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信敏
摘 要:小学古文教学是为孩子学习古文打基础的,是领略古典文化经典的开始,对孩子很重要。同时,生涩的文言文给孩子学习带来了诸多障碍。怎样教好小学生古文,结合实际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小学;古文;教学;兴趣;诵读;延伸
一直以来,对小学古诗和古文教学心有所怵,总认为,短短的古诗和生涩的古文要想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让学生读懂意思、读出情感不是易事,须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查阅足够多的相关资料才能开讲。然而有幸聆听了赵志祥老师执教的一节古文课,我似乎找到了古文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赵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的《伯牙绝弦》,作为小学教材中仅有的几篇文言文之一,已有很多名家的经典教学实录。如江苏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武凤霞老师润物细无声,层层深入式的课堂,信阳市十三小学周艳翎老师引经据典,深情解读式的课堂,赵老师的课堂轻松愉快、灵动扎实,我感悟如下:
一、以生为本,激趣教学
作为从深圳赶到河南的老师,课前与学生不熟,且又是一篇古文教材,高年级的学生怎样融入陌生的赵老师的课堂呢?且看赵老师课前的三句话:①同学们的凳子放好了吗?只有坐着舒服,学着才舒服,对吗?②听说咱们班的同学智商是最高的,不知道大家情商高不高?③(出示三个版本的课文)一般智商的学生读横版带标点的课文,智商高的学生读竖版不带标点的课文,情商高的学生读竖版的课文,你们愿意读哪种?在轻松亲切的课前交流中,赵老师那略带激将的语言,营造了富有挑战式的课堂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期待,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与信心骤然上升,很快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赵老师很好地诠释了“亲其师,信其道”,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名家的智慧!
二、反复诵读,得意得法
这篇古文虽7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故事。这篇文言文经赵老师别出心裁地以竖排版不加标点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然而,赵老师通过自然亲切的范读、指名读、比赛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从容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达16遍之多,把朗读和师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边读边评中明白了朗读的抑扬顿挫,快慢缓急,真正让学生在读中读懂了故事,读懂了断句,读懂了古文之韵,更读懂了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细细品读中,学生在理解、在感受、在想象、在领悟,经过赵老师的点拨,学生知道古文的表达特点是言简意赅;朗读古文时做到声断气连,语速慢一些;理解文意时要结合文中注释,反复品读文字背后的情感!通过赵老师的“读”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文老师扎实的语文素养,更让我们知道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拓展延伸,丰富文本
当学生已会读课文,熟知文意时,赵老师又从三个方面着手,层层递进质疑学生:(1)“志在高山”中的“志”指的是志气、志向,还是伯牙心中所想?(2)“伯牙绝弦”中的“绝”可以组成哪些词;你能找出表现伯牙琴和子期善听的词句吗?(3)当伯牙第二年如约来见子期时,却见到一座冰冷的坟茔,你能体会出伯牙伤心欲绝,斩断琴弦时痛苦的心情吗?这三个问题既是对课堂的梳理回顾,也是对教材的拓展延伸。趙老师随后出示伯牙祭奠子期的悼文,悼文中“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这样的诗句使学生对“知音”“高山流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当赵老师说下课时,学生“意犹未尽”,迟迟不愿离开,听课老师也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我想,教育名家的课堂不是一朝一夕能学来的,然而从他的教育理念里,我受到了诸多启发。赵老师大力倡导“读”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是读和背,他甚至大胆主张放弃内容分析,为读省下时间。赵老师是这样说的,这节课他也是这样做的。在今后的古文教学中,我将努力探索和实践,去收获孩子们在语文学习道路上的成长与快乐!
参考文献:
[1]魏玉梅.小学语文古文教学[J].林区教学,2009(01).
[2]魏智明.在小学语文古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1).
[3]叶献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的目标与方法[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9).
[4]张华.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S1).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