张文娟+++王旭辉
摘要:散打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大部分高校都已开设公共体育课,且凭借自身的运动魅力深受大学生们的追捧。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普通高校散打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散打教学发展提供改进策略。
关键词:散打;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散打是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进行徒手格斗对抗的竞技体育运动,考验格斗者双方的体、智、技术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能力。作为竞技对抗类项目在普通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深受诸多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通过练习散打能够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磨练意志,传承民族文化;然而散打以防身自卫、实用性强的优势吸引了大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散打走入高校的最直接动力。但就目前来看,散打教学在高校的普及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因此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体条件以及对散打零基础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散打教学的发展。
一、武术散打文化的传承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是武术的一部分。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当下,德之教育尤为关键,武术所蕴含的“武德”也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高校的散打体育课中,教师往往缺乏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和散打理论的传授,甚至学生连武术中的“抱拳礼”都不知道,造成学生对散打运动的盲目喜爱。“武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课堂行为规范来实现,如行“抱拳礼”进行师生间的问候、学生之间的武艺切磋等。
散打教学中应将武德教育、散打精神和专项理论融入其中,注重安全意识的培养,以此进行道德规范和行为约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武观。随着散打练习群体的不断壮大,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未来散打推广与发展的需要。
二、巩固提高散打教学师资力量
学校的散打师资力量、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质量都有着紧密的关联,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因素。而目前高校从事散打教学的并非都是散打专业教师,大多由武术、跆拳道、拳击或者其他体育教师兼职,专业教师的缺乏影响了散打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支持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发展,吸纳优秀的散打专业教师,组织各种师资培训,教师综合素质考评,教学技能比赛,支持散打课程的开发工作。散打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正确的示范动作、活跃课堂气氛、展现散打运动的魅力。
三、配备散打教学的硬件设施
大部分高校没有为散打公共体育课程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使得散打教学发展面临困难。场地和器材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和保障,散打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配备专业的散打训练场地、沙袋、脚靶、手靶、拳套、护具等器材,保证学生训练期间的安全。然而,多数的散打课都是在操场或篮球馆内进行,场地器材的缺乏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授课内容,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能根据有限的硬件设施教授基本的散打技术,像对场地器材要求较高的摔法和较强的对抗性技术根本无法进行;完善的散打教学场地和器材是进行教学的基础与保障,也是展现散打运动魅力的物质基础。因此,高校应配备独立的训练场地、沙袋、脚靶、护具、拳套等器材,保证学生上课期间的安全。
四、完善散打教学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能更好的帮助高校散打教学的发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散打教学大纲和教材适用于普通高校的散打公体课,散打课的教学模式多延续了体育院校的竞技散打课,教学模式的单一和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并不适合散打零基础的普通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场地限制、课程时数、防止运动损伤等因素的影响,真正涉及到的攻防技术、摔法技术、实战练习太少。单一技术的练习多于实战练习,导致了教学内容的枯燥,违背了散打运动的精髓。
基于散打的专项特点,高校应开设一学年的课程保证充足的课时数,且每学期不少于18学时。课程内容的安排可分为“初级课程”和“进阶课程”。第一学期的“初级课程”学习基本的步法、拳法、腿法技术,第二学期的“进阶课程”是在初级课程的基础上学习摔法、攻防技术及条件实战等。学生通过一学年的系统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散打中的常用技术及基本运用能力,更充分地体验散打的魅力。
教师根据普通大学生身体条件以及散打零基础的特点制定散打教学大纲和计划,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都要区别于竞技散打。课堂中,教师加强动作讲解与示范及陪练,注重攻防技术训练,限制性的模拟条件实战练习,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散打更容易普及,更适合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学习宗旨。
五、完善散打考核标准
大部分高校的散打体育课考核标准都是由任课教师在参考部分竞技散打考核内容后制定,其考核模式多采用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为主,传统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对武德、技术运用和战术执行的评价,原因可能是普通高校的散打课以单学期课程编排,受课程学时的限制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散打技术和运用,也不能满足学生最初学习散打的初衷和兴趣。
未来的散打考核方式和内容应是多元化的,除了量化评定外增加有效的鼓励性考评机制,从多个维度去了解学生在散打体育课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面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体系,完善与改进考核评价方法,符合普通高校散打公共体育课的发展。
综上,普通高校开设散打公共体育课可以促进散打运动的发展,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散打教学不仅是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大学生散打兴趣、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培养。因此,应切实完善散打公共体育课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水平、硬件设施配备等问题,在不断加强高校散打课普及与提高的同时,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自我保护能力,以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散打在高校中的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峰.普通高等学校散打课程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2]刘冬.普通高校散打课教学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J].体育美育,2013(10):219.
[3]陈其玉.高校散打教学现状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20):61-62.
[4]许小平.武术散打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浅谈[J].当代体育科技,2015(15):175-176.
[5]商聪.普通高校散打课教学常见问题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103.
作者简介:张文娟,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体育教学部,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锻炼行为促进。
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