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2016-07-04 20:16刘忠春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孔乙己语感学案

刘忠春

信息技术能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本文试结合一些教学实例,从课前预习、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发展思维、培养语感和培养审美情趣。信息技术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笔者经过多年的语文实践和探究,发现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和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合理选择、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整合,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汉语的运用能力。本文试结合一些教学实例来阐述运用了信息技术的课堂的“高效”之处。

一、针对性强,课前预习效率高

高效课堂十分强调课前预习,预习效果的好坏决定了课堂展示的成败,于是老师们都精心编制导学案。有些老师为图简便,直接将编纂成册的导学案发给学生,那种格式和内容固定的纸质导学案无法考虑具体学情,并不具有针对性,期“高效”性就大打折扣了。其实,只要我们勤动手动脑,运用信息技术设备,从海量资源中选取合适的导学案,做适当的删改,使其成为具有班级特色的导学案。这样的导学案针对性更强,当然会使学生的课前预习的效率更高。

二、激发兴趣,促进学习效率高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而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景象,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现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故宫博物院》教学时,没有到过故宫博物院的学生,头脑中缺乏实感,好与否只是听老师怎么说,就怎么理解。我在导入时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剪辑几分钟的电视录像,把故宫的直观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故宫的形象更具体化了,言、形均融为一体,鲜明的色彩、优美的景色,丰富的感性材料十分充实,这样的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想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

三、质疑启昧,突破重难点效率高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问是灵感的火花,思维的动力。灵感和思维是辨证的统一,它们总是在教学活动中从发现问题出发,直至解决问题结束。语文教学时,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创设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注意激发学生灵感性,培养学生求知欲,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如教学《孔乙己》时,对孔乙己的形象的准确理解是个难点,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恰恰有一些学生所提取的关于孔乙己的意象仅仅停留在“可笑”这个层面上。为了使学生透过孔乙己的“可笑”去认他的“可悲”,我就抓住作者对孔乙己入场和退场时两次典型的肖像描写,让学生对比讨论孔乙己的这两个形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并运用电脑对孔乙己两次不同的肖像特征进行镜头组合后展示,修正了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意象,也引起了学生对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的主旨。

四、引发联想和想象,发展思维效率高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学生的想象力除了天赋之外,后天的训练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想象能力,不拘束于个别的经验和现实的时空,而讓他们的思维遨游于无限的未知世界之中,就要丰富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增加想象的深度和广度。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语文重要目标之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指导朗诵,培养语感效率高

语感是一种心智技能,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一种直觉的理解。语感作为一个心理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认读——理解——体味——领悟的一个感悟过程。因而它主要依靠的是体验和积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指导朗诵,提高培养语感的效率。在学习《观潮》第三,四自然段时,我两次利用多媒体,展现栩栩如生的生动画面。第一次是在学习语言文字之前,只见江潮以翻江倒海之势,轰雷震耳之声,排空而来,伴随着画面,音响,我用激昂的情绪给同学示范背诵了这一部分内容,引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在听完配乐朗诵后,也被这段优美的文字吸引,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体验,迅速转化为一种朗读背诵的欲望。第二次是在学习完这段语言文字之后的品读背诵中,此时,学生披文入情,已完全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所震撼,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此时,让学生站起来,随着浪潮的变化,以汹涌的江涛声为伴奏,形象与感情融合,学生读出了江潮的气势,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语调,语势,风格的感悟。再如指导朗读古诗《静夜思》,我制作课件时,在出示图片的同时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聆听配乐朗读,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倚窗思家的环境中。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这首古诗,让学生体会诗的韵律、节奏,并用缓慢、低沉的音调把诗人身在异乡那种孤独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大声读,反复练习。最后,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读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同时,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语感不自觉地就增强了。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语感学案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乡愁导学案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比例尺(一)”导学案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