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
教学活动是小学品德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活动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巧妙设计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增强品德学科的教学实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意识的确在不断加强,各种活动五彩纷呈。但是,活动之后,学生学习的收效却微乎其微,活动明显成为课堂的“摆设”和“形式”。但如何确保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呢?这是广大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喜欢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活动不仅是学生认识的源泉,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在这里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设计、建构、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課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在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
二、巧设教学活动,增强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实效
(一)结合低、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巧设教学活动,增强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实效
在品德课堂的活动过程中,要想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必须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参与活动”为“主动参与活动”,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参与活动,学习有效性才会大大加强。同时,教师还要融入到学生中和他们成为益友。新品德课堂的活动中,我们倡导学生通过活动的体验自悟到其中蕴含的道德取向。因此,活动过程中,教者应注意角色的转换,把传统满堂灌教学中的导师形象,改变为学生的“学友”角色,和学生一起共建课堂,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共同学习。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体验,获得最真实、最真切的道德情感。
学生的天性喜欢活动,不仅是学生认识的源泉,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只有在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才能充分发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主要教学形式应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二)依据教学目标、精选的教学内容,巧设教学活动,增强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实效
品德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实践活动。我认为课堂教学的艺术就是:创造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精心创设教学活动,追求最佳实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也做出了要求:教学活动过程应全面把握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作为教学出发点和归宿。追求学生的精神成长、深层的态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倾向;追求学生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倾向;追求学生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是与学生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是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学生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学生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
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学生知识的建构是通过在生活及活动中的体验、思考、积累而成的;学生通过参与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课前、课中、课后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教学活动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成长。
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适合学生发展的、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理念。我在工作中积极参加教材分析、听课、教研活动,提高了自己对新理念的认识,来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全球问题等背景知识了解。在探究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国际交流语言的能力、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培育学生国际视野与中国意识,为他们将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主题活动结合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的生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比较全面地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树立全球概念。让学生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要在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激发他的积极性,这也需要我们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活动、思考时间和展示的平台。在品德课堂的活动中要追求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要在活动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充裕的时间中让学生尽情地尝试、感受、体验生活。
在活动中,教师还应留出一段空白时间,要注重动静结合,活动后让学生静静的思考、感悟、体会。只有经过充分的思考,他们的问题针对性才能更强、思维过程才能够更好的展现,情感也才能得以发展。教师要给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原有认知,道德感悟等,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生活道德观,确保学生有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