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016-07-04 09:03杨晓莹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17期
关键词:应对写作变化

杨晓莹

摘 要: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可能年年重复,学生却每届不同。我们说因材施教,不仅针对学生个人思维的变化,也应针对时代集体思维的变化。本文意在发现高中生写作问题的新变化,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写作;变化;应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相比于在讲台上一站几十年的老师,学生们却像春风春草,来来去去。时代是变化的,人也是变化的。比如我现在带的这届学生,在写作上出现的问题,就与上届相当不同。面对这些新问题,如果老师不能及时转换思路,见招拆招,用新方法应对,高中的写作教学就不容易取得突破。

学生的写作问题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呢?

一、高中生写作问题的新变化

中国的教育其实是注重反思的,然而,过犹不及。大约是初中的老师都在不断吸取过往的经验教训,所以现在鼓励起学生追求个性了,新的问题出现了:随着对新学生接触的加深,我就从学生的周记和作文中发现了许多让人吃惊的“逆转”。

1.由结构僵硬到拼凑文体

过去的写作教学,尤其是议论文教学,过于偏重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的训练,所以学生的作文拿来往往感觉结构是一个模子里面出来的:开头排比论证,中间分析观点,然后举例,最后呼吁总结,结构雷同。

现在呢?学生很看重自我体验。但不少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只注重个体感受,不注重文体区别。他们甚至连什么是议论文,什么是抒情散文,什么是记叙文都说不清。

在高一开学不久,我曾经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来对学生进行摸底。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几乎没有所谓的结构“雷同”,但只有一半多是文体清晰、观点明确的。按传统结构写作的学生不到六分之一,在班里几乎可以算“个性化”了。不少学生的作文从文体到观点都十分模糊,可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前面半段写人记事,后半段抒情议论。还有学生受到“读者体”影响,喜欢以“我听过一个故事”开头,然后把“故事”写上600字,最后添上不到200字的个人感悟或评价。

2.由虚构事件到无病呻吟

过去的学生作品,问题出在有学生喜欢写“大事件”,表达强烈的感情,如亲人的去世、自己的困苦等,曾被人讽刺“十个学生五个死了亲人,四个身残志坚”,十分虚假。

现在呢?学生几乎不关注这类“磨难中展现自我”的题材了,他们写自己,写亲人朋友,他们比较真诚。但他们也不怎么关注身边的环境,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他们喜欢写“明媚的忧伤”。

在高一开学后最初的三篇周记里,我发现几乎没有对新学校的印象和描写,没有对新教材的翻看与感受,甚至新老师,也无人提起。那么,他们写什么呢?他们抱怨报名时的那场雨让他们多么不方便,他们空发对未来好好学习的誓言,他们忙着联系旧同学,担心找不到新朋友,他们回顾初中生涯自己有多么成功或者遗憾。观察新生活,体验新生活的文章,少之又少。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周记对某些高一新生来说,被定位为倾泻心理烦恼的工具。我曾见过不止一位学生,在周记里无缘由地感伤,语言华丽流畅,内容与现实毫无关系。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假装诗意,其实十分精明。

3.由拔高思想到以丑为荣

过去的写作思路,往往老师会指导学生人为地拔高作文的思想内涵,使作文主题崇高,有意义。这样一来,往往就变成了假话,空话。

现在呢?学生们如果抒发了感情,那往往就是真情。写抒情文的时候,他们很喜欢写父母和朋友,因为他们有话说。但是,他们收敛了关注社会的目光和责任感,甚至有少数的学生打着“个性”的旗帜,完全扭曲了三观。

高一的周记作文给我最大的冲击就在这里。我不止一次地看到学生在这个日渐势利、道德底线模糊的时代所受到的不良影响。有学生在周记里面得意扬扬地写自己和同学是如何“团结”地抄袭,有学生在作文里毫不局促地写自己对金钱权利的崇拜。

其中有一个学生,大概是受了描写主角自私卑鄙成功的网络小说的影响,得意扬扬地在日记中写道:“对,我卑鄙,但我是真小人,比那些伪君子们好多了。”

二、应对高中生写作问题的策略

面对新一届学生写作问题的“逆转”,怎么办?见招拆招!我从几个方面下功夫:

