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明,张明珠,薛献伟
基于南京都市圈的滁州市旅游发展研究
吴大明,张明珠,薛献伟
摘要:随着南京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分析南京都市圈旅游业概况和滁州市旅游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成立专门机构,建立长期协调制度;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多条旅游线路;推出整体形象口号,进行联合促销;打造系列旅游品牌,全方位发展旅游业等对策,希望可以进一步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旅游一体化的步伐。
关键词:南京都市圈;滁州市;旅游合作
都市圈是以一个或多个经济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同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地域相邻的若干个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而组成,其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的最大地域范围[1]。都市圈的形成是一个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市圈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极大的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2]。
南京都市圈由国务院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批复中首次提出。南京都市圈覆盖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苏皖八市,是跨省都市圈之一,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因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承担着向东承接长三角、向西辐射带动中西部的重要作用。
一、南京都市圈的旅游业概况
南京都市圈含有中山陵、夫子庙、金山、瘦西湖、周恩来故里、采石矶、琅琊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户籍人口共3255万人,以历史文化、山水城林为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雄厚。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区域旅游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特征将更加明显。南京都市圈2014年的旅游业总收入达3577.74亿元,占全国近十分之一,共接待国内游客28485.96万人,入境游客125.69万人,A级景区共297个,星级宾馆357家,旅行社1132家,旅游产业规模呈现不断壮大的趋势,将与长三角旅游区、苏锡常都市圈环太湖旅游区、皖江城市带旅游区一起构成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重要的四大旅游区。其中,江苏省除了淮安以外,南京、镇江、扬州的旅游业发展水平都较高,南京在区域旅游中的核心地位非常突出。而安徽省除了芜湖外,马鞍山、宣城、滁州三市的旅游总收入都偏低,旅游业总体水平落后。南京都市圈的旅游开发格局应以南京为龙头,带动周边7市旅游的共同发展,保持与长三角旅游区的交流。安徽省4市也应抓住契机,寻求与江苏省4市的旅游合作,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
表1 2014年南京都市圈各市旅游业主要指标
二、滁州市在南京都市圈的旅游优势
(一)区位优越
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依附基础[3]。目前,在南京都市圈中,滁州与核心城市南京地域相邻,隔江相望,直线距离仅50公里,乘坐高铁仅需18分钟;距南京禄口机场仅需1小时车程,距南京朱家桥码头约80公里。在公路方面,滁宁快速通道仅需1小时左右。2015年南京规划建设8条城际跨省地铁、34条通道贯通南京都市圈,其中包含宁滁轻轨,滁州市民搭乘宁滁轻轨前往南京江北地区只需10分钟左右。依托南京枢纽中心,滁州市与南京都市圈其它7市之间的交通也将更加便捷。
(二)文脉相通
南京都市圈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楚文化、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滁州具有吴风楚韵,“形兼吴楚、气越淮扬”,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早在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南京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三大块,而滁州也拥有多样的明文化,南京有明孝陵、明城墙、明故宫等,滁州有明皇陵、明皇故城、明鼓楼众多明文化遗存,文脉相通可以织就区域内人民的共同情感和合作发展的意愿。
(三)资源丰富
滁州地处江淮河要冲,湖光山色秀美,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现有旅游A级景区23个,4A级景区4个。有名山(琅琊山、皇甫山、凤阳山、神山)、名湖(女山湖、碧云湖、卧牛湖、高邮湖)、名洞(韭山洞、庵基洞、吸水洞、禅窟洞)、名亭(醉翁亭、丰乐亭),古祠(阳明祠、陈铎祠、袄公祠)、名人(朱元彰、欧阳修、吴敬梓)、名著(《儒林外史》、《醉翁亭记》),古关(清流关)、古寺(琅琊寺、龙兴寺、护国寺、禅窟寺)、古城(明中都城、钟离城)、古陵(明皇陵、虞姬墓)。其中,琅琊山、醉翁亭、凤阳明皇陵、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景观驰名中外,还有长城影视城、清流河观光带、铜矿巷道旅游观光带、吴棠故居等大量的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开发中,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四)合作深入
