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京东
领导接见演职员
《不越雷池》
《不越雷池》
2016年6月20日晚,在故乡望江(古名:雷池)观摩了一场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寻根之旅”的专场演出——《不越雷池》。再次观剧,感触良多。窃以为,“雷池”一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体现了戏曲的以孝为美。
《不越雷池》一剧讲的是今安庆望江县古雷池(三国地名)的故事。剧名源于典故“无过雷池一步”。史书记载: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安徽和县)镇将苏峻叛乱,举兵进犯建康(南京),江州刺史温峤欲领兵东下,中书令庾亮恐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无过”是指不过,即不越之意,而不是不敢越的心态。“雷池”一剧正是抓住了这个“精神”,让全剧有了“不越”的立意主旨。
《不越雷池》一剧讲的是清朝安庆望江的沈镐做官时“来时清风两袖,去时两袖清风”的故事。
百善孝为先,有了孝道才能敬顺父母,爱护家人和亲友同仁,才能爱集体、社会和国家。《不越雷池》主人翁沈镐因孝而“不越雷池一步”,体现了他人性中的思想性。他不是“不敢越”,而是“不越”,这样,它的所作所为就有了根基。
是望江这个三孝故里、雷池大地的孝文化使得“不越雷池”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从人性角度架构,有了孝,剧中主人翁沈镐才会谨记母亲教训: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去时清风两袖,回时两袖清风。因此,此剧“立主脑”的立意根基在于孝。因孝求学,因孝求禄即功名,因孝拒腐反贪肃贪,因孝辞官回到故里,返乡守孝尽孝,最终回归孝的终点。
不越雷池,我们看到的是清正廉洁,反腐倡廉,无欲则刚,实则讲了一个清朝版的孝亲故事,是望江三孝故里“孝文化”的又一个案例。
“雷池”一剧讲的好,演得好,观众叫了好。
戏曲之孝是通过美来体现的。独树世界艺术之林的我国戏曲艺术是以歌舞演故事的唯美舞台艺术,它的中心地位是演员表演,而表演的核心是“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而这一切又必须是唯美是图的。受众在观剧时首先感受到的是表演美,包含音乐美,同时是剧本美,舞美美和导演美等。
如何在“孝亲”基础上演好“清官戏”,《不越雷池》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戏曲编、导、演、音、舞五大主创的创作美,而五大主创的核心美又是演员表演的演唱美,同时演唱美也体味出其他主创的综合之美。
戏曲之美还体现在与时俱进上。为什么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唯中国戏曲流传至今----与时俱进。
从声腔上看,“雷池”一剧的这次演唱显然更加成熟,一是反映出“曲不离口”的戏曲真谛,戏谚又道: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二是男女主角的运腔风格在进一步确立,韵味更足更纯。体现了舞台艺术的特性,常演常新。
从舞台美术上看,舞美也是由以前的单一天幕景,发展成现在多媒体数字LED大背景,显然唯美多多。或许此举是因地制宜,但在城镇条件许可下,当代声光电的高科技运用显然美轮美奂得多,也体现了戏曲与时俱进的精神。二十一世纪之初,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导演班的实验戏曲小品就已用电脑投影做布景,藏剧班话剧也开始用了天幕大投影,以及天幕景与舞台景的有机结合运用。当时即发现此举应是戏曲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于2011年创排了3D全息舞台剧《牛郎织女》,观众是带着3D眼镜看舞台剧。第一次的体验,感觉黄梅戏一直是走在时代的前沿,不仅是与时俱进,简直是时代的弄潮儿。
从剧本上看,“雷池”一剧也做了数次整改。仅管有“主题先行”之难,但“孝”的本意是始终贯穿其间的,且越发感受其它立意的本源均来自于“孝”的根源。黄梅戏的经典剧目告诉我们:经典是演出来的,是一代一代艺术家常演常改常新出来的,更是一代一代观众依据时代的召唤与时俱进出来的。
黄梅戏舞台上的“孝”又是通过艺术家的工匠精神刻画而出。戏曲艺术是一门融技于戏的技巧艺术,特别体现在表演核心的演员主体。
