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生态文化体系研究

2016-06-29 13:56尹若水刘展辰蔡颖芳
天津农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

尹若水 刘展辰 蔡颖芳

摘 要:为满足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生态要求,越来越多的生态公园在城市中建设起来。城市生态公园获得更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同时,能够唤起群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形成一种生态文化。本文以上海闵行文化公园为例,探讨城市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原则,以期建立起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生态文化体系,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总结经验。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文化体系;生态优先;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TU98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7.032

Nanjing, Jiangsu 210036,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people on the ecological requirements of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o chang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ecological parks have been built up in the city. The urban ecological park serves people, and it can arouse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masses while obtaining mor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and form a kind of ecological culture gradually. This paper takes Minhang cultural park,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o talk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urban park,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ecological cultural system of ecological priority, people-oriented, and sum up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on for other urban ecological parks.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park; cultural system; ecological priority; humanism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居民对休憩活动场所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1]。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身心的重要场所,不仅要满足市民游憩的需要,也要更好地发挥健全城市生态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功能[2]。目前我国多数公园过于强调美化,而忽略了其中的内涵文化建设[3]。

城市生态公园是指位于城市的城区或近郊,以保留或模仿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要环境,以保护或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实践等活动的园林[4]。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公园建设主要利用城市周边山水自然资源,以达到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满足当地居民与大自然接触的目的[5]。

在求大、求全设计思想指导下的城市公园设计存在着刻板的功能分区和非人性的大尺度等问题。城市生态公园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6]。一方面,它既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和主要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它又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憩场所和公共开放空间[7]。因此,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生态公园,从而服务于人民群众且获得更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同时,唤起群众的生态意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设城市生态公园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以上海市闵行文化公园为例,通过区划设计、生态景观构建和人文活动三大方面,对城市生态公园文化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1 上海闵行文化公园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文化体系的基本内容

1.1 规划原则

1.1.1 生态优先原则 通过合理的、有节制的、有目的的开发,为城市生态公园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提供有效支持。并通过承载力和容量的核算,控制进入该地区的人数及其活动,以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使人们能够接近自然、享受自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更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8]。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前期建设以生态恢复与保护为主,采取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植物选择上以更具适应性的本土植物为主,并引进适宜当地生存且有利于美观的非本土植物,保证了生态的前期恢复与后期保护的顺利进行。

1.1.2 因地制宜原则 避免过度设计,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重点培育和发展本土动植物,突出地方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挖掘生态潜力,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以上海市市花玉兰为主,建立起文化与植物的紧密联系。在景点设置方面,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在适合游人休憩的地方设计景亭与生境廊道,更增添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1.1.3 以人为本原则 公园内部环境设施以行为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为依据,丰富公园内的设施,使功能区多样化以满足游客游览参观的需求。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在此基础上,鼓励市民在城市生态公园游览休憩的过程中,能参与到绿色发展建设中,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环保教育,培养大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从而更好地弘扬生态文化。

1.2 生态文化体系的基本内容

生态文化是由生态物质文化、生态精神文化和生态制度文化三大子系统构成,其中每一个子系统又包含着更低层次的子系统;这些系统之间彼此交叉、相互影响,从而构成完整的生态文化体系[9]。城市生态公园是城市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建设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城市生态文化的载体,属微观层面的生态文化,在其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区域的限制性、资源的特殊性等影响。因此,城市生态文化公园的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就是根据生态文化体系的特征要求,坚持生态立园、文化兴园、为民造园、科技建园4个原则,及生态为主、文化相辅、与商务区功能相结合的设计思路,构筑独具特色的城市公园生态文化体系。

2 上海闵行文化公园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

2.1 区域概况

2.1.1 规划范围 上海是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闵行文化公园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内,北至航南路,南至漕宝路,西至航中路,邻七宝生态商务区,东接A20外环线100 m林带,规划面积约83.44 hm2。其中绿化面积69.74 hm2、绿化率为83.6%。吴中路横贯公园将公园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占地面积65.09 hm2;北区占地面积18.35 hm2 (图1)。

2.1.2 生态条件 基址地形平坦,其中河流环绕,中心处有一小岛,岛上植被丰富。区域位于北纬30°,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湿润多雨,气候条件较好。自然条件优势使该区域有利于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根据前期对文化公园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园区内共有维管植物68科107属124种(含种下等级)。蕨类植物5科5属5种,裸子植物5科6属11种,被子植物58科96属108种,其中木兰纲45科65属74种,百合纲13科31属34种。其中水生植物20科24属27种。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共记录到鸟类45种,隶属于6目25科。不同生境的鸟类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

2.1.3 人文条件 上海市是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对外交流程度高,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上海市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丰富,外来人口占很大比例,多种文化汇集于此。因此有较高的文化吸收能力,也有利于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工作。

2.2 设计思路

上海闵行文化公园秉承以生态为主、文化相辅,坚持生态立园、文化兴园、为民造园、科技建园“四个原则”,为周围居民提供娱乐休憩场所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以达到人人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2.3 建设与管理

