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芬,高 珺,时淑侠,王艳芬,吴 岭,董振燕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9)
护理研究
基于控制论为导向的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
李芬,高珺,时淑侠,王艳芬,吴岭,董振燕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9)
[摘要]目的探究引入基于控制论为导向的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基于控制论为导向的护理模式实施干预。2组均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4 d、28 d接受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并比较2组患者在干预1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14 d、28 d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控制论为导向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情绪,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血液透析;基于控制论为导向的护理干预;焦虑情绪;护理满意度;并发症
尿毒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肾衰竭综合征,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为血液透析,俗称为“人工肾替代疗法”,随着这类措施在临床上的普及,为肾衰竭晚期患者提供了治疗福音,它能解决机体因肾功能不足所致的毒素蓄积的窘境,从而可使患者的生命周期得以延续[1-2]。但由于血液透析治疗往往涉及患者的自尊,同时透析过程实则打通了人体与外界的通道,故而易伴发多种并发症,这更易使患者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3]。据有关文献指出,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负性情绪的概率为62.7%[4],大多数患者出于对病情预后状态的担忧以及透析所致的生理困扰,这种极不愉悦的情感体验将会愈演愈烈,若不及时开展相应干预,将会诱发情感应激的出现[5],导致机体的交感神经张力增强,而迷走神经张力减弱,从而诱发心率加快、血压骤升,更有甚者,会改变人体的血流动力学,不利于透析治疗的顺利开展[6]。此外,持续性不佳的情绪体验,会间接地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导致人体对外界的防御能力削弱,最终会伴发一系列不良事件的出现[7]。鉴于此,重视这类特殊群体的心理情感状况成为日常护理内容中的重点,亦是保证患者配合各项遵医行为的前提条件。既往的护理模式更多地仅是注重患者在生理层次的对症照护,而忽视了患者在心理及精神层面上亦有相应的内在诉求[8]。在该背景下,有学者提出了将控制论理念应用于临床护理中的观点,并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该观察点是心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延伸性扩展,它利用患者的心理特征,以反馈性的手段提高自我情感及自我照护的控制水平,从而促进病情向着正性方向发展。本研究旨在进一步验证其应用于临床实际中所产生的成效,为其在我国的应用提供循证支撑,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5年4月收治的86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32~75(50.4±3.2)岁。患者均经常规肾功能检查,结合细胞免疫表型检查,确诊为相应肾病,符合《内科学》7版中关于尿毒症诊断标准。患者无其他心、肝、脑等实质脏器疾患;无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具备基本的言语交流能力;病情稳定,维持透析时间超过6个月;无透析相关禁忌证;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悉并签署同意书。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2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透析时间及透析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表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1.2.1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根据患者在血液透析期间出现的症状予以对症处理;对患者的透析环境做好护理,保证患者能享受到较为舒心、整洁的环境;向患者做好血液透析相关的健康宣教;做好相应药物的护理指导。
1.2.2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引入基于控制论的护理干预。①组建干预小组:由护士长牵头,组建干预小组,其中护士有3名,主管护师2名。事先由护士长召开座谈会,要求所有组员一同参与,由护士长向其讲解控制论的基本理念以及具体的实践技能,培训时长共计4 h。所有护士经相应理论及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个操作流程。②情感自我控制管理:护士采取诱导式提问的方式,深入患者的内心境界,引导患者倾吐自己当前心境,在沟通的过程中,护士指导患者在情绪波动最明显时,释放压抑已久的情绪,可以采用哭诉的方式宣泄内心的负面情感。待患者的消极情感得以消除后,护士再次指导患者将自己的注意力从足尖开始,先自我控制局部微小肌肉使其开展自主收缩及舒张,再缓慢过渡至脚踝、下肢、臀部、腹部、胸部、背部、双上肢、头颈部。其中每个局部进行收缩及舒张的循环次数为5次,训练时间控制在30 min,1次/d。③自我认知控制管理:在病房中播放柔美的轻音乐,指导患者取平卧位躺卧于柔软的硬板床,由专人充当催眠师的角色,倒着数数,说着:“现在你感觉自己的眼皮越来越重,视力越来越模糊,大脑逐渐趋向于平和的状态,3、2、1……进入梦乡吧!”此时,再由专人在一旁话白,让患者设想自己身处广阔的大自然中,感受周边一切生灵的气息,包括风声、雨声、鸟鸣音、海浪声……待患者的呼吸节律逐渐趋于平缓后,护士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介绍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方面的知识体系,在宣教过程中,注意应保持语速,每讲完一句话,应停留2 s,再接下去阐述下一句话。④自我照护管理:指导患者养成每日记录自我照护项目的工作,即找一本空白的笔记本,写上日期,按照从清晨醒来直至晚上入睡这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件,包括膳食构成、运动情况、透析时间、透析频率,身体不适症状,情感状况等内容。护士则仔细地查阅患者每天所记录的日记情况,并摘录其在自我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践行错误的行为模式。在自我照护操作方面,若从其日记中发现存有不足之处,护士可开展现场示范,以保证患者能实时掌握相关理论及技能。
1.3观察项目①2组均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4 d、28 d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②记录2组干预1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腹膜炎、血管通路感染。③均于干预后第1个月进行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测评,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总满意为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方法由专人将数据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作为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作为统计描述,采取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不同时间点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2组干预前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14 d、28 d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不同时间点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干预前比较,P<0.05。
2.22组并发症情况比较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6/43),对照组为23%(10/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2=15.278,P=0.05。
2.3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8%(42/43),对照组为79%(34/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2=14.294,P=0.05。
3讨论
