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里,后进生的学习问题始终是数学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之一,如何帮助后进生改善数学的学习状况,提高他们的成绩,提升学习热情和动力,转化这种形势,是摆在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同时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后进生;知识和游戏;成长;引导
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后进生,代表那些对曾经的书本知识没有有效吸收和理解、导致日后学习中越来越难以跟上教学内容的进程、考试分数也越来越低、因此日渐丧失学习热情和动力、最终成绩陷入恶性循环的学生。这类后进生也被叫做差生。
多年以来,我们对后进生的理解其实存在一些歧义,就是说后进生的差,仅仅指的是分数方面,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欲望,只是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了成绩暂时开始下滑,这种时候,如果家长和教师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没有寻找到问题的原因,只是一味责骂,就很有可能适得其反,让学生踏上了后进生的不归路。许多研究表明,大多数后进生往往最初成绩都不错,某个时间节点上面,出现了成绩下滑,由于没有及时关怀引导和情绪疏通,最终成为后进生。因此,有效地转化后进生,不仅是教育实践的要求,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如何做到有效转化,本文试着分析如下:
一、用知识与游戏的方式增添教学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略微枯燥,童心大盛的年纪,如果利用知识与游戏融合的模式,反而会起到不错的效果。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上文所述,后进生对知识仍然具有渴望,只是由于世俗偏见和自信心的不断受挫,表明上看似乎对学习没有兴趣,但骨子里还是拥有争抢好奇的特点和爱玩游戏的童心,此时假若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只是一味严格对待后进生,就会恶性循环,彻底抹杀掉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脆弱的性格[1]。假若利用上述两点,将其结合使用,无疑对后进生的转化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局面就会大不一样。
事实证明,游戏对小学生有着特殊的粘性,数学知识大多数又是枯燥乏味,教师要有效利用知识与游戏结合的模式,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让其重拾信心,在游戏的过程里树立自信,通过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让后进生逐渐补强落后的知识,在心理上觉得自己和其他成绩优秀的同学平等,这是最关键的目的。
具体方法比如有:小学数学课本里有一道扑克牌的计算题,教师可以利用这道题设计一个游戏,亲自拿一副扑克牌,让后进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计算,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此中,同时又强化了数学知识,效果比单纯的做题要好得多,这样就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后进生的转化。
二、后进生参与考卷评改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处在被动学习中,只能听从教师发号施令。现在我们认为,教学其实是一个师生之间彼此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此中学生也有权利去参与具体教学任务。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无疑对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很大的好处,尤其对后进生的学习问题,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
后进生本身就心理有些不自信,再加上教师的地位高高在上,这对他们更加具有压力。参与考卷评改这种方式,是为后进生和教师之间的心灵搭建了一座沟通的美好桥梁。通过参与,后进生可以逐渐地恢复自信心[2],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重新点燃学习热情,同时,在评改的过程里,更能发现自己的学习盲点和不足之处,进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日后的学习中,相信这种心情的转化,最终会对后进生教学质量的转化打开关键的窗户。
三、抓作业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作业时教学中离不开的手段。一方面通过做作业吸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一方面教师也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认为对于后进生的数学教学转化,要抓作业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目前许多学校为学生布置的作业数量不少,学生回到家后很多时间都花费在了写作业上面,失去了童年的乐趣,尤其是后进生,由于其学习成绩比较低,学习比较吃力,面对这么多数量的题目,更是难以完成,久而久之,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对后进生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质量高的题目作业,不要一味地追求数量,就可以让后进生重新恢复学习的动力,甚至短期内补强知识,达到教学转化的目的[3]。
四、发挥激励鼓舞作用
每一个小学生都有颗善良的内心,教师平时要对后进生多做一些激励鼓舞,后进生的心里一定能引起共鸣和感谢,在其他适当的方法作用下,相信后进生会很快地恢复学习信心和热情,用成绩回报教师。
教师在发挥激励鼓舞作用时,要留心观察,对学生的认真态度和努力及时鼓舞激励,抓好时机。激励的次数不要太多,以防学生虚荣心膨胀,适得其反。另外,后进生如果犯了错误,也不要动怒,要用心关怀,鼓励后进生走出低谷。
五、结语
后进生的教学转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平时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才能真正受到实效。
参考文献:
[1]么娜.后进生转化中的心理艺术[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3,03(12):1-2.
[2]施洁.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差生成绩的措施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0,(10).
[3]徐银燕.顺“生”之天以致其性——谈“学困生”转化策略[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