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立亚
将民间手工艺融入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和探讨
——以滁州竹编为例
窦立亚
摘要:滁州竹编是当地一项优秀的民间手工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滁州竹编逐渐萎缩,甚至走向边缘化。本文以滁州竹编为例尝试将民间手工艺融入到美术设计类课堂教学中,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通过调研、访谈和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滁州竹编的历史和现状,指出滁州竹编缺乏设计创新是导致其濒临消失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分别从功能性、工艺性以及审美性三个方面提升竹编产品的设计附加值,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和热爱我国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另一方面也使民间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民间手工艺;设计创新;竹编;课堂教学
民间手工艺品曾是人们最熟悉最常用的生活用品,千百年来手工艺人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世代传承,遵照“源于生活,用以生活”的朴素原则,生产出大量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用品。民间手工艺品朴素实用,物美价廉,又因其手工制作的温暖和细腻深深的印刻在人们的记忆里。但近一百年来,受到大工业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以及人们生活、审美等因素的改变,民间手工艺行业逐渐萎缩甚至有濒临消失的危险,[1]犹如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
但是,曾发挥巨大作用的民间手工艺品不仅仅只是生活用品,还是时代的缩影,它生动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设计、审美、制作工艺、民俗风情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不仅如此,蕴含在民间手工艺品中温暖的情怀和对生活的生动体现是大工业化产品所不具备的。因此对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品进行保护和研究,使其得以传承下去并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基于此,本文尝试将滁州竹编融入到美术设计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滁州竹编的优秀设计元素,并对其进行设计创新,使滁州竹编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一、将滁州竹编工艺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滁州竹编历史悠久,竹材料丰富
滁州竹编是安徽省传统的名牌产品,过去有着庞大的市场,它被制作成菜篮、背篓、簸箕、箩筐等,是最常见的生活用品。据民国初年《滁县乡土志》记载:“篾工较善,劈竹为丝,编成网篮、提篮、箩筐、米筛等品,细密而坚,最称适用。乘津浦车过滁者,於站旁购买,多争先恐后焉。”[2]由此可看出滁州竹编在极盛时期的情景。滁州地处皖东,温暖湿润的气候非常适合竹子的生长,竹资源非常丰富,犹以西部山区盛产的青竹、毛竹为最佳,竹质坚硬,纤维细长,是编织竹产品的上好材料。“就地取材”和“原材料的丰富”为滁州竹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供了材料上的保证。
(二)有一个现存的竹编交易市场
滁州市东大街是滁州市的竹编产品交易市场,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滁州竹编的鼎盛时期,曾组织成立竹器生产合作社,专门成立工艺品外贸车间编制滁州特产向国外出口,广受国外朋友的青睐。[2]直到今日,仍有一些竹编手工艺者在从事这一传统行业(如图1)。人们可以随时到东大街进行调研访谈和学习竹编技艺,并且可以购买到各种宽度的蔑丝,甚至各种竹编工具,如篾刀、竹锯、篾千等都能在东大街购买到。
图1 滁州东大街的竹编店铺及所售产品
(三)美术学院的支持与肯定
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一直提倡“融入地方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鼓励师生多了解本地的民间手工艺,从而提炼出优秀的设计元素进行再设计,将“设计贴近生活,融入生活”。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师生们思维敏捷活跃,专业的学习使他们能够从设计的角度重新审视滁州竹编,并能看到这些产品的深层内涵,为滁州竹编的设计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二、对滁州竹编的调研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2011级工业设计的毕业设计和2013级视觉传达的《材料表现》作为试点,尝试将滁州竹编技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师生们经过近一周的访谈和调研掌握了如下资料:
(一)竹编从业者年龄较大,后继乏人
滁州市东大街的竹编店铺都是自产自销,店主年龄较大,平均年龄63岁,大部分都是从十几岁开始学习竹编,从事竹编一辈子。竹编产品工艺复杂,经济利润微薄,原有的竹编市场逐渐被塑料制品等所蚕食,并且竹编从业者后继乏人。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习竹编,老艺人们心痛自己手艺的失传。
(二)竹编产品更注重的是实用价值
目前滁州市东大街所售的竹编产品多为竹篮、筛子、簸箕、箩筐等,这些产品体型较大,承重能力好,注重的是“结实耐用”,而非“美观精致”,形制和功能多侧重于农具。随着农业现代化以及大批农民进城务工,这些竹编农具在现代生活中并无太大的市场。在我们调研的5家竹编店铺中就有3家在半个月内未卖出一件。惨淡的销售状况迫使竹编手工艺者纷纷改行或关门,曾经热闹非凡的东大街只剩下不到10家竹编店铺在继续坚守。
