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欣(苏州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中彭定求传记辨正
邓世欣
(苏州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摘要:以《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中的彭定求传为对象,结合其他史籍,对彭定求的生平史实进行辨正。彭定求,清长洲县人,生于顺治二年(1645),卒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字勤止,一字访濂,号复初学人,晚号止庵,又号南畇老人、咏真山人。康熙十五年(1676)被钦点为状元,之后,以翰林院修撰为起点,为大清朝廷工作十二年。彭定求广泛涉猎宋明理学以及道家学说,吸收各家学说无门户之见。
关键词:彭定求;《清史稿》;《清史列传》;辨正
引文格式:邓世欣.《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中彭定求传记辨正[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3):47-50.
彭定求,清长洲县人,生于顺治二年(1645),卒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康熙十五年(1676)状元;在朝为官十余载,曾参与编校《全唐诗》,作品有《南畇文稿》《南畇诗稿》《儒门法语》《姚江释毁录》等。是苏州彭氏家族兴盛的重要人物,在《清史稿》《清史列传》《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等官私史籍中都记载有其人其事。但无论官志还是其他史籍对彭定求生平的记载都过于简略,而且讹误很多。本文以《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中的彭定求传为对象,对彭定求的生平史实进行辨正。
彭定求的籍贯问题各版本之间基本没有争议,都认为彭定求是长洲人。事实也的确如此。彭定求先祖本是江西人,洪武年间从军迁至长洲,定居十全街附近,到彭定求这一代时确实是地道的长洲人了。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彭家逐渐成为长洲的大户人家[1]。
关于彭定求的生卒年问题,《清史稿》中只在文章最后提及“定求卒年七十有八”[2]13115,至于他卒于哪一年没有具体表述。《清史列传》没有说彭定求生于哪一年,但是说“五十八年,卒,年七十五”[3]199。这两条记录提供的信息完全不同。彭定求自编、彭祖贤重编的《南畇老人自订年谱》中记载:“顺治二年五月初九日亥时生于里第。”[4]845关于他的卒年在年谱中也有记载:“康熙五十八年己亥七十五岁。四月初九日亥时卒。”[4]882据此,可以确定彭定求生于顺治二年五月,卒于康熙五十八年四月,享年七十五岁。也就是说《清史稿》中的记载是错误的。
关于彭定求的字、号,《清史稿》中说“彭定求字勤止又字南畇”[2]13115,《清史列传》则仅有“定求字勤止”[3]198一句。《清稗类钞》中有《彭勤止讲学》一章,其中讲到“长洲彭勤止,名定求”[5];《国朝先正事略》中有“先生讳定求,字勤止,一字南畇,长洲人”[6]869。从这里看好像勤止与南畇确实是彭的字。又《清人文集别录》中有“定求字勤止,号访濂”[7],《苏州府志》中有“彭定求字勤止号访濂,又曰南畇老人”[8],从这两个记录中可以发现彭还有一个号为访濂。所有的记录都认为勤止是彭的字,访濂是彭的号,但南畇是字还是号则有分歧。彭定求自编年谱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他的字号:“定求字勤止、一字访濂、晚号止庵、又号南畇老人。”[4]845自编年谱是彭自己所撰又经其后人整理而成,可信度比较高。由此可知,彭定求的字有两个即勤止、访濂,号也有两个即止庵、南畇老人。另外,彭定求的门人罗有高《尊闻居士集》卷六有为其师撰写的《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讲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一级彭公行状》:“(彭定求)得漳浦黄子《复初录》于文昌宫。大旨主于严敬怠、别诚伪、辨义利;明进退之节,善刚柔之用,谨语默之宜。公感其言,遂自号‘复初学人’。赋《归兴诗》七章以见志。”①转引自辛德勇:《困学书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5页。可见彭定求还有一个号为复初学人。
清人在康熙年间刊刻《道藏辑要》,最初是由彭定求发起的。其中鬼集六有《真诠》一卷言丹道,署“守纲道人彭定求校正重刻”。小引曰:“先君早岁得《真诠》一书,奉为养生正宗,精神渐旺,定当总帅,即蒙指示。洎先君晚年,复题简端曰:平生阅历四方丹术甚多,迷谬错出,不如此书洁净精微,可以守约自得。丁宁切挚,留藏箧衍。恐日久失传,因重梓之。康熙庚寅孟冬朔,咏真山人彭定求识。”[9]从署名来看彭定求也曾自称咏真山人。
根据以上所述可知,彭定求字勤止,一字访濂,号复初学人,晚号止庵,又号南畇老人,还号为咏真山人。《清史稿》与《清史列传》中的记录都不完整,疏漏很多,甚至还有错误。
《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一致记载彭定求是“康熙二十五年一甲一名进士”,但是这两个记录都是错误的。《康熙起居注》记录:“康熙十五年三月二十日壬寅。是日,试天下贡士彭定求等二百九名。”“二十三日乙巳。早,上御太和殿,传胪第一甲第一名彭定求。”[10]据此可以确定彭定求是康熙十五年状元,而不是《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中所说的康熙二十五年。关于彭定求如何被钦点为状元还有一个小插曲,在《清史列传》中有简短的叙述:“初置第三,圣祖以策末有‘劝勉朕躬’语擢第一,授修撰。”[3]198这一记载在彭的年谱中得到了印证和补充:“上问曰:此会元彭定求何以稍后。读卷大臣对曰:以其书法不及前二卷。上曰:仍当以策为主。后结一段有劝勉朕躬之意。自古周、程、张、朱难道俱善写字者。遂拔置第一甲第一名。”[4]855-856自认为是贤明皇帝的康熙,很赏识这种敢说话有见地的官员,相比较书法,他更看重文章本身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彭定求才成为康熙钦点的状元。彭定求中状元时已经三十二岁了。他十九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以后的十三年里,参加过四次乡试,三次落第;会试也是参加了两次才终于中式,虽然说不上特别坎坷但也是经历了一些挫折和磨练才终于一朝成名。
