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波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地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地理问题值得探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地理教学;渗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旨在建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品质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使学生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在案例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设计了很多案例,如: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东南亚水稻种植业等,说明地理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
地理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学习研究,提出各种问题,找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做出自己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结论。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环节大致相同,对比如下:
设置背景——资料获取——分组讨论——分析评价——总结收获,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布置任务——阅读案例——教学引导——回答问题——总结收获,是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过程。这为在案例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同样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完全可以相互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京九铁路的区位选择》的案例教学中,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教学分成以下几个流程:
准备阶段:教師展示有关京九铁路的背景知识,学生分组,对各组提出学习目标。
1.资料获取
每个小组的学生在相关地图中找出铁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区、跨过的大河、经过的粮棉产区、旅游景点等相关的背景材料、并进行陈述。
2.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对已经收集到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京九铁路的路线选择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讨论影响京九铁路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分析不同阶段影响京九铁路区位决定因素的变化。
3.分析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将认识转化成地理原理。
4.应用探究
将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根据上述案例的学习,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问题:大石桥市和沈阳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已有国道202线和沈大高速公路,而区间中有几条铁路勾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在大石桥市和沈阳市之间,是否有必要再修铁路?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特别是以乡土地理素材为基础,改编成案例,并引入教学流程之中,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地理知识形成直接经验,最后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疏理,形成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地理课堂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重要渠道,学生在课堂上已习惯依赖于教师来获得知识,因此让学生摆脱传统的学习习惯,不失时机的将研究性学习中的探究精神和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自主探究、总结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出以下问题:学校周围的商店属于什么形式的商业网点?在大石桥市内,哪个区域可以被称为商业中心?它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可以这样分类?学校周围的地摊是什么形式的商业网点?学校有没有可能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学校周边的各种商业网点的性能设置以什么为主?是否合理?根据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哪些商店布局不合理?如果你是城市规划员,你打算如何设计?
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讨论的氛围,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耐心倾听学生的独立见解,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欣赏学生的独特想法,引导学生探索和选择新途径去处理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得出结论。教师做到引而不发,强而不迫,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在合作探究活动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以小组表现来进行评价的一种学习模式。与一般的学习不同点在于,这种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合作”在共同探究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个人和其它组员的学习追求是一致的,学生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探究,发挥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使学习成果最大化。
地理教材的每一小节后面都设计了相应的学生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内容不仅与课堂知识相关联,而且又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养成合作意识,将研究性学习贯穿于合作探究活动中。
如:在《人与地域环境的主要联系方式》一章的教学结束后,可以利用教材后设置的活动题,开展一次活动课。
(1)课前准备:提出学习要求,观察你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如大石桥市二高中)记录下附近所有的道路名称、交通设施、商业网点、公共设施、画一幅区域平面图,全面了解学校所处的生存环境状态。
(2)将学生分组,分别选择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进行分组探讨:
①大石桥市二高中所处的地域存在哪些交通问题,影响学生的出行安全?
②对大石桥市二高中附近分布的商业中心(如真实惠超市)的布局合理性和区位特点进行评价。
③对大石桥市二高中附近分布的网吧布局进行调查,讨论其分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进行评价。
④大石桥市二高中所处的周边环境卫生状态调查分析。
(3)在第二节课中按小组陈述论据,表明观点,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指导。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5)要求各小组将讨论内容成文,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时,一定要遵循“互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不唯一性原则”,尽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背景和良好的教学情景,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接触实际、接触社会中,开阔视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地理教学回归到生活中,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的每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