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数学教学

2016-07-05 03:42齐爱民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齐爱民

【摘要】把单纯的数学教学变成内涵丰厚的数学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教学要走出单纯知识教学的误区,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去全面和谐发展,真正落实“育人为本”教育方针。

【关键词】小学数学 育人为本 数学素养

“育人为本”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基本教育方针之一,这充分说明了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奠基。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认真落实新课程理念,摒弃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构建数学创新教学空间,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健康良好个性的形成搭建广阔的平台。

一、教师的教育创新理念是构建创新教学的前提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转变教学行为,使教学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首先,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观”,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材施教,要由灌输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双手、眼睛、时间和空间,更要解放他们的思想、观念、个性和创造力。只有真正“解放”,教学才能走上有效的创新的轨道上来。其次,加强师生合作与沟通。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不应该充当“领导者”、“权威”的角色来支配课堂教学,而应该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即“沟通”与“合作”过程中两个主体之一。教学应该是师生间的交往互动,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学生在教学交往中,主体性得以凸现,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解放,而教师在教学交往中专业得以成长,自我得以实现。再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专业知识,还要有科学、艺术等知识;需要教师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教师只有加强自身能力的修养,拥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具备创新的素质,才有可能在教学中体现较高的创造性。

二、构建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创新教学对教学氛围有更高要求。新课程提出教师要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教师要以宽容的心去理解学生的单纯、可笑、狂妄乃至错误;以真诚的师爱为基础,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真正意义生成中的人。同时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学会鼓励自卑的学生,点拨失败的学生,暗示自负的学生,发现特殊的学生,关怀所有的学生。在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让学生获得安全感、自由感、成就感,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从而使学生的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得以确立。其次,要积极构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开放性的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还给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多向交流,经历求异创新的探索。我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不盲目追求标准答案。如:教学33—8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探索。学生发明的算法除了书本上介绍的33—8=25 33—8=25 这两种外,还有:13—8=5 33—8=25; 33—8=33—3—5=25;33—8=33—10+2=25;更有一位学生出新招:先算8—3=5,再算30—5=25。事实证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少些教条,多些方法;少些禁止,多些开放;少些标准,多些还能。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提倡学生向教师“发难”,那么,學生创新的种子一定会在民主、平等、开放的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

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潜在的创造潜能被封杀。要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就要必须打破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建立一种主动、独立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表现的机会,他们就能学习、探索、研究、创造。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这样一种适合于他们释放创造潜能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可设计如下问题:“怎样求梯形的面积?你能否把一个梯形转化为一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你是怎样拼的?原来的梯形与新拼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一系列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又如教学“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地操作,学生的自主探究到平均分的多种过程:(1)最具代表的一种是:一堆4个,另一堆也是4个,理由:4+4=8。(2)一个一个地分,分4次完成。(3)2个2个地分,分2次完成。(4)先每份分3个,再每份分1个,分2次完成,(4)先每份分1个,再每份分2个,最后再每份分1个,分3次完成……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不单单获得了新的数学知识,而且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唯一的。

四、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促进创新能力形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探究式学习也要注重把探究成功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当然,这个实践运用不是练习题的技能操练,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探究过程。如学生学习完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后,让学生给班里24位女同学设计一下舞蹈队形;学习了时间的认识后,要求学生自己制定星期天作息时间,学习了“认识平面图”后,画一幅自己家的住房平面图,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这样的实践运用,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提升途径分析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