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辅助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疗效研究

2016-06-30 00:46孙洋馨王翔燕
实用医药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

孙洋馨,王翔燕



归脾汤辅助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疗效研究

孙洋馨,王翔燕

[关键词]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归脾汤;中西医结合疗法

[作者单位]250031山东济南,济南军区总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孙洋馨,王翔燕)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指由病原菌微生物循血行途径引起的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的感染并伴有赘生物的形成。临床可分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早期干预,典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已不十分常见。临床上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呈现出多样性和不典型性,多伴有低热、全身不适、疲倦、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并且血培养阴性者增多。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通过辨证论治运用归脾汤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亚急性心内膜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亚急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2]。主要标准:(1)血培养阳性。两次不同时间的血培养检出同一典型IE致病微生物;多次血培养检出同一IE致病微生物;Q热病原体1次血培养阳性,其IgG抗体滴度>1∶800;(2)心内膜受累证据。超声心动图异常(赘生物、脓肿、人工瓣膜裂开),新出现的瓣膜反流。次要标准:(1)易患因素。心脏本身存在易患因素,或静脉药物成瘾;(2)发热。体温≥38℃。(3)血管征象。主要动脉栓塞,感染性肺梗死,细菌性动脉瘤等;(4)免疫性征象。肾小球肾炎,Osler结节等;(5)致病微生物感染证据。入组标准:满足2项主要标准,或1项主要标准加3项次要标准,或5项次要标准。

1.1.2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循环系统疾病和中医证候的症状分级量化表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心悸心脾两虚证诊断标准。主症:(1)心悸不安;(2)失眠健忘;(3)头晕乏力。次症:(1)面色晄白;(2)气短易汗;(3)纳少胸闷;(4)舌淡红,苔薄白,脉弱。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1.1.3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5年9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SIE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入组病例皆按要求服药,依从性好。对两组基础数据进行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因、病情程度、中医证候积分、主症积分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1.4病例排除标准排除未遵医嘱用药,或期间连用其他药物者;排除精神病、痴呆患者;排除合并有肝、肾等严重疾病患者。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行常规血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血培养阳性者应用足量敏感抗生素,血培养阴性者给予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2.5 g静脉滴注1/6 h,同时给予强心、利尿等对症及支持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归脾汤加味治疗,组方:黄芪30 g,党参25 g,丹参20 g,当归15 g,炒白术20 g,茯苓20 g,泽泻15 g,远志6 g,龙眼肉12 g,木香6 g,炙甘草6 g,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药物加减。所有中药均水煎服,1剂/d,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治疗4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

1.3观察指标(1)每个疗程结束后复查血常规、血培养。(2)4个疗程结束后复查心脏彩超。(3)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4)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各进行中医证候评分。

1.4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参考200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用)》[3]。(1)临床痊愈。患者经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心脏瓣膜有明显好转,赘生物明显缩小,血培养复查呈阴性,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2)显效。患者经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心脏瓣膜有所好转,赘生物缩小,病原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中尚未全部恢复,症状、体征有所缓解,证候积分减少≥70%,但<95%。(3)有效。患者经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心脏赘生物未见改变,血培养短期呈阴性,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但<70%,但尚不够显著。(4)无效:用药后病情无改善甚至加重、恶化。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00%。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证候疗效=[(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5统计学处理方法选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治愈率为68.3%,高于对照组的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3 讨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死率高,又涉及多学科联合治疗,目前仍是心血管疾病的难点和重点,本文旨在研究在合理足量应用抗生素基础上联合中药扶正固本,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属于中医“低热”“心悸”范畴,临床上常因正气不足、温热邪气内侵,热燔肺经气分,日久而致气阴不足,营血亏耗,证见心脾两虚证。该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往往只是不规则低热,容易误诊为肺炎、胃炎,延误治疗。王乐[4]、全春花[3]等就有感染性心内膜炎误诊为肺炎的相关临床报道,结论是接诊持续性发热的患者,应积极寻找感染灶,严格按照“发热待查指南”行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使用抗生素有待规范,李燕[6]对本院35例SIE患者临床分析报道,血培养阳性率为82.9%,早期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可提高临床效果。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越来越高[7]。在这种形势下,中医药的优势就显示出来。首先,它通过辨证论治用药,不依赖于药敏实验,解决了由于广泛耐药导致抗生素无药可用的尴尬;其次,中医药具有治病求本的特色,对于亚急性心内膜炎而致久病气血亏虚者,以扶助正气为主,兼以利水祛邪,标本兼顾。以往文献中中医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多从温热邪毒、热入营血辨证。及孟[8]临床观察感染性心内膜炎以营分证最多见,其次为血分证。在本次研究中发现随着临床抗生素的提早干预,越来越多的患者呈现不规则低热,气营两燔的高热不明显,反而因过用寒凉伤及脾胃,病程迁延,正虚多于邪盛。本次研究治疗的对象,因温热邪气内侵而至营血亏耗,正气不足,当温热邪毒已清,辨证属心脾两虚证,治以归脾汤加味。在组方中用黄芪、党参益气固本,配合丹参、当归清心养血化瘀,茯苓、泽泻利水渗湿,炒白术益气健脾,远志、龙眼肉养心安神,木香醒脾行气,炙甘草调和诸药,以达益气健脾、补血安神目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归脾汤辅助治疗组患者的心脏瓣膜损害有明显好转,治愈率为68.3%,对照组治愈率为45.0%,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

综上所述,归脾汤联合抗生素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具有显著疗效,临床用药方便安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冀元元.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45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76.

[2]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25-32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王乐.感染性心内膜炎误诊为肺炎临床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2015,28(2):19-20.

[5]全春花,白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误诊原因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220.

[6]李燕,李纲,李玉东.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5):1166.

[7]姚冬婷,应春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致病菌及耐药性变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8):1109-1111.

[8]及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9):785-786.

[2015-12-13收稿,2016-01-11修回]

[本文编辑:刘一洋]

[中图分类号]R542.4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4172/j.issn1671-4008.2016.06.011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3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性包块30例临床观察
益气活血法早期干预对冠心病陈旧心梗或支架术后患者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影响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4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效果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