自2004年签署《南京·滁州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宁、滁两市依托南京都市圈合作交流平台,不断推进同城化发展进程,已经在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多个方面展开合作,如滁州1912商业文化街区正式开街,南京工业大学、河海大学与滁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南京儿童医院在滁州开设分院等。2010年12月,滁州与南京签署了《滁宁同城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滁宁交通对接项目合作备忘录》,2015年提出的宁滁城际轻轨、滁宁公交换乘中心、南京鼓楼医院苏滁分院等项目,将进一步加快滁宁同城化步伐。南京都市圈中每年到滁州旅游的各类客人达到300万人次。滁州市全椒县连续举办了四届桃文化旅游节,每年游客达20万人,其中,南京游客占1/3之多[4]。
三、滁州市旅游业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对策
近年来,滁州市与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南京都市圈开展了积极的区域旅游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女山湖、皇甫山风景区、神山景区、碧云湖等景区开发程度不高,游客量稀少;部分景区可进入性不高;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住宿、娱乐、购物等配套设施不健全、留宿游客较少等问题,滁州旅游产业水平偏低,整体发展比较缓慢。未来滁州市应抓住南京都市圈快速发展的契机,积极推进、融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的步伐。
(一)成立专门机构,建立长期协调制度
政府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主体,是都市圈旅游合作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区域旅游规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南京都市圈已经经历了长期合作实践,1986年“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召开第一次会议,2003年举办“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2007年召开“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2013年8月,成立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会议,2015年7月,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规划(江北部分)获批,各城市达成了多项单边或多边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了都市圈区域间实质性合作。
在旅游合作方面,滁州市政府除了积极参加都市圈的各项活动外,还应该成立专门的南京都市圈旅游合作委员会,加强与其他7市政府的交流和合作,引导旅游企业进行区域合作,形成长期合作机制、定期会议和互访制度,与牵头的南京市旅游局保持紧密合作,与其他各市旅游局积极交流,广泛争取社会资金的支持,对滁州、马鞍山、宣城、淮安等开发程度较低的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深度开发,并在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联合推广、客源互送等方面开展务实的深入合作。
(二)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多条旅游线路
1.开发经典线路。对南京都市圈内各市知名度比较高的景点进行串联,推出多日游线路。比如滁州(明皇陵、小岗村、琅琊山)-南京(总统府、夫子庙、中山陵)2日游;滁州(明皇陵、小岗村、狼巷迷谷)-南京(雨花台、大屠杀纪念馆、明孝陵)-扬州(瘦西湖、个园、何园)3日游;滁州(琅琊山、白鹭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山陵、夫子庙)-镇江(金山寺、北固山)3日游;滁州(明皇陵、小岗村、琅琊山)-马鞍山(采石矶、李白墓园)-芜湖(方特欢乐世界、马仁奇峰风景区) -宣城(桃花潭、太极洞)4日游等旅游线路。
2.开发主题线路。对南京都市圈内各市的旅游景点进行资源整合,推出“明文化-古都文化-淮扬文化-徽文化游”“著名工业参观游”“生态休闲度假游”“名校参观游”“名人游”“名山游”“名湖游”“名亭游”等主题线路。比如滁州(明皇陵、明皇故城、明鼓楼)-南京(明孝陵、明城墙、明故宫) 明文化2日游;滁州(碧云湖)-南京(玄武湖、金牛湖)-扬州(瘦西湖)名湖3日游等旅游线路。
3.开发一地一日、多日游线路。比如滁州的琅琊山一日游、滁州西部山区一日游;来安、天长一日游;全椒一日游;凤阳一日游。二日游的线路有:凤阳的明皇陵、小岗村-滁州市的琅琊山、中国金丝楠木博物馆。三日游的线路:凤阳县-天长市-来安县-滁州市。
在都市圈内,开通旅游直通车或旅游专列,发放“旅游年卡”或“景点通票”,实行门票免费或优惠政策,使旅游常态化,市民可以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在城市间悠闲游,等同于本地市民待遇,盘活大量潜在客源市场,激发旅游经济新的活力。
(二)推出整体形象口号,进行联合促销
