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平
[摘 要]再现历史,体验历史,将历史教学生活化、实践化,努力架设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对学生学好历史,感悟历史,提升思维大有裨益。
[关键词]高中历史 再现历史 体验历史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99
现在学生学习历史之所以困难,其重要原因是其人生经历与所学的历史内容相去甚远。如果我们教师能够还原历史、再现历史,让学生能够穿越时空,体验历史,努力架设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那对学生学好历史、感悟历史、形成历史思维大有裨益。
一、亲身实践,再现历史
历史图片是过去存在的记录,制作教学课件自然少不了大量图片。笔者在讲授古代犁耕技术时呈现一组图片:石犁→耦犁→直辕犁→曲辕犁,让学生感知犁耕技术走向成熟的历程。两天后王浩同学提供了一段视频素材。原来王浩家里还保存着一架他爷爷当年使用过的曲辕犁,铁锈斑斑,但完好无损。他和几名同学把犁抬到自家自留地,亲自操作:他和两名同学三人拉犁(现在农业机械化,耕牛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只好人拉),一名同学扶犁,另一名同学用手机拍下劳动场景。笔者将视频进行剪辑之后由王浩同学讲解,用时五分钟,大家立刻理解了曲辕犁的工作原理。这是真的理解,而非像先前那样似懂非懂。
二、采访长者,感知历史
笔者在讲授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这段历史时,结合教材要求学生采取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举办“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主题展览。这里多种途径包括纸制出版物、网络资料、民间采访等,笔者同时强调主要通过民间采访完成资料搜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搜集素材,展开竞赛。本次活动成果丰硕,学生通过展览对物质生活变迁有了全新认识,丰富了自己的阅历。笔者在讲授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革”时同样采取此法,要求学生采访长者,感知历史,加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理解,正确分析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三、实物展示,激趣培能
笔者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多年,深知实物展示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技能培养作用大,因而平时注意搜集教学素材。很多学生回家后搜集到不少票据,这些票据尽管已没有使用价值但有收藏价值。展示票据之后,进而与超市购物券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理解两种票据的巨大差异:前者是物质匮乏、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后者是物质充裕、市场经济时代的产物;前者是出于限制消费、保证基本供给的目的,后者是出于鼓励消费、商品促销的目的。笔者在讲授中山装时,将一件半新旧的中山装直接带到课堂,然后向学生介绍:孙中山先生提出“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作为改良服饰的指导思想,据此原则设计出中西合璧的中山装。依据“礼、义、廉、耻”定前身四个口袋,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以文治国;依据五权分立原则将前身改为五粒钮扣,依据三民主义原则将袖口定为三粒扣;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治国理念。中山装以其特有的政治意义很快得以推广,并成为中国人具有代表性的服装。这种教法学生容易接受、理解、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四、引用影视作品,活跃课堂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恰当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对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思维功效显著。电影《金陵十三钗》自上演以来,备受国人关注。笔者截取该影片的重要片断,利用主题班会播放,然后探究下列问题:科学评价国民党抗战初期的抗战,正确对待影视资料,认识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用得好都是教学素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截取与教学相关的片断,建立视频资料库,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五、联系现实,理解历史
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关注时事,在教学中联系现实,联系时事,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历史,增强历史的现实感。例如,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联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时联系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学习欧美福利国家发展时联系欧债危机和中国当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学习经济全球化及世贸组织时联系身边的进出口企业,学习新中国的外交发展史时联系目前的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学习近现代西方文学时联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学习现代中国科技时联系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收集乡土历史资源,将乡土历史资源和历史教学有机整合,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淡化与历史的时空隔阂。
近来,江苏泰州地区开展了“大阅读”活动,笔者研习了陶行知先生的相关理论。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提出并实践“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社会即学校”,即将整个社会作为教育范围。他的教学实践从传统的“教授法”到“教学法”,由“教学合一”到“教学做合一”。今后笔者仍会系统地研习教育理论,努力实践,勤于思索,不断总结,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教学特色、适合学生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的教学新思路、新途径。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