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昌
摘 要:当前,不少技工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仍以传统模式为主,背离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分析提出,应从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入手,以多元教学、实践为主、因人施教、合理评价等新颖的教学方式为思路,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创新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本课程,做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专业性、应用型人才,意义深远。因此,如何创新技工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工作中,笔者边教学、边研究,认为做好以下几点尤其重要。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与教学大纲完美对接,教学目标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规划,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学结果的预期。以学生为中心是衡量教学目标科学性的重要依据,它的最终目标是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能力,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与专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所有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社会信息化发展背景下重要的学习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至关重要。它属于国家教委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课程体系中的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课程,是学习后续计算机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让计算机成为汲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抓手,促进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各专业的融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往往滞后,因此教师要把好教材筛选关,以内容新颖、实用性强为原则。教师上课时切忌照本宣科,因人施教是妙法。教师课堂讲解应该着重讲新知识,剔除陈旧的、不实用的内容,抓学生基本功,例如指法、盲打等,适当讲解一些实际应用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办公软件的应用与操作是技工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头戏,主要内容有:操作系统软件Windows、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数据库Access等,这些内容应该以操作为主,强调学生的上机实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分配理论讲解与上机操作的课时,传统教学方式往往把理论讲得很清楚,而实际操作的课时大大缩减,造成光学不练,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理论知识,因此,合理安排上机操作内容,突出实践的重要性,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
三、开创新型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抹杀了学生的感受,压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运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
1.多元教学,事半功倍
教师、黑板加实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是主要特征,它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当今的计算机软件图文并茂、菜单丰富,课堂讲解难以形象地描绘,每个实例操作步骤多少不一,众多枯燥的专业术语常常使学生晕晕欲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新兴事物,它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硬件资源制作出形象、生动的课件,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专业术语通俗化、操作步骤明朗化,降低了學生的认知难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技工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教师可以使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讲稿,也可以用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软件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信息编辑成授课内容,还可以通过演示具体实例讲授办公软件的操作,抛弃传统的黑板板书,加大信息传输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2.实践为主,提高能力
当前,少数技工院校还在课堂上大讲、特讲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理论,计算机软件窗口众多、菜单丰富、信息爆满,想一一背下来很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实践。上机操作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教师要把实践放在重要位置,要做到授课内容和上机练习环环相扣,每节上机课都要布置一些与课上知识相联系的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准备好上机操步骤,独立操作,自主完成,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应在每节课对学生上机操作进行随机抽样检查、讲评,同时询问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学生找出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充分消化、吸收每个知识点。
开设综合课程设计又是一个提高实践能力的好方法。多年来,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软硬件课程泾渭分明,各门课程实验也都以软件的使用为主导。学生普遍惧怕硬件、“重软轻硬”,同时课程之间、课程和实验的衔接也存在不协调的问题。计算机文化基础也应该开设综合课程设计,力求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搭起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贯通的桥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人施教,个性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时代,学生的学习不再单纯依赖于学校、课堂、教师、课本,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精心准备授课内容,把因人施教作为第一任务,避免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标准化产品,应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学到自己喜欢的知识。例如,技工院校的学生入学前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比如Excel章节的学习,教师应详细讲解单元格的应用、函数和公式的运用等知识点。而对于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应让学生自主学习或上网学习,必要时再个别辅导。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各个软件的菜单、窗口、功能、结构各不相同,想全部记入脑海,绝非易事。因此,教师应根据软件不同的功能特点分别撰写教案,在上机课时进行详细的演示,引导学生分步学习,化繁为简;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思路解决问题,做出风格各异的作品。
4.合理评价,促进学习
评价学生的学习,传统上往往是教师的独角戏,有损学生的主体地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例如,在Word学习中,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艺术字和绘图知识设计学校的logo,然后相互评价,寻找亮点。假如学生的设计不像logo,教师也应及时询问学生:“这个作品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发挥该作品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学习中常出现错误,合理评价错误,也可以促进学习。在教学中,教师电脑操作失误或者解题错误也不必尴尬,应该及时提醒学生规避错误、识别错误、解决错误,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故意犯错,以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加强交流,运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和独特的学习方法,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