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芳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以及技术的使用更改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在变动的环境下,高校体育学在课程上紧跟环境的变化出现调适性的状况。在发展面前,教学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够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效果的改善。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学与新媒体间的互动,从影响、现状以及对策等进路进行探讨可以明晰体育教学发展的外围环境,进而促进体育学发展的质化演变。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体育学;课程设置;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19-02
前言
从时代发展的背景来看,新媒体业已成为社会广泛应用的一种潮流。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必将给社会结构的其他关节带来必不可少的改变,在高校方面,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面向社会工作岗位,这种衔接的关系就把社会中存在着的脉搏变化迁延到学生群体中间。学生在思想的开放性以及社会事物的接受度上高于其他事物,正是这层关系将学生以及高校课程和新媒体变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主动参与者都为其方便而实现与他人间的互动,将这种媒介引入到体育学教学环节中也将产生合力的作用拉动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人才与社会标准的对接。
一、新媒体对体育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是一种由技术引发的潮流,在信息手段的更新裹挟下,信息实现爆炸式的扩散,群体在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同时分散化的信息汇聚也给群体带来信息盲症,即群体在信息真伪的甄别上出现误区,群体在信息的读取上也出现选择的恐慌。如在社会上有关身体体质锻炼的信息多样化,个体在对信息建议的采取中如果悉数纳入实践活动就会造成高昂的时间成本,个体并未在信息建议下获得益处。
当然新媒体也给社会塑造一个有利的氛围,就高校而言,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以及课程的改革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验点线面的扩展。而在新媒体的帮助下,信息交流扁平化,高校可以及时的获知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并及时的汲取经验教训,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手段了解同专业学生练习的状况,新媒体环境下个性的表达平台载体将学生的情感尽情地表现出来。
新媒体从精神层面上给予个体知识的给养,而体育学教育则从身体素质上为健康把关,两者对于人的生存以及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教学需要正确的信息引导,也需要更多的信息交流途径。两者作用于学生就需要学生能够在权衡新媒体所带来的利弊,驾驭新媒体所给人带来的不良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以及课程设置上需要利用新媒体的便利功能,将其技术嵌入到课程教学中。
二、高校体育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
高校体育学在学科结构安排中实现区别对待,即专业性的和非专业性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接受体育锻炼的程度不相同。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类别,课时安排上必修课的学生能够享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详细深入的学习,因此教学现状上必然会出现不均质化的分布。
(一)教师自身言行不规范
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上是积极的主体,如果教师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就会在教学中失去参与的动力,所以说作为核心人物的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好榜样,无论在言行上还是理论素养上都能成为学生进一步发挥其自觉性成为的模范人物。在一些学校的教学中,教师因为没有主动的融入到自己的角色中,错误地认为体育教学重要性不在于教学中,教学的本质在学生自己日常的体育锻炼,所以对理论的讲解以及体育锻炼上都不是很重视,在言行上给学生以误导,导致体育教学效果改善不是很明显。
(二)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安排不协调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获取体育理论知识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以及课外文献的阅读,这种接受知识的途径狭窄。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获取相关的知识,但是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在实践教学中却会出现瓶颈。学生在接受理论上的教学时间较之实践课程时间要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需要考虑到新媒体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还要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以及教育方式的安排。
(三)教学考核不科学
作为外力因素推动教学质量改善的教学考核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以及客观测评。教学考核数字化形象化的让人感知教师在教学中的效果,学生测评方面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期望,通过新媒体手段将学生融入到教学效果的考核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特别是在一些高校中,学生的选课资格以及成绩与对教师的考核挂钩,学生不得以参与考核评价中,学生权衡自己的专业成绩并未认真地对待体育教师教学的考核,这就造成考核成绩的不真实性。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考核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问卷调查设计的合理性也关乎教学的真实性是否得到呈现。
三、高校体育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模式还是延续着历史的惯性,对传统的课程设置继承较多,在时代环境变化的现实性情况下,高校体育学课程设置就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有着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不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也有着课程结构与国际学科设置标准相比矮化的倾向。
(一)课程内容不能体现培养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而定,教学依据书本来扩展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体育基础理论教学在教科书的编辑中缺乏与前沿理论的融会,所以大多的书本教材没有反应出最新的体育理论,高校在课程改革中因此而出现迟滞。同时,课程内容主要根据学科体系来安排,而社会工作需要的人才又有一套自身的逻辑体系,两套机制不能协调,也就是说课程培养的人才是没有反应出未来工作的需要。高校在教学中趋于保守,传统性的课程较多,培养的卓越目标较少。
(二)课程内容标准不一
高校在自身的课程设置上是没有统一的标准。课程内容的重复性较大,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体育项目教学有相似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感觉的差别在于教师的系统化教学。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根据自己的知识框架来授课,脱离教材的现象出现表明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学生很难被教师的授课产生兴趣。在非专业性的学生授课中,学生自主的进行体育活动,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课程内容标准。
(三)课程内容比例失调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开,首先在意识方面就会造成对必修课的重视,在选修课上对课程内容的讲解以及体育实践课不予重视的现象。专业学生在接受必修课中将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素养方面要比其他学生更具优势,但是同样作为体育受教育者,课程内容在设置上偏向某一模块将会给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营养不良”的现象发生。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学课程设置优化对策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教育可以利用技术平台丰富体育教育内容以及形式,学生可以将现实中的交往空间转移到虚拟的空间中,学生利用平台相互交流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平台来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播,通过互动来营造学习的氛围,同时将信息的最大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整合主干课程内容
课程设置过多将会导致学校教学精力的扩散,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的利用资源来提高课堂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日益普及化以及获取渠道广泛化,经济发展与知识获取的速度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利用最短的时间来掌握最多的知识才是最佳的课程设置标准。课程设置时要考虑课程间的联系,对传统课程发展的现状进行准确的定位,剔除不合理的内容,打破知识结构的固化现状,根据教学实践进行系统的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教学任务及目标。
(二)重视边缘课程的设置
经济的发展将各个学科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传统的学科分类在进一步细化中实现精细化。学科间的差距变得愈来愈模糊,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体育用品以及体育健身等深入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感触到体育的影响,作为一个学科设置,在高校不仅要重视专业的体育训练教育还有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积极的开发新的课程门类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在工作中提前了解行业的发展情况。
(三)增设选修课程
新媒体时代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知识的快速传播,知识更新速度在人们举手投足间,要保证自己不处于落后的状态,学生需要了解各项知识。在高校教学管理上需要教学工作者能够安排各项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增设选修课程的同时,高校需要客观的规划好必修与选修的冲突,在课时固定的前提下,保证各项课程能够合理统筹的安排好是至关重要的。高校也可以在学生间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置课程。
(责任编辑: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