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凤军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富有好奇欲和探索欲,他们活泼可爱,喜欢异想天开,喜欢不按常理出牌。大多数的小学教师都会认为快乐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比死板的理论学习更重要。不错,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该用枯燥的教学方式去捆绑他们,把课堂更多地还给学生,也许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效。那么,该怎样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性,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呢?这就是要着重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自主学习;解题能力;自主思考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上,都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然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好动,又怎么能忍受枯燥的数学课堂呢?常常就会出现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等思想不集中的情况。再说,课下沉重的“题海战术”也使得小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探究能力和兴趣,只是习惯性地接受着教师灌输的知识,缺少了主动性、探究性,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和个性的发展都十分不利。与其如此,教师还不如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还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合作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下面就谈谈该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性,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一、展开自主学习,开发学生思维
许多中小学学校和教师认为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尚且不具备自我理解的能力,学习中会遇到太多的问题和困惑,也就无法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许多家长也认为送孩子去学校就是为了教师能传道授业的,如果全靠孩子自己学习,那去上学干吗呢?在家就完全可以了。
我们所提倡的小学数学学科的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的。教师需要对知识点进行适当分层:哪些是学生靠自己之前已学的知识,翻阅书本后稍加思考就能够理解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后,学生才能够领悟的。
如,在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的PPT上展示学生生活中的图形:正方形的国旗、圆形的太阳、长方形的粉笔盒、三角形的三角铁……接着,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并说出身边的其他东西分别是什么图形。还可以分小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答得最多。这样趣味的教学模式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也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容易把握,记得更牢。
二、增强合作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早早地就进行了提前教育,甚至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小学三年级的学习内容。这样一来,班级里的学生之间很多情况下是从一年级就已经开始有了差距。父母在家已经提早进行教学的学生成绩大多会名列前茅,反之,对于零基础的学生而言,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并不一定能很好地适应,成绩不显著。
教师的职责是要全体学生,不管学生起点如何,都能进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因此,教师需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整体学习水平都有所提高。这一理念既是要求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又要弥补学生的不足,使学生全方位发展;也使在数学方面优秀的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更是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变,激发后进生在数学的解题能力上不断前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因材施教,将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水平与自主学习任务的分配相结合。这样,每个学生都将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以“同伴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教师需要对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合理分配做到异质同组。同时,每个小组要增加每个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采用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展示的方式,更注重小组的总体成绩,而非个人。这样的教学方法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比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这一课,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组,让学生找一找分别能被1、2、3、4、5、6、7、8、9、10整除的数的特点。在展示过程中让后进生担任组长,组织组内学生发言,并通过总结意见,进行展示。这样,一方面让后进生作为组长可以激发其积极性、合作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后进生对于课堂知识点的全面掌握运用,增强其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由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担任组内主要发言人,同样不仅可以增强其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共同学习进步。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的学习也可以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等形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成效、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教师应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创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高超.探究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
[2]孙立明.探析培养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
[3]伍怀林.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3.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