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樯
【摘 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精神世界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营造大学生精神,就需要形成完整的教育机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144-02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的活跃期,健康精神世界的塑造需要得到正确的指导。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精神世界、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发挥专业优势,重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为社会持续培养出思想进步、智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一 塑造大學生精神的内涵
大学生精神内涵范围很广,包括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等。塑造大学生精神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塑造独立自主、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就是以大学生的精神发展为出发点,了解大学生的实际精神需求,满足其心理诉求,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帮助他们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能以仁爱之心去看待世界,用友善的方式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要勇挑重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上求真务实,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去造福社会。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大学生精神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大学生精神的意义在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应树立崇高的信念,坚定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目标;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勇于面对挑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较强的心理调解能力。而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拥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精神的大学生能让中华民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己也能在愈加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希望实现个人价值。而通过对大学生精神的塑造,把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肩负的社会责任统一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客观上,现代的社会思潮涌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和日常的生活、学习。通过塑造大学生的精神,能够有效抵制此类消极思潮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侵蚀,使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坚定的人生信仰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 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精神的措施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精神的塑造本质上是人的发展,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客观地分析精神世界塑造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以人为本”的意义在于思想政治工作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水平出发,切实考虑大学生的个人需要,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整个教育体系的出发点是造就出高素质的大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与社会的要求完美统一。
2.重视整体教育的培养机制
要改变现有教育中单方面灌输、忽略学生内心感受的教学方法。在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指导老师应宽容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因为年轻的学生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犯错误。作为学生思想的指导教师,工作中要就事论事,在平和的氛围中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带领他们走出误区,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分析、自我纠正错误的能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课堂,空间和时间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要借助先进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自媒体等,拓宽教育的途径,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选用带有大量场景内容的教材,引导学生扩展理论的实际应用范围,把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改变以往过于生涩、偏理论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产生愉悦感。
文理兼顾,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课的结合,保证学生在学习日常科学知识的同时,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在对理工科学生的教育中,要穿插学习人文的知识,让学生主动思考人文思想对科学的指导意义。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提出不同的观点,勇于探索解决难题的路径。适当增加人文教学的课时,拓宽大学生看待世界的视野。在人文教学中融入优秀的中外文化,影响学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思想观念。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讲座符合大学生追求个性自由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的欢迎。讲座要内容多样、有鲜明的主题,与大学生的潜在思想要求契合,实现台上台下的心灵共鸣,从而产生持续的精神效应。
3.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倡知行合一,把理论知识的学习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要的理论内容都应有对应的社会实践,并以“人文、创新、科学精神”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在验证理论学习成果的同时,符合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
校园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地点。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如设立传统文化节、成立技术类兴趣社团、举办名著读书会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组织数学建模、机械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参加科研活动,接触真正的学术科研。鼓励优秀的学生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答疑解惑,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等。宽松的环境、熟悉的人群降低了大学生实践的难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对于理论掌握的自信心增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精神对个人发展的实际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若客观条件允许,可带领大学生走向社会,假期支教、帮扶结对子等都是很好的实践路径。社会实践的优点是扩大了大学生的接触面,使其初步尝试了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实现人的社会性。重视实践后的总结,每次实践后都会得到经验,要养成总结的习惯,分析实践的得与失、理论应用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认识上的偏差。
4.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指导老师队伍是塑造大学生精神的指导者,整个队伍的业务素质直接决定着实践的效果。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日常的言行举止,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具备创新能力、高度的使命感和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了解当前学生的精神动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教师队伍的建设分两步走,第一步,以原有的教师为班底,选择基础好、上进心强、愿意从事大学生精神塑造工作的教师通过专业培训的方式承担这一重要使命。第二步,聘用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从而在短期内明显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育水平。还可共享校际间的教师资源,弥补单个高校教师资源不足的现状,定期交流教学经验,提高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在塑造大学生精神上的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要切实做好指导教师的保障工作,建立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保证与时代的需求接轨。
5.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肯定学生的成长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帮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站在教师的角度,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全面分析、掌握学生精神塑造的进展,更为全面地接触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完整的动态机制,对于学生心理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激励机制对于正处于成长期、心理尚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大学生尤为重要。根据大学生精神的发展轨迹,要制定带有阶段性特征的指标。当学生取得进展、达到指标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如通常的奖学金,或者年度优秀大学生称号等。激励机制的意义在于肯定大学生的精神进步,形成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先进的思想,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完善自己,鼓励学生参与到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当中,群策群力、共同进步。
塑造大学生精神的过程中,要着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正确对待大学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精神的塑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统一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大学生精神的塑造,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集体的智慧,完善教育体制,创造出积极进取的教育局面,为国家培养出智力突出、品德优秀、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陶倩、肖炳南.大學生志愿精神培养的理论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79~83
[2]杜启蓉、杜启玉.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J].科教导刊,2013(23):26~27
[3]王颖之.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6~147
[4]夏昱、刘福窑.论大学生职业伦理精神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2013(1):75~78
[5]白秦湘.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研究[D].吉首大学,2012
〔责任编辑:林劲、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