(三)竹编产品缺乏创新,产品的功能和式样几十年都不变
本研究走访的几位竹编老艺人均表示:自己现在编织的形制和花纹还是当年师傅所传授的,这样形制的产品已经编了几十年了。也就是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竹编产品和现在的并无太大区别。面对已经变化了的生活方式,面对以中青年为主的消费群体,面对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市场需求,滁州竹编并未做出积极的回应,产品依然停留在“农具”和“结实耐用”的阶段。产品损耗周期长、造型和功能缺乏创新、无法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滁州竹编逐渐萎缩,逐渐被市场边缘化。
三、将滁州竹编融入到美术设计类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通过对滁州竹编的调研和分析,师生们深刻认识到:竹编技艺要想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必须借助于第三方“设计”的力量进行转型。设计教育家陈之佛的“研究材料、研究工艺、研究消费者的生活习惯”给了本文研究的着力点和出发点,[3]师生们认为滁州竹编必须从注重实用性转向兼顾观赏性、工艺性和收藏性,成为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匹配的、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因此本文主要从功能性、工艺性以及审美性三个方面对滁州竹编产品进行设计创新。
(一)从功能性方面对滁州竹编进行设计创新
对滁州竹编的功能性进行设计创新,首先应突破“大而笨重”的视觉感受,向着轻便灵巧的方向转变。“传统竹编器具有些过于复杂的结构和偏重的使用感受,不太适合现代家用器具简洁、轻便的特点。”[4]因此,将本次的竹编产品定义为“适合现代家居环境的生活日用品”,同学们认真研究了现代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并进行分类和列举,逐一的进行讨论和思考,探讨与滁州竹编结合的可能性(如图2)。
图2 对现代消费者生活方式的研究
引导学生对现代人们生活习惯和居家环境进行研究后,结合滁州竹编的材质以及编织工艺,重新设计新的竹编产品。在前期的设计调研中,学生已经向滁州竹编老艺人们学习了简单的竹编技法,包括打底、配色、收口以及形体的控制等,加上自己对现代家居生活的理解,开始将设计创意融入到竹编产品中,设计制作出具有一定实用功能且灵巧漂亮的竹编家居用品(图3)。
图3 学生设计的竹编家居用品
(二)从工艺性方面对滁州竹编进行设计创新
引导学生优化竹编产品的工艺,探讨竹材与其他材料结合的可能性。竹编产品色泽清新淡雅,又因其绿色环保受到现代人的欢迎,但竹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形体不好控制、容易变形、开裂等,根据这些特性,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结合毛线、铜丝、木材、藤条、蓝印花布、宣纸、玻璃、塑料等(如图4),充分发挥每一种材料的特性,扬长避短,积极探索竹瓷结合、竹金结合、竹木结合的可能性,感受竹材与其他材料配合使用时带来的碰撞与融合。
不仅积极探索竹编与其他材料结合的可能性,同学们还尝试将其他材料的加工工艺运用到竹材上。比如根据竹编产品的功能以及所使用的材料特性,榫接、铆钉、烫画、雕刻、镂空、粘贴、缠绕等都被同学们创造性的运用到自己的竹编产品中,在传统竹编的基础上采用其他的加工工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竹编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图4 对滁州竹编工艺性上的设计创新
(三)从审美性方面对滁州竹编产品进行设计创新
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突破滁州竹编产品局限
于日常用品,从“农耕社会的生活用品”向着“消费社会的观赏用品”方向转变,从实用性向观赏与收藏方向转型,使新的竹编产品具有“有意味的形式”,具有雕塑般的美感。师生们对比了中日两国的竹编技艺在工业化冲击下所采取的应对策略,[5]借鉴了日本竹编的“丰富的细节和质地样式开拓了更大的创造与表现领域,包括视觉对比尺度的把握、动感元素的加入、材料特征的凸显等。”[6]师生们努力将滁州的竹编产品设计成能够承载某种情感的观赏性产品,向礼品和工艺品方向转型。
如,有同学将自己的作品设计成竹编装饰画,利用人们的怀旧情绪,将以前常见的竹席、背篓、扁担、箩筐等生活用品按比例缩小后编制出来,通过精心的布局设计,装裱在画框中,并通过后期的氛围塑造营造出一种质朴而怀旧的感觉,使设计后的竹编产品成为适合观赏的、带有一定情感的纪念品,成功脱离竹编产品的原有功能(如图5)。这种带有情感因素、有自己设计内涵的产品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也为滁州竹编的转型提供参考。
图5 对滁州竹编审美性上的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宛莹.我国传统竹编工艺之现代传承与产品创新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3.
[2]滁州花篮[EB/OL].2013-08-25.http://baike.baidu.com/view/2991697.htm.
[3]林银雅.陈之佛图案教学思想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6(2):175.
[4]王安霞,王应.江南传统竹编器具的再生设计研究[J].装饰,2014(3):105.
[5]刘肖健,徐瑶,吴艳燕,等.工业化背景下的竹藤编织产品的风格变迁[J].包装工程,2013(16):79-81.
[6]张露芳,刘肖健.静谧与骈繁——日本当代竹编艺术发展的启示[J].文艺研究,2011(4):159.
责任编辑:李应青
中图分类号:J5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16)03-0123-03
作者简介:窦立亚,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安徽 滁州 239000)。
基金项目:滁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4jyy035)
收稿日期: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