《清史稿》中说彭定求“前后在翰林才四年,即归里不复出”[2]13115,《清史列传》中也只说“授修撰寻请归省居二年珑促之入京充纂修两朝圣训官日讲起居注官迁国子监司业……晋侍讲复乞假归”,“命就扬州书局与校全唐诗,许销假照现任官升转,定求在局二载,竣事即还,亦未尝销假也”[3]198。这两个记录都过于简略,或者可以说歪曲了彭定求在朝为官的真实情况。根据彭的年谱[4]843-882将彭为官的情况列表(见表1),从中可以发现彭定求绝不是前后在翰林四年就回家不复出这么简单。
彭定求中状元后被授职翰林院修撰。所谓的翰林院修撰是从六品官,品级虽然不高但却是向高级官员爬升的重要起点。在明清两代,翰林院是高层官员的输出之地,特别在清代,在满人统治下,汉族知识分子想要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就必须通过翰林院的历练。可以说彭定求在官场上的起点还是比较好的。而这一段四年的经历正是《清史稿》中所说的“在翰林才四年”,但是此后彭定求并没有“归里不复出”,而是在两年后从家乡回到京城,并且在后面的五年中一再变动升迁,也就是《清史列传》中所说的“居二年珑促之入京充纂修两朝圣训官日讲起居住官迁国子监司业”[3]198。虽然他的官职一再改变但始终没有离开翰林院和国子监。升为翰林院侍讲没多久彭定求又请假回家了,这次的理由是“长公年日高”[4]862。这次请假又请了三年,本该康熙三十年(1691)八月回京赴任,但彭定求又因为生病不去了,直到两年后,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十月才病愈回京,回到北京之后补原官。不到一年,康熙三十三年(1694)八月彭定求又告假回乡。这次回乡后他就再没有回京了。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7)康熙南巡到常州,命令彭定求参与修全唐诗,彭定求才算是又开始为国家工作了,但是这个时候他已是六十一岁的老人了。此后的三年中为校对唐诗他一共去了四次扬州,时间最长的一次在扬州待了八个月,最短的一次待了一个月。等到唐诗校对结束,彭定求已经六十三岁了。从此之后彭定求再没有涉足官场。他自己记述说:“毕事还,仍闭关谢客,独宿泳真洞中。鸡鸣起,焚香静坐,日出谒先师及家庙,以为常。观花对酒,有得辄发之于诗,洒如也。”[6]870彭定求虽然是状元出身,但却“性恬于荣利,鲠直自遂,处公卿大夫之间,弗善也”[6]869。这种性格使他更乐于远离世事纷扰,潜心做学问。彭定求一生官位的顶点是翰林院侍讲,所以他在为地方公共事业写文章时的署名常常是“翰林院侍讲郡人彭定求”[11]。
表1 彭定求为官情况时间表
彭定求的学术思想主要源自其父彭珑,“父珑授以梁溪高氏之学,又尝师事汤斌”[2]13115,可以说他的父亲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彭珑当年在广东长宁任职时遭人诬陷,不得已回到长洲致力于学术。而彭定求幼承家学,为官四年后又回到家中跟随父亲学习。《国朝先正事略》中说:“时一庵方居家讲学,先生跪请曰儿愿得闭门读书,如童子入塾时,庶少补前过乎!于是斋居静思,研极性命。”[6]869汤斌是清代理学大家,对彭定求有很深的影响,彭定求曾为他编《汤潜菴先生文集》。
《清史稿》说彭定求写《高望吟》七章来表达他对七贤的仰慕之情,所谓七贤是指“白沙、阳明、东廓、念菴、梁溪、念台、漳浦”。《清史列传》也说是“作《高望吟》七章,以慕七贤,七贤者,陈献章、王守仁、邹守益、罗洪先、顾宪成、刘宗周、黄道周也”[3]198。在清人李桓所编的《国朝耆献类徵初编》中也提到:“以生平读明儒七贤书得开悟私淑之恩,于是为至作高望吟七章怀思七贤旧时讲学之区,七贤者白沙陈子、阳明王子、东廓邹子、念菴罗子、梁溪高子、念台刘子、漳浦黄子也。”[12]彭在年谱中也有记录,康熙三十七年(1698),五十四岁“作高望吟七首。思明儒潜修讲学之地,若陈白沙先生阳春台、王阳明先生龙场驿、邹东廓先生青原山、罗念菴先生石莲洞、高存之先生水居、刘念台先生古小学、黄石斋先生榕壇。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4]868。
以上记录的七人中六个人都是吻合的,只有一个人略有分歧,即“梁溪”是指顾宪成还是高攀龙。因为顾和高都是在无锡讲学的东林党代表人物,所以在《清史列传》中可能因此出现了讹误,但是就《清史稿》和《清史列传》的前文彭珑“授以梁溪高氏之学”来看,所谓的“梁溪”应该是高攀龙无疑,这也对应了年谱中所说的“高存之先生水居”。
此七贤都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大师,都有从官场退居乡野讲学的经历。可能正是因为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文人风骨从而吸引了彭定求,使其仰慕不已。这七位儒家大师,有的承继陆王心学,有的则承继程朱理学,彭定求在阅读他们的著作时并没有门户之见。他认为朱子与陆子之间是相通的,他在给林云翥的信中也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思想,《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中引用了信的内容,并以这封信来展现彭定求的理学思想。这两篇传文所引用信的具体内容有很多区别。《清史列传》中的内容多一些,主要引用了信的前半部分,字句之间断裂的情况还不是很严重,《清史稿》中的引用则比较少也更支离破碎一些,颇有些断章取义的意味。在这封信中彭定求说:“愿进于足下者有二。一曰无遽求高远而略庸近,则从修己而言也。”“一曰无轻徇声闻而遗践履,则从求友而言也。”[13]也就是说彭定求是从修己和求友两方面给林云翥建议的,但是在两篇传文中都没有提及这两个出发点,特别是《清史稿》,反而把第二方面写成“无妄生门户异同之见,腾口说而遗践履”[2]13115,与原文有较大的差别。另外在表述彭定求为何写《儒门法语》时也有讹误。原文所要表达的是彭定求隐退之后遇到了几个奉佛的友人,这些友人常常扬佛抑儒,而彭定求对此嗟叹不已,因此写《儒门法语》介绍宋明理学。
