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纯国
摘 要:口算是整个数学计算体系的根基。引导学生通透口算算理、算法,在生活中不断加强口算训练,优化口算习惯,以强化小学数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不仅能让学生在后续的估算、运算、检验等更加高级的计算形式中,如鱼得水,穿梭自如,而且对于提高中低年级学生的智力水平,活化中低年级学生思维,增强中低年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更是意义非凡。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低年级;口算能力;锦囊
口算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借助任何外界工具,只需根据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活动进行简便运算的计算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真正接受系统数学教育的开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不仅是这一阶段的重点教学任务,也合乎学生学习发展规律,为学生必学的基础性数学技能之一。口算是运算、估算以及其他复杂计算形式的基础,注重强化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低年级学生进行快速计算的习惯和能力,除了能够为后续的运算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大大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外,还有利于低年级小学生思维、记忆、注意、想象等能力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初步养成。所以,口算就犹如一幅画的底色一般,只有将底色进行完美填充,才能画出惊艳于世的巨作。然而,经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口算方面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以运算替代口算、口算算法算理不清、口算过程粗心大意、漠视口算能力培养等问题仍广泛存在,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表露得更加明显。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口算在小学数学低年段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真正打好口算这一基础,我们将设置通透算理、连结生活、趣化训练、优化习惯四个“锦囊”,具体探寻强化小学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路子”。
第一个锦囊:通透算理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不是填鸭式的硬性灌输,学习也绝非简单的知识堆积,每一个学生都如同教师身为一个独立个体一般,也具有相应的学习个性,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这个根本支点,不断发扬、拓展学生的学习个性空间,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理解和认知过程中,不断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促进师生教学的相生相长。而口算虽然只是小学数学教与学内容的一小部分,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当及时改变以往单纯注重算法灌输的口算培养方式,通过算理拼玩、情境导学、自主互助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通透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慢慢接触、学习、理解、内化口算算法,并将其升华为一项抽象的口算技能,常记于心。这样一来,学生在口算过程中便能够大大避免以运算简单替代口算的异化行为,真正让口算穿上属于口算的“外衣”。
例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当教学“9加几等于几”或者“8加几等于几”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动手拼玩算理”的情境,即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小棒进行自由摆放,亲身体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理,特别是对“满十进一”这一算理产生过程的理解,从而在心中自己归纳、生成一个简单的口算算法。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由说算理,如让学生具体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9加8等于几”的,结果,有的学生先在心里记下“9”,再一个数一个数地往上加,直到加满8个一,得出答案“17”,这其实是典型的心算表现,学生能够形象地说出整个算理和方法,说出自己已经通透理解了这一算法;有的学生则利用掰手指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也得出了“17”这个答案;而有的学生则这样说,他们先思考用9加多少等于10,再将10加上剩下的数,最后也得出了17,将“凑十法”用自身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试想教师如果单纯地为学生示范了“凑十法”这一算法,没有让学生具体感知这一算法的算理,那学生只会将其当作一时的记忆,不久便会忘去。
第二个锦囊:连结生活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强调了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关系。小学低年级学生几乎完全依赖自己的形象思维展开经验式学习,其学习活动必然离不开所依存的生活情境,需要依靠生活中各种形象可感知的直观表象进行学习和探索,而口算的原型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际当中,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巧妙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或仿真情境,学生不仅会表现出更多的学习兴趣,顿时激发出内心的学习欲望,而且学生还能够通过具体情境的体验,更加通透理解口算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口算“136-97”时,这道题属于接近整百整十加减法的简便口算内容,化为一般算式为:136-97=136- 100+3=36+3=39,但很多学生对为何“+3”这个环节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日常买东西找零钱的经历,设置一个现场“买单找零钱”的生活情境,学生一目了然,即:
明天是母亲节,小东的哥哥带了136元到超市买了一个包包,准备第二天送给妈妈作礼物,已知包包一个97元,小东的哥哥拿给了收银员100元,此时小东的哥哥还剩下“136-100=36元,而收银员又找回了3元,此时小东的哥哥还剩下多出来的3元,总共剩下“36+3”等于39元。
第三个锦囊:趣化训练
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小学数学低年级的口算教学并非缺少训练,事实上,口算训练占据着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部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教学的一项重点工作,口算又是开展其他运算教学的基础,每一堂课中都必然会包含一定的口算练习。但经过大批量的训练,为什么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仍然无法满足自身对课程学习的需要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口算训练内容、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吸引力,不能长时间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自然不会主动参与学习、探究,也就无法发现更多巧妙的口算算法、算理。因此,小学数学低年级口算教学要结合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通过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为载体,如设置“挑战擂台”,开设典型例题“小诊所”以及习题自选“小超市”,或者结合“风车转转转”、“皮卡丘训练营”、“手拉手心连心”、“龟兔赛跑”等游戏进行练习创设,以此来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最终将口算学习和训练当作自身的一项学习爱好来发展。这样一来,在趣化口算训练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整个课堂教学与以往的灌输式范式相比,将实现华丽的翻转。
第四个锦囊:优化习惯
笔者对A区三所小学的十二个低年段班级调查统计发现,造成学生口算失误有87%是因为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引起的,而这些不良习惯的产生又主要归因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偏差,如意志力薄弱引起的口算消极学习;注意力偏差引起的审题随意性;“轻敌心理”所致的马虎大意等等。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良好的习惯品质,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良好习惯品质养成的最佳阶段,再加上口算本身就是一项细心活,耐心活,要不断强化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就必须坚持不懈地优化学生的口算学习习惯,而这项中坚工作主要由教师来承担,通过发挥教师的指导、监管和评价作用,不断干预、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保证学生在口算学习过程中始终走在正轨上。
例如,在口算“45+87-37”,很多学生在发现本题的简算技巧,即先算后半部分的减法时,往往因为一时心喜,在算出后半部分“87-37”后,就直接写出得数“50”,而忘记还得加上前半部分的“45”。对于本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看出了其中的本质,这其实是一种由于粗心大意而引起的失误问题。为了规避这种不必要的错误,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口算过程中“瞻前顾后”,时刻在教学评价中强调细心、细节的重要性,保证思维发散的同时不走向“不归路”;另一方面,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会验算,并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以保证自身在口算过程中能做到自查自改。
总之,口算是数学课程体系的“底色”,小学数学中低段学生正是培养口算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及时转变偏重口算算法、算理记忆的教学模式,多渠道、多角度引起学生对口算学习的重视和注意,通过通透算理、连结生活、趣化训练以及优化口算习惯四个锦囊,来不断强化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以开启学生估算、笔算及简便运算的阳光大道,进而促进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有序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