《不越雷池》的唱以老生、青衣为主,一反黄梅戏主唱花旦和小生之窠臼。“雷池”一剧的主角沈镐是老生,自然以老生男腔为主。黄梅戏也有一些唱的好的老生、老丑戏,如《罗帕记》、《陈氏下书》和《金玉奴》等。而《不越雷池》的老生戏偏重,且须具有阳刚正气,以表现无欲则刚的主人翁的刚正不阿、清洁廉政。沈镐一角戏份重,表演重,唱腔重,从头至尾,一“老”到底,一唱到底。该戏很吃功,一般生角很难胜任。该剧男角运用深厚的戏曲技法创造了沈镐“这一个”孝子清官形象。演唱中常用的“虚高”唱法,即将高音一带而过或避过高音的演唱方法,避重就轻,另辟蹊径,每每效果奇妙,行腔韵味悠长。这种唱法也是一种创新和创造,往往也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或流派。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王派的演唱运用了很多京腔,大大地发展了黄梅戏的男生声腔;黄新德黄派唱腔在王派基础上发扬了黄梅戏的男腔,以低沉婉转、曲折多变为特点。这些都是黄梅戏男腔包含老生唱腔创新发展的成功案例。
“雷池”一剧的女主要人物是沈镐夫人丽娘,角色属戏曲旦行的青衣行当。旦角的演唱一改花旦的唱法,俨然一个大青衣。这是符合角色,是从人物出发的演唱。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严派的《天仙配》“董郎前面匆匆走”演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如泣如诉”的演唱范例;王少舫王派在《女驸马》中唱与念、唱与笑的一气合成唱法也是一个典型的演唱范例。在“雷池”一剧男、女主角的演唱里,似乎也能体味出前辈艺术家的精髓。
《不越雷池》的艺术家们正是这些个精湛技艺,运用神功仙技般的演唱技术,使得戏曲舞台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血肉丰满,丰富多彩。体现出了我们黄梅戏艺术家的工匠精神。
戏曲艺术是最能体现为人民(观众)服务的服务宗旨的,它的服务意识最强,这也表现在戏曲的铺垫性上;戏曲又是一个反复再现的呈现艺术,因为它有那么多的表现形式,因此它不怕反复,它还需要铺垫。
如《不越雷池》沈母的出场,她在第一场的第一个亮相较突,第一句主念台词也比较陡。沈母,孝子沈镐的母亲。正是受之母训,才有后来沈镐十八年为官的清正廉洁,一尘不染。沈母的戏曲类比人物犹如《杨门女将》第一场的佘太君。以此为度,处理好人物铺垫,“这一个”老母亲的出场亮相唱念就顺其自然了。
戏曲的节奏性无处不在,除了表演的节奏,锣鼓的节奏,剧情的节奏,还有情绪的节奏等。
如《不越雷池》的送子寻医一折。如果配上婴儿的啼哭声,由小到大,由慢至快,由缓到急,再至戛然而止;至此,加之沈镐的单腿颠步、跌坐、接子、掩面;如果沈镐的斗篷再大些、再飘逸些;如果掩面是背身、立身仰起,再提篷掩面扬起,这个情绪节奏就更美了。
丧失亲人之痛,戏曲还有些许表现手法,如“单叫头”、“双叫头”等锣鼓节奏的处理,配以左颠步、右颠步、蹉步、跪步等步法节奏的处理,再配以水袖、转身、翻身等舞蹈节奏的处理,相信如是更能戏曲化地更美地表现当时人物的悲切心理。
招式是指戏曲的一招一式。同样是“雷池”一剧送子寻医一场,技巧动作有待提高。戏曲观众不光要听唱的美,念的好,还要看做的好,打的好。台步、圆场、跑圆场,蹉步、抢背和棍棒身段等一个都不能少,逐一要到位精准。还有七个人物的集体性、整齐性和整一性,都要求我们的戏曲表演做工既出即准,也就是稳准狠、轻漂帅,做到位还须美。
此外,俊儿的表演再成熟一些,可按《罗帕记》大王锦龙的小生行饰演;牢房戏班头和丽娘的思想转变较快;几个书房的场景可换成大厅;还有四个写意性的意识流公差人物的虚实处理或对沈镐的转变有牵强之嫌。
最后,沈镐敌对势力逼沈辞官的理由错位,沈镐的辞官转变与“主题”相悖;可回到雷池闻之母逝,未即奔丧,也与人性相左。此场可有一个大的群体舞台调度,是为高潮戏;钦差送匾过早,有“肿台”之感,如置最终,大团圆结局,既体现了戏曲艺术的中和之美,也彰显了清官的孝道之果。
瑕不掩瑜,玉待把玩,须精雕细琢,将成就黄梅戏又一个“孝”剧经典。《不越雷池》是雷池大地上的孝廉文化,这便是三孝故里的雷池文化,亦是皖江文化,
更是具有安徽特色的徽文化。
结语:戏曲是以编、演、音、导、舞为主创和以表演的“四功五法”为核心的综合美的舞台表演艺术,它的艺术特征往往体现在“以善为美”,而善的核心又往往表现在“孝亲”上。黄梅戏《不越雷池》的演出体现了戏曲“善美”的以孝为美。首先它在“不越”性上突出的是主人翁主观上的孝廉品行;第二在思想性上是以孝为美,第三它在戏曲性上体现了整个观剧之美,第四在工匠性上表现了艺术家的技艺之美,此外在补充性方面还留有进一步完善的缺憾。“雷池”一剧从孝道出发,以戏曲之霓裳,黄梅戏之歌舞,演绎出了一部具有以孝为美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