慢性肾衰竭晚期患者由于其残存的肾单位非常有限,这导致机体无法满足自身日常代偿物质的有效排出,为保证生命周期的维护,患者不得不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10]。血液透析是当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但由于这项操作的医疗花费较高,以及其对人体存在一定的创伤性操作,这将在无形中加增患者的精神、情感障碍[11]。由于患者对血液透析的长期依赖性,可以说在患者的“余生”中均要接受透析治疗,这就衍生出一系列不良问题,包括对其生理层面及心理层面的影响。在生理层面来说,有些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使得其自主践行出来的行为模式可能是消极的,甚至是对病情有害的,进而大大加增了透析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心理层面来说,持续性的不良躯体感知以及负性情感的滋生,将会诱发强烈的生理应激状况的出现。故而,如何指导患者有效管理情绪,并改善其认知状况,提高其对自我行为的管理能力,将能有效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亦能促进其病情向着正性及积极的方向转归[12]。当前的医学模式已逐渐从传统的生物医学,向着“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一体化转变,即将当前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包含两方面的因素,分别是获取及给予,而两者又彼此影响,相互控制。在这个契机下,有学者提出了控制论,该理论强调护士和患者均是该系统中的主体。它认为护士应当根据患者的各种内心诉求,即以马斯洛需要理论模式为契机,对患者的整体病情予以确切的评判,从而满足患者个人的内在诉求及对当前境况的正性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护士一方面密切地监测每位患者的信息,动态地依据其个人的具体情况予以针对性的干预,从而帮助患者能适应自己的角色功能,最终建立攻克疾病的心理认知。在本研究中,笔者引入控制论,并将其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取得了较为可观的临床成效。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2组干预前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该数值较对应量表的国内常模值显著增高,这表明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肾衰竭患者的心理情感状况较为敏感,极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故而,对于这类群体,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均需给予必要的情感安抚及言语支持,以减轻其心理压力。研究组干预后14 d、28 d 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控制论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如下几方面的原因:①首先,通过情感自我控制,借助指导患者倾吐自己当前心境,有助于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这这个过程中,患者的有效沟通实则还能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进而保证医患和谐关系的构建,利于患者配合依从度的提高,使其产生心理安全感及舒适度。另外,通过指导患者以意念指导肌肉的收缩及放松,能提高脑组织对特定的信息处理的专注度,进而可促使神经元细胞释放一定量的组胺,这类物质能使机体产生较为愉悦的情感[13]。②其次,借助音乐背景下的冥想训练,能帮助患者回归到内心的本原状态,使患者以较为平和的心态重新审视自我,明确自己当前的内心诉求,利于自我人格的重塑及客观地评价自己当前的生理、社会及心理功能,并调整心境,使自己较为从容地应对疾病及透析治疗。该举措亦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精神心理负担,也能减轻其焦虑、抑郁情绪。在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比率要低于对照组,表明控制论有助于减轻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原因:①患者在音乐的安抚下步入冥想阶段,此时患者的心境较为安详平静,最容易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故而,护士须充分把握时机,以平实的语言向患者缓慢地介绍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方面的知识内容,且在每说完一句话,均有合理的停顿时间,以使患者能最大限度地内化相关知识。②通过培养患者记录日常自我照护行为,能有效帮助患者构建争取的自我认知能力,使其站在整体把控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一天当中所经历的种种境况。而患者亦能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反馈给自己的责任护士,再通过护士对信息进行整合及处理,能评判患者自我护理措施的可靠性及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强化其自我照护行为。在使用控制论的过程中,护士与患者之间借助这种交互性及反馈性沟通策略的执行,在帮助患者获得最适合其内在需求护理的同时,还能帮助护士不断积累临床实践经验,使其更好地内化控制论精髓,起到良好的前馈协调及控制效应,最终可预防感染及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伴随着控制论护理模式的引进,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照护,并提高自身与护士之间配合的默契度;另外,还能充分调动患者的自身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对血液透析的理解度及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基于控制论为导向的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感,还能降低透析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能提高护患关系,利于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虹. 首次透析负责制管理模式在血液净化中心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10(8):1673-1674
[2]谢可,王敏. 血液透析诱导期临床护理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2014,31(7):132;134
[3]刘丽珍. 血液透析患者的风险评估分析及护理对策[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1):2917-2918
[4]朱登凤. 护理干预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1):2919-2920
[5]杨芳,詹淑辉,肖琼. 护理风险管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J]. 中国社区医师,2014,32(9):180-181
[6]朱影,周莉,付平,等. 血液透析患者用药护理体会[J]. 华西医学,2014,18(9):43-45
[7]周玉影,金桂红. 浅谈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具体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4):146-147
[8]赵笑兰,吴亿,梁天平. 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 现代医药卫生,2014,23(7):3624-3626
[9]薛颖芝,薛勤,唐伟,等. 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糖尿病足部健康行为的影响[J]. 江苏医药,2014,22(8):2813-2814
[10] 刘丽,于明忠,赵会文,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不安腿综合征患者不良情绪的心理护理干预[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1(5):1880-1882
[11] 刘晓丽,刘静,王湛,等. 品管圈在降低中医院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J]. 中医药导报,2014,15(6):96-98
[12] 郑成玲. 自我效能干预对提高血液透析患者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2(8):44-45
[13] 雷冰瑶. 老年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的护理探讨[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7(5):98-99
[基金项目]徐州市中心医院博士(硕士)创新团队科技项目(xzs2013037)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0.035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10-1123-03
[收稿日期]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