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邦
(甘肃省酒泉市第五中学,甘肃酒泉 735000)
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属于教师在教育领域的社会意识范畴。教师的课程意识必须建立在研究的立场上,以研究的方式展开课程实施过程,才能表现出有效的课程行为[1]。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对整个教育活动体系的认识与理解,也影响着教师对整个课程系统的认识、理解与处理方式。现就以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八课《日月无私照》教学为例,谈谈在课标意识的指引下,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处理教育活动体系中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设置、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以就教于同仁。
“公平”和“平等”是现代社会两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理念。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平等的真谛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呢?这些是我们学习《日月无私照》一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日月无私照》是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学活学透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教材设计了“平等的真谛”和“平等的脚步”两个框题。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意义,明白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一样,既有生存的渴求,也有发展的愿望,理解他们同样具有选择“有尊严地生存”的权利。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在创建公平社会、帮助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让学生懂得: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给所有的公民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的重要职责;一个有效的社会,其重要标志即是人人都有机会获得个人的发展,能够老有所养、幼有所扶、病有所医、残有所助。“平等的真谛”从理论上阐释了平等的思想;“平等的脚步”则简单列举了我国不同时代的人们在追求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特别指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维护公民各项权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同时指出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我国发生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材研究,全盘把握单元之间、课节之间的脉络关系,精心设计提纲、编织结构网,以“平等”为形,统领、发掘、运用,课堂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附图1为归纳出的平等知识结构简表,此简表对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掌握知识点、识记考点、链接复习点,聚焦“时政热点”等大有裨益。具体说来就是明确了三个教学目标、掌握了五个知识点、凸显了五个超级链接点、聚焦了四个“时政热点”。
(1)认识到人人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都应得到同样的尊重。知道平等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正确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
(2)理解平等的真谛,了解我国政府为实现平等做出的努力。
(3)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的真谛,维护社会公平。
同学们对照上述结构加以思考,较短时间就会找出而且是比较正确的答案。
(1)什么是平等?(平等的含义或内涵是什么)
①在人格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以生命的平等为基础。
②在法律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指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和平等的人格尊严。即平等地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
(2)我们为什么要维护平等?我们应怎么维护平等?
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维护社会所有成员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是一个社会最起码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只有维护这些权利,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维护平等离不开这个人赖以存在的社会和这个社会的每一位成员的努力,也离不了党和政府的政治制度、宪法、法律等手段的运用和维护[2]。
(3)我国社会存在不平等现象的原因及其表现是什么?
①原因:受到自然和历史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改革开放“转型时期”形成的“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两大阵营贫富差距尤为突出。
②整体表现:社会资源的分配上还存在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不均衡。
现实表现:贫富悬殊、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明显)、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某些法律制度不合理。
(4)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怎样理解平等总是相对的?)
①平等总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②任何社会都存在一些不平等的现象;③平等不等于平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不仅体现了一个健全社会所应具有的平等内涵,也反映了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效率要求;④平等和效率的统一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前进的基石。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5)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追求平等任重而道远。
“百日维新”的变法图强,辛亥革命的推翻封建专制的世界壮举,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三步走”,战略目标人民生活由“温饱”“小康”“全面小康”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梦”,再到如今全社会鼓励引导“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新型局面,无一不是在为平等而战,为社会公平正义而努力!追求平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平等,保证公平和正义。
“共享阳光”是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内容,包括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第八课《日月无私照》、第九课《共享阳光》三课教材。这一课在本单元教学中具有“承七启九”的作用,“共享阳光”缘于 “关注弱势群体”诸如失学问题、三农问题、下岗问题等的关注,行(动)于消除贫富差距,共享文明成果的社会实践。
从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册)教材来看,7个单元,23个专题,56个主题也存有瓜葛与联系。①基于“不平等存在的原因”分析,可以“链接”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基本国情(第五单元);“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前提/基础)、健全按劳分配制度(条件/保证)”,才能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勤俭节约,文明消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②基于“平等的脚步”认识,自然链接到“百年抗争”的历史,联想到中华儿女不畏强敌,甘赴国难,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抗争,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平等将无从谈起”的昭示(第一单元);联想到“聚焦两会”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献计献策,共商国是,传递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热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第四单元);③“漫步地球村”则将学生视野转向国际形势,关注世界贫困人群、正视不发达国家的现状,更把学生的同情与悲悯提高了一层;④“天涯若比邻”,世界大家庭,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亿成员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全人类对平等的美好期盼(第六单元);⑤“新的旅程”,新的希望,毕业在即,面临升学或者就业各种选择,我们将以“中国梦”点燃学生面对未来的激情,走向明天,走向未来(第七单元)。
时事政治教育,是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环,重视开展“时政”教育,对学生“关心天下事”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3]。结合上面的知识构建,我们至少可以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四个时政点”(毕业升学会考素材):党的十八大、“中央八项规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等“热点热词”。
(1)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习近平所领导的政府执掌中国命运的开始。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共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提出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就对未来8年的改革发展,确立了继续前进、更加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2)从“八项规定”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聚焦“四风”到大胆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力武器,是党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进一步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的目的,“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要严惩高级干部的贪腐行为,又要严厉打击发生在百姓身边的腐败行为。“天高不再皇帝远、腐败不再吉星照”,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说明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兴勤俭节约,反对奢靡之风,打击贪污腐败的勇气和决心,也是确保社会和谐、平等能够真正实现的努力和决策。
(3)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是1978年邓小平让中国踏上经济改革开放之路以来最重要的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带动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科技富裕国家之列。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全面深化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等。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附图: 平等知识结构简表
(4)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举行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规划是这次会议讨论的核心议题。《决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勾画出了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充分表明不论是习近平系列讲话,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2015年全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政策指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个热词和关键词,也表明本届政府正在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为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不断走向公平与正义努力和追求。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重要场所,更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主要空间。教师只有在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下,具备课程意识,掌握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及技术,才能理性地、心中有数地、灵活地和富有创造性地打造以唤起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性、创造性的有效课堂[4]。只有把精心做好每一节课前的教学准备,仔细扎实备好每节课,最大限度地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的实际行为,把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学是否有效的评判标准,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成为真正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将为之持续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 黄万强.思想政治课发挥德育功能状况调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10):88-9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M].教基一[2014]4号,2014-4-1.
[4] 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的欲望,以期达到快速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