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荣
世界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数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动性和创新精神。”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时空局限于小教室内的四十分钟,教师在其中传道授业,把学生当作解题的机器。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会窒息于“小课堂”内。因此,我们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开放小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开放“小课堂”,铸造创新教育的平台
l.课前让数学贴近生活,奠定创新基础
在学习数学前,要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来源于生活,为创新教育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概率”之前,让学生先自由扔硬币50次,然后统计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假设扔第51次会出现什么结果,先猜猜看,再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这样教学既让学生自主探究,又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
2.课内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识“长方体”时,学生对长方体的“棱”这一概念较难理解,笔者拿出一个大萝卜,问:“怎样才能出现一条棱,切几刀就会出现一个长方体?”同学讨论的兴致很高,最后在学生的“指示”下,笔者切出一个长方体的萝卜。这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3.课后让数学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论数学怎样高度发展,它毕竟是一种工具,最终要“返璞归真”,被人们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创新能力。在学习了“土地面积单位”之后,笔者让学生回家计算自家庭院面积或居住楼房的面积,想办法测出需要的数据,写出书面报告,在家长的帮助下早日实现你的愿望。
二、开放教学内容,注入创新教育的催化剂
1.精心设计开放题
长期的标准程序、标准答案的教育把学生训练成了解题工具,实际上数学本身是开放的,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应有开放的数学教育。例如怎样使用断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怎样画圆,用“统一”分子的方法比较2/11、3/13、6/15的大小等一些开放题都是创新教育的催化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又一正途。利用课余时间,笔者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让学生领略数学的风采,感受数学的奇异美。让学生研讨中外一些著名的数学问题,如《七桥问题》《牛吃草问题》《欧拉的遗产问题》等。
三、开放教学方式,开辟创新教育的新天地
1.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比例关系”之后,笔者让学生探究“当长方体的长与宽一定时,长方体的体积与高有什么关系”,分小组动手操作,用体积相同的正方体小方块“砌”成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每个小组都发现了“当长方体的长与宽一定时,长方体的体积与高存在着正比例关系”这一规律,这样的探究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2.实施远程教育
现代网络技术、信息的发展必然促进教育方式的改革,我们已进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目前,国内已有很多大学实施远程教育。当今,上网查询资料和学习已经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上网学习和做“小课题”研究。
四、开放评价机制,激发创新教育的动力
l.开放评价方式
旧的评价方式以教师的单向评价为主,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成了“圣人和权威”,要创新就要开放评价方式,减少师评,发扬互评,鼓励自评,让学生在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中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开放评价角度
学生在体质、智力、情感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整齐划一”,创新的标准也因人而异。在成人看来极其简单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创举”,作为教师应该“蹲下来看学生”。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笔者设了进步奖、勤奋奖、创新奖等多种奖项,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绩,笔者都及时鼓励和表扬,及时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些都记录到学生的成长档案袋里。
3.开放评价内容
传统的评价内容以笔试为主,一张试卷、一支笔、一个分数定“终身”,要正确评价一个学生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查,更要关注他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与此同时,还要考查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说明创新并不是个别“高智商”学生的特权,创新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数学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开放的教学方式,为祖国的明天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单位:赣榆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