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水
摘 要 从混合式学习基本含义、理论基础、基本模式与应用思考等方面进行阐述,基于多媒体实现教学目标,基于活动设计关注学习过程,基于策略调整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混合式学习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更有效高效。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混合式学习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06 - 0008 - 03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技术的发展,混合式学习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所谓混合式学习的理念是在传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化资源的优势,使两者优势相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地采用混合式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物教学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要求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因而混合式学习方式很有必要。
1 混合式学习的基本含义
辛思和瑞德提出,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生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认为,只有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混合式学习的重点是如何混合,其目的在于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关注系统性,将传统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的各种学习要素有机融合,并运用各种教学理论,协调各个要素,充分发挥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实现教学最优化。重在平衡与适度,既不过多依赖于在线学习造成系统性不足,也不能单纯依靠传统教学。要综合考虑各种软硬件因素,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
混合式学习减少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压力。关键的知识板块可以通过课堂来完成,而非关键的知识板块则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来实施和完成。学生可以不拘泥于时间、地点,随时随地地学习。移动学习成为新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更自由,效果更理想。
2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混合式学习的学习策略需要多种学习理论的指导,以适应不同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不同学习资源的要求,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活动理论、虚实交融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等。混合式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混合式学习精心开发的在线课程、生动趣味的教师面授、同学的经验分享、全面的资料积累等,把资源尽可能多地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建立起“一站式”的学习平台,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体系化、体系知识数字化、数字知识内在化。
混合式学习能够使学生参与多个正式、非正式学习活动。它是建立在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从信息到教学内容,从技能评估到支持工具,从训练到协作环境,一切围绕学生展开。
混合式学习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将网络学习与课堂面授有机结合:有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异步的学习方式;可进行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学习和传统或者围绕网络开展的自主学习;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无缝对接。
3 混合式学习的基本模式
3.1 态度驱动模式
传统课堂学习和在线协作学习相结合,教师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先把协作学习中的内容、属性、期望成果及如何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协作的有关事项向学生交待,学生利用在线协作的方式尝试学习。
3.2 知能驱动模式
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在线指导相结合,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孤独感,促使学生圆满完成自定步调的学习。学生通过与教师课堂互动及在线互动获取隐性知识。
3.3 网络互动模式
教师将学习材料放到网页,学生根据需要随时进入网页浏览这些材料。学生遇到问题或者想深入探讨,可以互动讨论或即时联系教师。学生通过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
4 混合式学习的应用思考
体验性混合式学习突出贯彻“活动、分享、反思和应用”四个环节,学生从活动中自己找到答案,通过分享和教师适时的介入与点评,实现知识的传递。混合式学习既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使得学习过程可以延续到课外,如在线论坛、即时通讯辅导。混合式学习全方位地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在e时代的学习更轻松有效。
4.1 基于多媒体实现教学目标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PPT等课件授课以外,还可以增加更多的内容,其中包括生物生理过程、细胞结构与功能、分子结构与转化等多维动画,以及生物多样性、动物世界等视频。
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多种信息,教师合理利用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呈现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教学,教师可以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通过图片和视频适时适当地呈现给学生,使枯燥的数字与描述转化为丰富多彩的画面,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既学到了知识,又开拓了视野。根据生物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内容,教材的每一章节都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基于多媒体的混合式教学使零散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生动。
4.2 基于活动设计注重学习过程
混合式教学提倡活动互动,课堂除了讲述生物知识,更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学习过程,因此课堂活动设计至关重要。教师设计好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改善课堂气氛,师生和谐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通过课堂竞赛模式可以有效激活生物课堂。将学生分组,5~6人一组,教师备好一部分题目,还可以激发学生出题目积极性,看谁出的题目好。可以把教学中的知识问答分为:开放式的问题和知识点问题两类。开放式问题如下:
(1) 奇思妙想类问题:如何让人体躯干也像电鳗一样可以放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遗传信息存储在四种碱基对的排序中,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人类看成一台四进制计算机呢?二次元世界里的生物是怎样的?
(2) 解释类问题:为什么新疆哈密瓜特别甜?什么是基因组?什么是基因歧视?
(3) 观点类问题:如果说温度的实质是分子的不规则运动,那么人体的皮肤是如何感受温度的?
开放式问题的设置是激活旧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除了知识点题型外,开放式问题在活动中穿插更为关键,这样才能凸显混合式活动教学的意义。
精心设计混合式活动过程,确保活动过程的成功,是保证混合式学习有效、高效的关键。教师组织有意思的活动,设置有趣的问题,学生才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感受生物知识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
4.3 基于策略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混合式教学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整合、教学资源的平衡以及辅助工具的利用,强调学习的多样性,重在理解、感受。教学过程中接触的信息量较大,因此教师要及时有效地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内容庞杂、零散,对学生来说难以掌握。混合式教学方法复杂多变,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设计与思考。例如“DNA分子结构”的教学,课题引入、内容设计、活动与探究都要进行整体布局。探究方法与过程包括讨论、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竞赛等。教师可以通过DNA分子结构模型演示,明确说明DNA分子结构的组成、结构特点、脱氧核苷酸连接方式与排列顺序、碱基配对原则、碱基含量的计算方法等。另外,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对课堂学习的内容作一个基本考核,如DNA中碱基含量的计算,有关脱氧核苷酸之间连接方式的判断等问题,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强化课堂内容。教师通过学生课堂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课堂进程、难易度、课堂容量与教学方式等,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高效。
再如遗传规律中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之间分离及组合的互不干扰性,属于微观的、动态的变化,且肉眼难以观察,因此是教学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可以模拟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离,又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组合的动态变化以及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教师通过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有效突破难点,深化学生的记忆,促进学生的理解。
教师要时刻把握学生学习动态,加强对学生的多形式的考查反馈。遇见问题时,教师要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在观察学习各类教学资料后有所取舍,把握重点,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混合式学习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多创新性学习工具应运而生,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然而信息的庞杂冗余也会产生负面效应,可能看图片影像,只是走马观花,剥夺学生创新思考的空间。因此,以信息技术和理念为主导的混合式教学在生物教学的应用还需要更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混合式学习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6):3-5.
[2] 黄荣怀,马丁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2(9):9-11.
[3] 黄荣怀,周跃良等.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杂志,2013(5):27-30.
[4] 谢成伟.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Z1):15-16.
[5] 邹俊峰.课例研究: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支点[J].中学教学参考,2015(09):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