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洁
【摘 要】为了适应现代化需要,培养高素质熟练劳动者,我国各职业学校普遍实行了专业理论和实习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所谓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是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的一种教学模式。我校近年也采用了这种模式,并在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试行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电气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也有了一些收获,现就其研究实施过程、取得的效果作以介绍并谈谈体会。
【关键词】电气技术;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索
一、“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
(一)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学校成立了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实施课题组,教务科、教研室、实习工厂等部分负责人担任课题组组长和副组长,电气教研组骨干教师担任成员,并负责定制工作计划及具体的研究和实施方案。
(二)课题研究工作。
1.确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社会需求以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就业为导向,制定一体化培养目标,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核心技能和辅助技能,各技术模块又都具体理论和技术要求。根据纵向分等级,横向分功能的原则来划分等级模块和功能模块。每个等级模块从简单到复杂,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使教学更加科学系统化。每个教学功能模块相对独立,可以进行积木式多重组合,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层次需要来编排,对行业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可以随时建立新的模块添加进去。
2.课程模块基本结构。根据确立的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考虑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结合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的特点,设立文化基础课程、基本技能模块,专业课程三大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是主体。专业课程模块分为电工基本功,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工厂供电,电机与变压器,照明安装,五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由若干个课题组成,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
3.课程模块的特点。
(1)突出能力培养 。紧紧围绕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设置模块,强调在传授知识、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理解深刻立体。各模块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教学内容安排先易后难、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原则,并打破学科系统编排的课程内容,以课题为中心,将涉及到的各门学科知识编排在一起,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集中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实践性和先进性。模块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将生产实践中普遍应用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技术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学校既能学习到扎实的基本功,又能了解到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水平,确保学生学到知识、技能及培养起来的职业能力就是当前生产实践中所需的,从而保证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工作,很快达到企业技术要求。
(4)强化技能教学。打破多年来重理论,轻技能培训的传统,树立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为技能训练教学服务,为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新观念。加大技能教学内容比重,对于理论知识强干弱枝,以必需、够用为度,学生在操作技能训练中体验印证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和吸收;注重理论知识对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发挥指导作用,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都做了大幅度调整。
4.开发出一套模块式一体化教材。为配合实施一体化教学工作,我校组织电工专业教师及时编写了电类专业"模块式一体化”的校本教材,有《电工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包含电工安全知识、电工仪表使用、电工工艺等),《常用电气设备的安装与维修》等。
5.教师“一体化”。实施模块“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有一支即懂得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体化”师资力量。我校将电气理论教研组、实习教研组合并成电气设备安装教研组,理论、实习教师按模块分小组办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备课,共同带班。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时间对理论老师进行专项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创造机会让实习老师多上理论课,增强他们理论课教学的能力。
6.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实施一体化教学。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主要方式是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教师的角色由过去课堂教学的主要讲授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这一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由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行为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职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教师能力的转变。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际操作,均需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一体化教学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原来的专业理论教师要多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实践,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实习指导教师则需要提高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钻研教材和教学理论,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才能成为所谓“双师型”教师。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培训,我校的很多专业教师已把理论、实操两种融为一体,基本通过讲师/技师的“双师”评定,有效地促进了教改的步伐。
(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一体化教学实施几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从以前上理论课时老师口若悬河讲演而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转变成现在学生直接参与教学,主动进行技能训练,几乎每个实训室都出现了放学了学生还和老师在讨论的情况。这几年在中级电工考证的应知考核和应会考核中,我校学生的合格率从80%提高到93%以上,可见一体化教学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相结合的问题。
一体化教学模式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高度统一,紧密衔接,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由于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促进记忆的方法,解决了以前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果。
(四)产生辐射效应,加快了我校专业建设的步伐。
电气技术应用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带来的变化,在我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他专业看到这一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成效,备受鼓舞,积极投入到专业建设中。他们运用这种新理念,针对其专业的实际情况,调整了专业教学计划,越来越多的专业教研组正着手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一体化教学工作研究计划,为实施这一模式创造条件。
三、体会
1.该教学法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想与感性的同步认识。
2.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教学效果提高。
3.“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加强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的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于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四、建议
1.各模块间知识的衔接、时间的安排及教师的分配有一定难度,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反映以及教学的实际状况,及时进行调整、优化和完善。
2.模块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既会讲专业理论,又熟悉操作技能,要加大相应培训力度,为教师尽快转型创造良好的条件。
3.模块化教学要求健全相关的教学设施,并经常安排教师下企业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及相关岗位技能,同时要多建立校企挂钩的校外实训基地。
虽然我校起步较晚,还有很多问题要克服,但是这几年来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验取得的效果还是显著的。相信通过广大教师的努力,定会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逐步得以完善和发展,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推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