为了彰显南京都市圈旅游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形成 “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的格局,需要塑造南京都市圈旅游的整体形象和统一口号对外发布,比如实行统一标识、统一口号、统一线路、统一宣传,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避免每市一个口号,进行整体促销,实现8市旅游业的共同发展。都市圈内的政府门户网站、旅游局、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网站应该链接,合力宣传,并积极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旅游区重点城市的旅游网站相互链接,联合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另外,可在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及都市圈城市地方电视台、新民晚报、扬子晚报、滁州日报、人人网、淘宝网、美团网、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上大力宣传。在铁路、高速公路沿线设置广告牌、悬挂海报加强宣传,在车站服务窗口摆放旅游宣传手册,组织宣传小组定期到南京都市圈内城市及上海、浙江、广州、北京等重点城市推介都市圈的旅游项目。特色节庆活动也是旅游宣传的重要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都市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市圈内各市应做到“一市一节庆”[5],滁州可以借助中国农民歌会来宣传南京都市圈的吴楚风韵。
(三)打造系列旅游品牌,全方位发展旅游业
经过多年规划、开发整合,滁州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来安半塔革命纪念馆、定远藕塘烈士陵园、天长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凤阳小岗村、秦栏孝子祠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有以琅琊山、皇甫山、韭山洞为代表的绿色文化旅游资源;有以城西水库、碧云湖、白鹭岛公园、高邮湖为代表的蓝色文化旅游资源;有以明中都城遗址、明皇陵、琅琊寺、龙兴寺、神山寺为代表的古色文化旅游资源等系列旅游产品。未来需要完善原有的琅琊山醉翁亭、古清流关、皇甫山水上漂流、长城影视城等旅游项目,谋划建设清流河观光带、铜矿巷道旅游、来安长山峡谷漂流、吴棠故居等新的旅游景点,通过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旅游景点的对接,紧紧依托南京都市圈在国际国内的巨大影响力,逐步把滁州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系列旅游品牌。
为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业,滁州市应该硬件、软实力双管齐下,应建立食、宿、行、游、购、娱等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配套,加快完善旅游景区交通网络和道路交通标识系统,建设不同等级的星级宾馆、旅游特色饭店、具有出境游资质的旅行社、旅游纪念品商店以及通讯、医疗、安全、金融、客服中心等景区服务系统,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提高景区整体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侯兵,黄震方,范楚晗.区域一体进程中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演变与思考[J].西安:人文地理,2013(5).
[2]李亚平.关于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思考[J].无锡:江南论坛,2005(1).
[3]牛海帧,吴正罡.旅游学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3.
[4]潘立新,吴必虎.晋秀龙.基于“核心-边缘”视角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云南:经济问题探索,2014(3).
[5]李佳佳,章锦和.南京都市圈视角下的马鞍山区域旅游合作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
责任编辑:李应青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uzhou Tourism Based on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Wu Daming,Zhang Mingzhu,Xue Xianwei
Abstract:With the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economic integration,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analysis based on Nanjing metropolitan tourism survey and Chuzhou City's tourism,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develop Chuzhou City's tourism, which are to set up specialized agencies and establish long-term coordination system, to integrate tourism resources and develop a number of tourist routes, to launch the overall image of the slogan for joint promotions, and to create a series of tourism brand. Thus it is hoped that the pace of integration of Nanjing metropolitan tourism will be further accelerated.
Key words: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Chuzhou City; tourism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16)03-0068-03
作者简介:吴大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教育和旅游资源开发;张明珠,薛献伟,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安徽 滁州 239000)。
基金项目: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资助立项课题(A2015016)
收稿日期: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