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建设探讨

2016-07-02 12:26骆金鸿
商场现代化 2016年16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物流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社会极度渴求着物流标准化人才。新形势下标准化人才培养面临许多新的课题,高职院校作为物流人才的第一培养基地,肩负着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的重任。本文着眼于这一时代课题,从人才管理、培训内容、师资建设、校企协作等方面,探讨了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建设。

关键词:高职物流人才;标准化培养;培养模式

现代化物流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的程度、调整力度与当地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息息相关,是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高端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增值性环节。为此,物流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物流人才培养标准化的内涵

物流标准化工作属于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这是由于现代物流系统所囊括的采购、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工作环节中,都存在着大量重复性、相似性、相关性的工作,亟待简化、统一、协调和提优,以优化系统结构,促进有序发展。各子系统应提高统一和协调层次,在各系统的相互支持和高效协作中,建立起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由此看来,物流业的各个环节都呼唤标准化人才。物流业的发展必将是人才培养体系健全的产物,遵守与“就业需求、行业标准、国际高等教育”三接轨原则,才能加快物流人才标准化建设。

而对于物流标准化人才来说,其分为技术型标准化人才,管理型标准化人才以及操作型标准化人才。技术型标准化人才,致力于技术装备、科研领域,具体从事技术领域标准的制(修)定和实施,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物流装备管理与运用更加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提高产品的质量。管理型标准化人才,主要行使运行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运用标准化原理,约束管理活动实践中出现的重复性问题,总结形成科学的规范,做好管理工作的考核,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实操人员的活动。操作型标准化人才,是执行工作标准的一线物流技术操作人员,人员数量巨大,工作性质根本上是操作型和管理型的融合。又由于其工作量占标准化工作的较大比重,故将其单独列为一类。

二、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标准化的现实需求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下,国际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势在必行。新形势下,哪个国家在技术标准的竞争中胜出,哪个国家就在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具有优势。在国际社会,跨国公司借技术标准垄断知识产权,行遏制中国企业发展之实。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识到标准化战略的必要性,竭力将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标准向国际标准看齐,以提升在国际社会的综合竞争力。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物流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建设基础薄弱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一些学生存在学习自主性不强、眼高手低、自律低下、知识不成系统等问题,与市场所需的标准化物流人才严重脱节,制约了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进程和改革深化。追根溯源,是由于物流专业没有强有力的产业背景作为支撑,表现为:一是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与当地经济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也不相吻合;二是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与方式不够清晰,且师资力量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三、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建设措施

1.实行“岗、证、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人才的标准化培养,关键在于实现文凭证书、职业资质制度的同步发展。在国际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的今天,高职院校不仅提高证书在国内的权威性,还应结合国际权威认证制度,详细了解国际标准,实现标准的国际化趋同。以物流师资格证书为例,主要证明了考取者具备了物流运作的基本技能和技术(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等),考试内容与方式应密切结合物流行业所需的理论能力、国际从业标准,以证书通过率的提高保证行业从业者资质。

除了将“岗、证”结合,还应关注“课”的教学质量,做到“以证定课”。具体来说,物流专业所开设的课程、设置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应以提高学生的从业资格能力为宗旨,服务于帮助学生通过从业资格考试的目标。实行“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引导学生掌握物流业务活动的专业技能,提高业务素质,是高职院校的正确选择。

2.重构课程体系,完善标准化人才培养内容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以该行业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及能力要素为核心,制定适合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目标,打造一系列核心课程,配套针对性的教材和实训基地。首先,应围绕物流岗位能力需求,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定位核心工作能力,进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如《采购实务》、《仓储实务》、《运输实务》等课程确定为优质核心课程,再通过小区合作的方式,分析工作领域和工作行为能力,合理设置学习领域课程,发展出诸如课程标准、案例分析、课件素材、考核标准、考核题库及比赛方案等系列成果,向院级甚至升级精品课程方向努力。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时,应从工程科学和商业管理两方面发力。针对技术型标准化人才,可分别培养高、中层标准化人才,细化物流行业技术人才层次;对于管理型标准化人才,可选择在技术类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增设管理类课程(管理学原理、战略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管理数学方法等),也可选择借鉴国外物流管理类课程内容,分别培养复合型和单一型标准化管理人才。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岗位角色教学

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支持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培养出高端复合型人才、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由此可见,高校应关注教职工的成长,努力营造促进教师发展的环境,健全教师聘用、奖励和制约机制,增强教师的自我约束和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拥有雄厚的物流知识,更成为一支教学水平高超、实践能力强、勇于担当的师资力量。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涵盖多个相关行业,形成跨度较大的岗位类别,这就要求教师细分物流专业方向,以切实贴合工作岗位角色。如分为物流商务方向、快递方向,从交通运输类往下细分为集装箱运输、国际航运及公路运输等方向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在教学安排上应设置差异,侧重不同的方面,依据岗位角色的特点制定符合岗位角色的专业课程,并据此开展实践能力培养。具体可由教师提供教学知识和资料,学生负责模拟不同物流岗位的实际业务,或和多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管理,锻造学生的职业能力。

4.增强校企合作深度,提升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不仅应着眼于夯实学生的传统物流知识基础,更需注重其专业技能的培养,按照基本物流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顺序,逐层递进安排操作训练,增强技能的连贯性和体系性。随着全国自贸区的建设,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应审时度势,拓宽所学领域知识,加入国际贸易、保税物流、货运代理及报关报检等内容的学习。同时,坚持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具体来说,应按照实际工作需求,重新安排教学任务,重组知识点,引入等先进教学模式,强化专业知识之上的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重要途径,需要科学利用高校及企业各自的优势与环境,将课堂学习和实际岗位相结合,创建良好的标准化建设氛围,进而培养高端复合型物流人才。深化校企间的合作是一项双赢的战略性措施,不仅大力丰富了高校物流专业的知识体系,而且避免了昂贵的实验基地建设,节约了建设费用和教育资金,同时有助于企业赢得更多人才,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软实力及自创品牌的实力。

四、结语

培养模式的重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再高职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考虑到高职教育的特点、物流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该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以明确培养目标;并以锤炼技能为核心,优化培养结构,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打造“文武双全”的标准化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红艳,李选芒.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12):135-136.

[2]李强.基于项目法的工学结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4,(03).

[3]何梅芳.高职物流专业建设的视角下物流人才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116-118.

作者简介:骆金鸿(1982- ),女,重庆市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全国注册招标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