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研究

2016-06-30 02:15黎凤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大学生

黎凤

[摘要]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社会支持则是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和不可或缺的动力。不过,目前涉及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以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为切入点,试图通过简单梳理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理论,进而分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支持;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11-03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化的新媒介已成为社会的第二课堂,尤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大学生面对众多网络媒体信息,还未具备对其解读、甄别以及批判思考的能力。以至于学生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逐渐忽视现实中的社会支持。然而,在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其重要的推进力。因此,及时了解社会支持系统与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问题,有利于促进两者的共同提高。

一、社会支持

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首次被作为科学研究对象和专业概念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对其开始重视和研究。社会支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其中囊括了社会学、社会精神病学、流行病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至今为止,其内涵在各学科之间还未能统一。我国研究者程虹娟主要从三个不同层面归纳了对社会支持的定义:

一是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认为社会支持既涉及到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同时也包括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和帮助。社会支持不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和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之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

二是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能够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行为或过程,是个体对他人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是否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

三是从社会资源作用来定义。社会支持常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综合来说,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其所拥有如父母、亲戚、朋友、老师等各方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其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有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人的一些制度化支持和非制度化支持等。不过,目前,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心理健康领域。因此,本文的研究也算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丰富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二、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源自于英文“media literacry”,是一个典型的外来词汇。由于中文的丰富性,对其翻译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如“传媒素养”“媒体素养”“媒介认知能力”等,但其内涵基本一致。有学者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也有学者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传统媒体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体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概而言之,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新媒体素养教育则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提高人们对各种新媒体信息的认知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新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当前以网络媒介为核心的大众媒介是我国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因而通常被称为“看不见的学校”。正如复旦大学严锋教授所认为的新媒体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认知和记忆结构。新媒体阅读已非传统阅读,而更像是一种“扫描与搜索”。人们读的不再是文本,而是一个个关键词。显然,新媒体已基本渗透到学生的生活行为方式、道德品行以及审美发展等各层面。大学生又是社会上较活跃、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使用新媒体频繁。所以,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水平将影响到校园、社会舆论的发展,甚至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因而,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三、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社会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支持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对新媒介信息的正确判断、理解以及创新能力,以促使大学生成为理性的新媒介人。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许多方面因素。从社会支持层面来说,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四个方面。

(一)家庭方面

在众多社会支持中,家庭的社会支持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广度最大。因此,强有力的家庭支持,是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面对日趋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担负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希望。事实上,家庭是学生第一原始教育中心,父母则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时,往往只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生活能力、道德品质以及健康人格的培养。

譬如有的学生从小就被父母送人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去学习知识和技能。家长为了不让学生玩电脑或手机,时常断网、没收手机等垄断媒体信息。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激起孩子对新媒体的兴趣。有的学生从小到大都是父母替其做决定,缺少自我的独立和判断的能力,以致当孩子离开父母上大学时,自理能力差。此外,还有家庭认为孩子已上大学,可以处理一切事物,就只为其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如此便容易导致学生在面临自身学业困难、人际交往矛盾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问题时,无法从家庭父母中获得必要的情感支持,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从程虹娟等人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是父母和同学朋友;而物质支持是大学生获得的最多支持,其次是信息支持、陪伴支持;不过,情绪支持最少。实际上,缺少父母关心、理解和帮助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孤僻、自卑、茫然等不良情绪。于是他们更倾向于找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或地方去尽情释放自我。此时,被认为是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一网络,正为其提供了一个可尽情释放的平台。由此可知,父母必须持续的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同时,要积极配合学校,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不仅能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更多还要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和慰藉。

尤其在新媒体下,家庭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新媒体行为发生的重要区域,也是他们接受新媒体影响的重要场所。可见,父母也应该与时俱进,开始学会接受和学习新媒体下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的媒介素养,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方式与孩子共同沟通、交流,有效引导和提升孩子对新媒体的认知,培养其成熟、理性的新媒体素养观。

(二)学校方面

对大学生而言,刚走出黑色高考,脱离家庭的严格管束,步入他们憧憬已久的大学象牙塔。除了少数自制力强、目标明确的同学外,大部分同学普遍存在迷茫,目标缺失、心理落差大、自控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冲击容易使大学生对社会现实感到无力和失望,从而将现实世界弱化,转而求助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世界。而社会支持系统的不完善,又容易导致还未具备正确价值观念的大学生受虚拟世界的自我意识影响,产生片面的认知舆论和行为,进而左右对媒体信息的正确解读和批判。因此,系统化的学校支持,是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力量之源。

