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拾穗者》艺术本源的解读

2016-06-29 22:25李建涛
考试周刊 2016年47期
关键词:对比

李建涛

摘 要: 19世纪中期法国出现的巴比松画派,以写实的手法表现风景,其中米勒就是“巴比松七星”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拾穗者》是对质朴简单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再现。文章运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得出了《拾穗者》、莱尔米特的《傍晚的拾穗者》和罗中立的《父亲》在艺术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艺术本源:对自己生活画面和环境的客观记录。

关键词: 《拾穗者》 艺术本源 对比

随着浪漫主义的不断蜕化,19世纪中期的巴比松派以卢梭为其领袖,反对学院派画家在室内画风景画,主张走出画室在自然光下对景写生,然后以写生稿为基础,进行风景画创作。他们的创作经验,特别是对景写生,以求获得真实新鲜的感受和使画面色调响亮起来的艺术主张和实践,给欧美风景画家,包括印象主义画家以重要启示。巴比松派成了法国浪漫主义画派转向写实与现代主义的一个起点。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米勒《拾穗者》的角色就显得尤为突出,笔者对米勒的生活环境进行简单的论述之后,在和莱尔米特《傍晚的拾穗者》和罗中立《父亲》对比的基础上,重点解读了《拾穗者》呈现出来的艺术本源。

1.米勒的生活环境

笔者认为艺术创作受大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影响,但更直接的影响因素艺术家本身的小的生活环境。

法国大革命失败,王朝复辟,接着是七月革命,政治风云变幻,社会进步思潮低落,这是当时法国的社会环境。另外,米勒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省格鲁契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兄妹多而和睦,自幼参加田间劳动,淳厚朴实是他天生的秉性,勤劳清贫是他生活的习惯。1849年在巴比松定居后此后的27年他坚持边劳动边作画,上午下地干农活。虽然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从米勒的艺术本性和艺术追求来讲,我们可以得出,他的生活环境对他的艺术创作(当然包括《拾穗者》)都有直接重要的影响。米勒的生活环境对《拾穗者》的艺术本源有一定的影响,一种自然而然的影响。

2.艺术作品的本源

关于艺术作品本源的讨论有很多,在这里笔者采用海德格尔的说法,他指出:本源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并提出,既然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互为本源,那就必须为双方寻求一个第三者,即艺术作为两者的共同本源,艺术以另一种方式确凿无疑地成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源。但由于艺术这个词太抽象,它的意思恐怕只能在作品和艺术家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存在,他许诺说,他将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艺术是自然的,艺术是自发的。

3.《拾穗者》和《父亲》《傍晚的拾穗者》的艺术本源对比

将三副作品进行对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拾穗者》的艺术本源,《拾穗者》的艺术本源是米勒作为一个艺术家对一个美好画面的真实客观记录,而作品本身产生的社会效应则不一定是米勒所要传达的或者说是他没有想到的。

3.1罗中立《父亲》的艺术本源

罗中立的《父亲》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以领袖像的尺寸,强调真实的面貌,充满人性关怀,产生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这幅油画如放大镜般将一位农民老父亲脸庞上的时间痕迹进行放大特写,而这所有的刻画描写都是罗中立对画中人物产生共鸣、对生活的体味而自然流露出来的画笔。

《父亲》的艺术本源就是作者内心的爱,内心对生命力的由衷赞叹,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侧面截取,是一个艺术家对自己最美情感的客观真实的记录。

3.2莱尔米特《傍晚的拾穗者》的艺术本源

莱尔米特是十九世纪末法国写实主义的重要画家,绘画题材多以农工生活为主,在《拾穗者》的34年之后出现的《傍晚的拾穗者》很好地继承了米勒的现实主义,在自然中客观地追求、记录生活的美好画面。

3.3《拾穗者》和《傍晚的拾穗者》《父亲》艺术本源的对比

笔者认为三者有着相同的艺术本源,都是画者作为一个艺术家对于“美”的客观真实的记录,对生活画面的自然截取。《拾穗者》和《父亲》二者的不同在于表现称度的差别,在43岁创作《拾穗者》的米勒能够更从容淡定地描写内心的情感、追求,而在而立之年创作《父亲》的罗中立描写画面的时候则更激昂、汹涌,而《拾穗者》和《傍晚的拾穗者》在各个方面则相近很多,堪称“姐妹篇”。

《拾穗者》和《傍晚的拾穗者》《父亲》艺术本源是一样的,是米勒、罗中立和莱尔米特对自己当时所处生活的客观描写,而三者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农民的讴歌,现实的批判等)则不是作者刻意呈现的,但也许正是这种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完美的结合下带给人们不同视角的视觉享受和思考。

4.结语

文章通过对米勒生活环境的陈述说明生活环境对艺术创作的直接重大影响,进而为下文艺术本源的讨论奠定基础,艺术本源是自然的,是自发的,是生活环境这一自然的画面成就了《拾穗者》的艺术本源。《傍晚的拾穗者》和《父亲》的题材相似或接近《拾穗者》,所以文章拿过来和《拾穗者》一起讨论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拾穗者》的艺术本源。但画作发表以后,三者都被认为是对现实社会刻意的批判。米勒的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描写这幅画:“它是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他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这段话再次给我们理解《拾穗者》的艺术本源提供佐证。也许自然主义下的现实描写就有这样的魔力,并不是画作和作者本身要刻意传达社会深意,只是社会的本来情状就客观如此。

参考文献:

[1]毛萍.海德格尔艺术本源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2]王同兴.外国艺术名作鉴赏[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1):181-183.

[3]常宁生.西方艺术史学的现状与未来[J].艺苑·美术版,1997(2).

[4]鲍雷.如何欣赏西方艺术品和工艺品[J].艺廊回声:2006(4).

[5]于博,浅谈米勒及其作品《拾穗》[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

猜你喜欢
对比
关于杨德豫与黄杲忻版本的露西组诗译文对比分析
“鱼”不如“渔” “渔”不如“欲”
语法衔接在英汉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下)
俄汉语名词的对比分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