1.在基础上下功夫

学生拼凑文体,其实是基础不牢。在高一高二必修课本后面有系统的写作指导,我都会按部就班地带领学生学习。而且特别挑出经典范文,供学生研读。

我告诉学生,写作不是无边际的自由,相反,很多最好的作品,是“带着镣铐跳舞”。

在布置作文的时候,每种类型,比如高一的记叙文,抒情文,高二的议论文,我总是要求学生按经典的方法先写一篇,然后再尝试在后面的同类文章写作中写出个性。

2.在命题上下功夫

作文命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效果。

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文体定位,并且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让他们能写,愿写,想写。

学生无病呻吟,表面上看来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作文题目或者没有什么经历感触。但无病呻吟其实和虚构事件一样,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不喜欢观察和思考。他们的目光往往是内视的,而缺乏对外界,尤其是外界美的兴趣与发现,更缺乏对身旁事物的哲学思考。

所以借着高一以记叙文和抒情散文为主,我特别布置两类命题作文给学生。

一类是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力的作文题。

比如《手》。这个题目非常成功。我先是对思考范围进行限制,要学生在课堂上就自己的手思索出人生哲理。在给出思考时间后,学生们越回答越觉得有意思,真正开动脑筋,互相比赛。他们得出:“五个手指攥成拳,团结力量大”,“手指高矮不齐,人生各有精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世事无常”,“糙茧粗皮是手灵活的标志,饱经磨砺是人经验的象征”,等等。然后,我再让学生放开思维,从其他角度进行对手的思考和联想。并特地读了一篇精彩的寓意小品《水》供学生参考。

那一次,学生写出了许多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惊奇的好作品。

另一类就是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环境变化的作文题。

在高一高二,我多次给学生布置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环境和季节变化的作文题目。比如《季节》《记我的高中某某老师》《窗外》等。

这些还和我下面的一些方法结合起来。再通过对优秀作文的评奖表扬,激发了学生观察、发现的热情。

学生开始慢慢在周记里面有意识地发现周围自然景色和人事风气的变幻,并加以思考或者情感的寄托。高一时他们还叫不出任何一个窗外植物的名字,高三时他们比我还清楚木兰是哪天鼓起了花苞,垂枝梅又是哪天第一个绽放。

3.在课本上下功夫

最好的写作范本,最好的命题思路,其实都在课本。

我一向主张要让阅读和写作互动起来,所以上课文的时候常带着学生一起琢磨:这个词用得怎么这么妙?这个构思怎么这么好?作者又是怎么想起来这样写的?要是换了我们,写作文的时候怎么把这些漂亮的句式,手法,思路统统学来,变成自己的。

学生特别喜欢的作品,我还布置相关写作。

比如学《故都的秋》,学生就写了《故乡的季节》,他们写得真是好。事实上,我们在进行某类型文体阅读学习的时候,大约是刚学过,用了心,印象深刻的缘故吧,那种文体的作文,学生就写得特别好。学诗歌,诗歌就入门了;学散文,散文就优美了;学议论文,他们就想起来用手法了。

后来我们还读过一位台湾作者写的散文《山窗外》,学生叹为观止,我就布置他们写了《窗外》。那次,也有好些精彩的作品。其中一个女孩,就专门就窗外的合欢树写了一篇,很有韵味。

4.在指导上下功夫

学生作文是有个性,有灵性的,有他们内在的“精神”和“世界观”。但是他们的美好,需要老师的肯定。如果他们不小心误入歧途,也需要老师去纠正。

当这届学生刚刚有人出现以丑为荣的写作趋势后,我就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纠正。

“是的,你讨厌虚假,这说明你真诚,老师也喜欢真诚的孩子。但是,你要明白,‘真有的时候不等于‘美,‘真有的时候是‘真丑。是人可能都有不美好的一面,但人至少要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是对是错,是美是丑,并且为自己的错误羞愧。老师并不是让你在写作中去拔高自己,或者虚构美好;而是希望你在认清自己的同时,写出最美的自我。写作不是用自己没有的去欺骗别人,写作是反思自己的错误,同时净化升华自己的思想。它其实是你不断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塑造理想中的自我,更美好的自我的一种手段。”

他们开始关注生活,反思自我,追求尽力而无悔的青春,有缺点但不断进步的人生。在写作中,表现了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偶尔也会对现实咆哮几声,但他们现在更关注“面对这个问题我能做什么”。

时代在变,写作的教学方法在变,学生的情况也在变化。但只要我们教书育人的本心不变,那么美好的文字必将常在学生笔下心中。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一中)

猜你喜欢
应对写作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鸟的变化系列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