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教学的评价研究

2016-07-05 02:53:05黄秀海滕清秀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统计分析德育教学信息技术

黄秀海,滕清秀(浙江财经大学 数据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教学的评价研究

黄秀海,滕清秀
(浙江财经大学 数据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条件,深化与完善德育教学形式是高校思政工作重点。通过抽样调查,实证分析了高校信息技术条件下德育教学的现状。实证分析显示:当前高校的德育教学形式、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优势。建议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硬约束”机制与责任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学;统计分析

引文格式:黄秀海,滕清秀.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教学的评价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3):84-86.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在思想认识、是非判断、价值目标确立及处理各种利益方面还存在很多困惑、彷徨、犹豫,有些大学生道德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点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少部分学生价值观念错位、心理发展失衡甚至扭曲的现象日趋严重[1]。然而,传统的德育教学以教师的抽象的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思想引导教育是间断的,而信息技术条件下能够打消“面对面”交流中的种种顾虑,学生能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可以利用电子邮箱、QQ号码、微信等聊天工具与教师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交流、谈心。这种交流方式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与教师在地位平等的状态下谈出了自己的心里话[2]。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条件应该设计新型德育教学形式,增强德育工作的成效。

但是,目前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的研究文献成果极少。台湾学者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分析,他们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分为0~4五个等级,通过相应的评分后进行实证分析。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院校在德育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条件的利用是自发的、无序的,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方面也没有建立起客观与科学的评价机制[3]。显然,现有研究对德育教学效果的评价规范分析过多,实证研究不足。

鉴于此,本文以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德育教学情况为研究主题,通过实证调查,客观评价信息技术条件下德育教学效果,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对应的完善措施。

二、调查方案设计

围绕研究主题,设计了详细的调查方案,调查表的核心项目有7个问题:1.学生对学校德育教学平台设施的了解程度;2.目前德育教学的主要形式;3.学生与德育教师、辅导员交流的主要方式;4.每学期学生与教师因心理问题交流的次数;5.学生心理问题倾诉的主要对象;6.信息技术条件对师生沟通的便利性;7.技术条件下德育教学的满意度等。

此次选取浙江省下沙高教园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概率抽样方式展开调查,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为93.5%。

三、数据处理及分析

⒈对德育教学平台的了解程度。在187个受访对象中,有50.8%的学生知道有班级QQ群、微信群,许多学生表示在这些群中进行过交流与沟通,发表过一些看法与见解。在信息时代,这往往是他们社交活动的主要方式。同时,有49.2%的学生不清楚学校有些什么样的德育教学辅助平台,也没有与德育教师建立QQ、微信等通信联系。

⒉德育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德育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占53.25%,到过红色革命基地参观学习的学生占3.41%,还有22.91%的学生参加过明星、英雄等成功人士演讲,20.43%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接受德育。

⒊学生与德育教师(包括辅导员)交流的方式。学生遇到心理问题选择在课间交流的有24.94%,说明大部分教师或学生不选择面对面交流。选择与教师电话、微信、QQ交流的分别为15.94%、16.97%、14.65%,这说明此三种方式是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与教师交流的常见方式。通过电子邮箱与教师交流的学生占12.34%,其他方式交流的有7.20%,无交流的有7.97%。

⒋交流次数。根据抽样调查数据,学生与教师一学期交流次数情况的平均值为1.31次,最大值为10次,最小值为0次。根据次数分布,对此作了简单的分组,使次数条理化,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与教师交流次数的简单分组情况

从表1可知,交流次数为0的有59人,占31.6%;交流次数为1的有64人,占34.2%,这两种情况合计就占65.8%,达半数以上。另外,次数为2~3的占26.7%,4次及以上的人仅占7.5%。很显然,作为学生成长阶段的主要课程教学与情感交流方式,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不太愿意与教师就心理问题展开交流。

⒌心理问题的倾诉对象。当学生存在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交流与沟通的对象情况整理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心理问题交流对象统计

从图1可知,42%的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主要是找同学与朋友交流,其次是父母亲及自己化解或忍着,选择与辅导员或者教师沟通交流的仅占3%,其他方式占3%。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1.选择与同学、朋友交流主要是因为同龄人的特征,很多同学都面对同样的问题,平时无话不谈,心理问题易于理解,相关建议易于接受。特别是在情感方面,许多学生往往选择与同学和朋友进行交流。2.除情感问题,工作和生活方面的问题往往选择与父母交流,因为这方面的问题同学或者朋友不会给予太大帮助,而父母在这个方面能够给予指导。3.如果父母在心理、生活、工作及学习等方面都不能给予有效的帮助,部分学生往往只能依靠自己化解。4.找辅导教师少的原因是他们一般只负责课堂教学,基本没有课后交流,并且课堂中与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接触,缺乏对学生长效引导与管理机制,所以学生遇到心理因素问题基本不会找教师交流。

⒍信息技术条件对师生沟通的便利性。在这个方面,认为帮助大的学生占34.05%,帮助作用一般的占58.92%,无帮助的占7.03%。无疑,信息技术条件的发展对师生的沟通作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相比传统的面对面请教问题的方式不同,非面对面沟通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非在学习方面的问题,信息技术无疑带来了便利。

⒎学生对当前德育教学形式满意度分析。学生对当前德育教学形式的满意度平均分为76.32,中位数为80,平均分小于中位数,这显然呈现出左偏特征,说明学生对当前德育教学形式的满意度不太高。这种情况可以从德育教学的形式得到佐证,因为大部分德育教学形式仍然局限于课堂:教师满堂灌,抽象讲道理。从学生对德育教学形式的改革意见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即将走向社会,希望教师结合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进行活生生的教学。调查中,德育教育满意度最大值为99,最小值为40,相差59,标准差为11.51,说明学生对当前的德育教学形式的认识的分歧很大,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还达不到德育教学统一思想与认识的目的。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得到这样的结论:1.目前的德育教学并没有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带来的便利性,仍然囿于传统教学形式。针对不同学校、专业等自身特点,德育教学应该创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个性化、全方位、长效管理与引导的机制,不断探索相适宜的管理与辅导模式,保障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人、成才。2.目前高校的德育教学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与育人机制,教师对学生“德”的“育”缺乏可行的、长效的“硬约束”机制与评价机制,德育教学流于形式。因此,研究建议:1.根据学院各自特点,借助信息技术条件的便利性,对学生德育实行小范围的综合导师制度,在学习、生活、德育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跟踪与教育;2.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定期进行考核与评价,实行一定的奖罚与责任制,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Z1):35-38.

[2]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3):12-15.

[3]张颖.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4):45-47.

[4]肖凤玲,谢志平,吴浩.网络时代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探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1(3):100-102.

(责任编辑:宋现山)

Evalu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ANG Xiuhai, TENG Qingxiu
(School of Data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modes of moral education is the key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By using the sampling survey data, and the statistical methods,the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status of moral educ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fail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availab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to guide students to develop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and an outlook on life.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ral educ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6)03-0084-03

DOI:10.16217/j.cnki.szxbsk.2016.03.014

收稿日期:2016-01-12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专项课题(146231948)

作者简介:黄秀海(1966—),男,湖南怀化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滕清秀(1966—),女,浙江杭州人,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统计分析德育教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11:26:11
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2:13:50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学
如何发挥新时期统计工作的作用之我见
试论高中语文中的德育教学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56:01
企业固定资产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企业导报(2016年17期)2016-11-07 20: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