然而,学校作为系统知识传播的主体,却较少有成熟、完整的新媒体素养教育课程。最早研究媒体素养的英国,其教育体系中,媒体素养教育基本贯穿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在德国,媒体素养内容常常被放在政治、社会常识以及社会研究等其他课程中讲授。从2004年开始,我国一些高校也在尝试着开设新媒体素养教育课程,但目前还较为滞后。因此,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具体实际,设置相应的新媒介素养课程,安排进阶媒体素养教育内容,让其真正进大学生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同时,让课堂成为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除了课程设置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和培训专业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加强其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除了传媒大学或传媒专业性强的大学外,大部分高校普遍没有专业从事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基本依赖于本校从事传播类的教师或思政工作的辅导员。况且,大学的教育方式仍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因此在新媒介素养这种新型的课程教授方面。既需要专业的教师。还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事实上,将新媒介素养教育与社会支持结合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实效性。当学生碰到生活问题或学习困难时,学校的老师、同学可以及时通过不同的方式在行为上为其提供物质、情感以及信息的支持,形成一个以老师为引导,同学、朋友为主的朋辈支持力量,帮他们克服困难,走出阴霾。这样,获得社会支持的大学生也容易在和谐友爱的环境中逐渐接受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同时,大学生在社会支持的互动中还积淀价值、信任等,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校园是科学知识与先进文化的辐射源,有着较丰富的媒介资源。譬如校广播站、微信、微博,易班、校刊、报纸等多种媒体,其涵盖的内容信息多,范围较广,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舆论环境,是学校全面育人的一个重要的媒体阵地,对学生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可以发挥校园媒介的优势,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筛选、收集信息以及发表观点、看法等行为,营造浓厚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氛围。甚至可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强化学校的支持,共同规范、引导学生的新媒介行为,提升新媒介素养。

(三)社会方面

社会是一所内涵丰富的大学,更是校内大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最终归属地。毋庸置疑,社会将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多元化社会支持,是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进一步规范所有媒体运行的法律法规,并利用社会资源构建一个文明、规范的媒体环境,传递准确的媒体信息,形成良性的社会媒体文化,以便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层面的明辨能力。只有一个健康、规范的媒体环境,才能使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真正深入人心。政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提供有利的媒体政策,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支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同时,社会需要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以及利用好各种媒介素养的社会研究机构、协会等一起主办相关的媒介素养活动和培训,来支持高校新媒介素养教育。不可忽视的是,各级媒体也要积极加入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活动队伍中,为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介信息传播方面的认知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社会各界应为大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实践机会和经济支持,让更多学生利用广阔的信息平台和娴熟的新媒体技能到社会中去历练,从而使学生的交往深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实践活动既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培养他们对社会支持的满足感,同时还可检验其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效。

(四)个体方面

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持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在条件,但最终大学生个体的自觉和重视才是新媒介教育发展的关键。从社会支持系统层面来说,社会支持系统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应对机制。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其不仅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同时也是客体,被动地接受着正确使用新媒体应该养成的教育。只有个体足够强大才能不被虚拟世界的信息所迷惑,进而能妥善利用各种媒体的资源,有意识地在内因上不断完善自我。因此,自觉的自我支持,是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建立自我支持系统的过程中,个体首先要养成自律、慎独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媒体应用习惯。大学生良好的个体素质是媒介教育的根本。面对纷杂的各种媒介信息,许多学生无法规范自身的媒介行为,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因此,个体要重视养成自律、慎独品质以及良好的媒体应用习惯,培养自己如何通过媒体资源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除此之外,大学生个体还应该具备社会支持意识,注重培养自己获取社会支持的能力。实践证明,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提供更多可利用的资源。不过,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能够获得社会上的支持来源也相对较少,主要的支持源自家人、恋人、同学、朋友、老师等。但仍然有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利用和维护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正如肖水源在社会支持分类中谈到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时所指出的: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因而,对大学生而言,必须重视自身获取社会支持能力的提高。

当然,良好的媒介素养和品质的提高单靠理论传授远远不够,必须注重实践的培养。学生个体可以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各种资源,在传媒教育活动中不断认识、探索、锻炼自己。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大学生都应积极与媒体互动,了解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学习如何向媒介发布信息以及如何从媒介获得反馈信息等。通过大学生自我的社会实践,了解和熟悉我国大众传媒的生态环境,让其形成成熟的新媒介素养观。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而我国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普遍滞后,还未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因此,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建立一个多元、立体的社会支持系统,以便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的社会支持,让其与新媒介素养教育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