2.3.1 区划设计 根据城市公园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目标,在尊重自然生态规则的基础上,将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划分为5个功能区,分别为:活动展示区、乡土风情体验区、商务休闲区、博物馆区、市民文化休闲区。公园设置乡土风情体验区,将乡土文化带进生态文化公园,实现文化与生态相结合,使生态文化深入人心。

公园整体形成“一轴、两翼”的格局。“一轴”指吴中路入口景观轴,是整个文化公园的核心景观和交通通道,主要包括入口建筑、景观长廊、绿坡广场、大香樟、亲水平台(图2、图3)等;“两翼”指以景观轴为基础,向两侧衍生的东西两翼,其中东侧景观突出生态特征,西侧景观体现时代特色;公园桥梁设计也颇有特色,6座桥梁以花卉为主题,形态各异,分别是迎春桥、望春桥、百花桥、牡丹桥、玉兰桥、蝶影桥。公园内没有大兴土木建设人工景观,而是因地制宜,做到步步为景、移步换景,使人们能够最大化地同自然相接触,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2.3.2 生态景观 构建与以往“四季有花”的造园理念不同,闵行文化公园通过建设玉兰景观园、秋季观果园、生态湿地园、水森林、芳香植物园等特色景观,为市民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

生态湿地园主要选用黄菖蒲、千屈菜、睡莲等;水森林主要选用东方杉、池杉、落羽杉等。在其中以木栈道衔接,并建有亲水平台、茶室、观景长廊、景亭等,方便游人穿行其间、与自然亲密接触。芳香植物园主要选用梅花、桂花等乡土树种。搭配美国薄荷、迷迭香等矮生小灌木。生态观果园主要选用秋季结果的树种:橘树、枣树、柿子、山桐子、火棘、冬青等。在闵行文化公园外环绿带内建设国内首个秋季观果园林景点。

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最内在、最持久的本底要素,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基石[10]。因此在生态构建方面以突出上海公园文化及生态为重点,玉兰科植物作为上海市的市花,园区的玉兰科植物种植就更加重要。玉兰园中大面积种植品种丰富的玉兰,如:红运玉兰、白玉兰、紫玉兰等13个品种,并进行玉兰的新品种培育。玉兰作为上海市市花,大面积的种植玉兰不仅能够产生很积极的景观意义,而且将城市的文化寓于生态建设之中,实现地方建设文化与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的融合。

2.3.3 人文活动 人类是城市公园功能实现的根本保证,城市生态公园在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上海闵行文化公园免门票费,大大降低了入园门槛,使人们更愿意进入生态公园游玩。在设施健全以保证生态公园的游憩性的同时,公园根据各功能区、景点生态文化的功能和性质,积极组织丰富的生态文化活动。如:“长期免费开放博物馆”、“古树名木认养”、“植树节”、“爱鸟周”等,充分突出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同时,公园内定期开展绿色长跑活动,使大众身心得到锻炼的同时,也有效宣传了生态文化思想。寓教于乐的生态文化活动,使生态保护知识得到普及,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3 结 语

城市公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一直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本文从景观建设的角度对城市生态公园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做出了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践,以期推动构建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但是公园建设内容体系仍不完善,有待补充。首先文化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目前已经有序开展,而其具体内容还有待扩充和制定标准的细分与界定,其内容量与涵盖面也有待补充与扩大。其次,城市公园精神文明建设多样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公园对外宣传力度不足,因而游客数量不多,可开展的活动内容也很有限。下一步工作在完善公园设施的同时,会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多种多样的生态文化相关活动。

城市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是多学科交叉的建设工程,涉及到大量科技工作和内容[11-13]。除了要构建稳定美观的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外,也要增加文化内涵,构建人文生态,打造一个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生态文化公园,并通过建立生态文化公园发挥环境教育功能,让正确的绿色、环保、生态的生活观念,真正将生态的意识带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邓毅.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及其概念之探讨[J].中国园林,2003,19(12):51-53.

[2]张庆费,张峻毅.城市生态公园初探[J].生态学杂志, 2002,21(3):61-64.

[3]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J].中国园林,2000 (2):32.

[4]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探析[J].南方建筑,2004 (2):50-52.

[5]陈继红.浅析城市生态系统特征[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 (4):56-57.

[6] 以生态和文化为导向的现代城市公园设计研究——以杭州市市民公园方案设计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1:14-15.

[7]王启照.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艺术设计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7:3-6.

[8]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158-159.

[9]卢山,毛玉明,章晶晶,等.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研究——以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浙江林业科技,2010,30(3):83-86.

[10]李文博,郝文渊,周鹏.西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生态景观设计探析[J].北方园艺,2014(6):84-86.

[11]李欣韵.生态与文化并置的“城市绿心”——遵义市三阁公园景观设计札记[J].四川建筑,2008,28(5):35-37.

[12]谢婷婷.关于广州市越秀公园生态完善建设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69-73.

[13]李峰.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0:3-10.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当前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