总的来说,《清史稿》和《清史列传》大致将彭定求的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但是疏漏和错误很多,尤其是《清史稿》错误百出,十分不严谨。
参考文献:
[1]虞掌玖.宅园访幽[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88.
[2]赵尓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清史列传:104[M].台北:明文书局,1985.
[4]南畇老人自订年谱[M]//吴洪泽,尹波,舒大刚.儒藏史部儒林年谱.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5]徐珂.清稗类钞: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512.
[6]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M].长沙:岳麓书社,1991.
[7]张舜徵.清人文集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3:81.
[8]李铭皖,谭钧培,冯桂芬.苏州府志(三)[M]//中国地方志集成:9.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8:314.
[9]刘咸炘.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289.
[10]中国第一档案馆.康熙起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252.
[11]重建横塘普福桥记[M]//王稼句.苏州山水名胜历代文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306.
[12]周骏富.国朝耆献类徵初编[M].台北:明文书局印行,1985:148-312.
[13]与林云翥书[M]//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清文海:24.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365.
(责任编辑:时新)
A Critical Study of Peng Dingqiu's Biographies in A Draft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iographies of the Qing Dynasty
DENG Shixin
(School of Humanitie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China)
Abstract:Focusing on Peng Dingqiu's biographies in A Draft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iographie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relating to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records, the paper makes a critical study of Peng Dingqiu's life experience. Peng Dingqiu was born in Changzhou County of the Qing Dynasty in 1645 (the 2nd year under the rule of Emperor Shunzhi), and died in 1719 (the 58th year under the under the rule of Emperor Kangxi). Peng had the styled names of Qinzhi and Fanglian, and the assumed names of Chuxueren, Zhian (used later in his life), Nanylaoren and Yongzhenshanren. Peng was appointed as the Top Scholar by the emperor in 1676 (the 15th year under the rule of Kangxi), and he started his career as a complier in the Hanlin National Academy, and serviced for the Qing court for 12 years. Peng Dingqiu made extensive studies into the Neo-Confucianism ideas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as well as the theories of Taoism without showing any discrimination against any school of thought.
Key words:Peng Dingqiu; A Draft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Biographies of the Qing Dynasty; critical study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6)03-0047-04
DOI:10.16217/j.cnki.szxbsk.2016.03.005
收稿日期:2016-01-10
作者简介:邓世欣(1989—),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社会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