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梦想

2016-06-28 16:12◇王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统整梦想数学

◇王 岚

最初的梦想

◇王 岚

说到梦想,每次我都会想到徐飞教授在上海交大开学典礼上的致辞:人生只有两件事,一是做梦,要学会站在现实的篱墙上做梦;二是圆梦,要努力用最饱满的热情圆梦。

梦想:在懵懂中走来

如果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这还得从30多年前说起。

20世纪80年代初,还不到4岁的我,看到比我大的小伙伴上了幼儿园,我特别羡慕。有一天,我一个人走了三里多的路,愣是找到了学校,坐到了幼儿园的教室,当起了一个编外学生。从此以后,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了我心中最美好的形象。小小的我暗暗思量:长大以后,自己也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

上了小学以后,我便常常领着同村比我小的孩子一起学课文、学写字、学数学、学唱歌、学画画,俨然就是一位小先生。而我的“学生们”也特别喜欢、特别尊重我这位小老师,每逢周末或放学,总要到我家门口来上课,而我也就一回回地模仿着老师的手势与语言,教得有滋有味。

初中毕业填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填了常州师范学校,并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师范生。因为有了梦想的激励,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我不仅在知识上努力夯实根基,同时在学习能力上努力自我提升。五年的学习,让我拥有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基础,拥有了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初等数论、概率论的视野,拥有了小学数学教学概论的理论,拥有了见习与实习后对教学的自信。

梦想,在课堂中清晰

师范毕业后,我走进了一所乡村实验小学,开始书写自己的教学故事。规模不大的学校里,我是最年轻的数学老师,也是学历最高的数学老师。因为规模不大,也因为我最年轻,所以机遇频频垂青于我。第一年工作,我就执教了我们片区的数学公开课,参加了两次武进区的评优课,执教了常州市数学年会的公开课。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每一次教学设计我都坚持自己原创,每一次课件制作我都坚持独立完成。因为有那么一点想法和做法,我的课堂受到了很多前辈与专家的肯定,在武进区数学教学评优和多媒体教学评优中都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

“做一名能上出好课的老师”成为我彼时最坚定的梦想。因为有了这一梦想,我每节常态课做到“三坚持”:一是坚持先看教材,自我剖析教学目标,自我设计教学过程;二是坚持再读教参,对比分析教学目标,对比优化教学过程;三是坚持再寻资源,在各种教学杂志上,寻找相应的内容设计,吸收借鉴。把每一节常态课都当成公开课,把每一节公开课都当成常态课。这样的备课习惯让我对教材有了自我的解读,对设计有了自我的思考,对课堂有了自我的实践。

记得1999年,我执教常州市数学年会观摩课“三角形的认识”。因为我是仅仅工作一年的新教师,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对我的此次公开教学就格外关注。提前一个星期就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准备给我梳理这节课的思路并让我按照他的设想进行教学。面对数学教学上的权威,面对教学管理上的行家,我没有丝毫胆怯,而是自信满满地就 “如何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进行了全面汇报。我所坚持的教学设计,最后从校到市一路绿灯顺利通过。

每一次的教学,不仅思考“怎样教学”,更重要的是思考“为什么教学”“这样教学怎么样”。或许,这就是“做一名能上出好课的老师”的基本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系列思考,才有了后来的省、全国赛课的一二等奖的多次获得,才有了“图形覆盖中的规律”“圆的认识”“认识小数”“运算律”“平移和旋转”“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认识面积”“平均数”“确定位置”等50多个经典课例的丰富呈现。而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系列思考,才有了一课再上、多课连上的立体实践,才有了“对自我的否定”“对教学的重启”和“对教育的再思考”。

梦想,在研究中生长

课堂,是教师最为迷恋的原野。都说,好课是磨出来的。这里的磨,是打磨,更应是琢磨。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参加江苏省数学教学评优课,执教“平均数”的过程与场景。从一稿到四稿,从全盘推翻到部分改良,“上出好课”与“深度研究”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打磨”与“琢磨”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一名能上出好课的老师,需要老师能够成为研究者”。

随着我对课堂追求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研究对于教师的重要。“做一名数学课程的研究者”成为我更高层面的梦想。于是,在2004年,第一次接触新教育实验,第一次注册教育在线论坛,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网络家园。我选择了“给梦一个支点”作为自己论坛主题帖的名字。在我看来,这个支点,就是不断的研究,就是持续的反思。

数学教师如何做研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我常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研究?我要研究什么?我怎样研究?于是,每学期研究一个专题,逐步构建起小课题群组。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策略”到“‘找规律’教学的教学规律”到“数学实验的系列构建”,开始了从“上课”到“研究”的视角转变。因为是学期专题,所以就有大量课例的支撑,有大量数据的分析。因为有了实践的支持,有了理性的思辨,所以成果就能获得共鸣。三个学期专题的研究成果的文章《解决问题策略的意义构建》《深入,决定深度》《“做中学”中“做数学”》均被专业期刊发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

在小课题的研究获得发展之后,我开始思考,要从零敲碎打的思路走向系统建构的思维。于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重构,我所主持的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高质量通过结题鉴定,获得武进区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而在研究成果获得认可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课题研究的再思考与再实践,申报了《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研究》并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以课题的引领来保障研究走向深入。一路从儿童视野里走来,在课程统整中实践,我提出了“课程统整要做好加减乘除”的主张,即增加适切性、减少重复性、迁移结构性、提炼思想性。课题成果《小学数学课程统整:从理解到行动》发表并被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让我欣慰的是,编辑手记中这样写道:“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于课程的安排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但是,教师往往喜欢研究教学方法,对于课程研究的兴趣不大。本文作者对于课程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了课程整合的多种研究方向,教师不妨从小处着手,逐步提升自己的课程整合和开发能力。”我用自己的实践告诉老师们,教师也可以进行课程研究。从关注教学方法到研究课程整合,从“上出好课”到“做好研究”,我的梦想从单一的课堂视野进入了全面的课程视域。

梦想,在同行中绽放

我常常告诉自己: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可以走得更远。从做梦到圆梦,是一段成长的历程。而从一个人的梦想到一群人的梦想,是一个同行的过程。

在逐梦而行的过程中,我时时幸运能得到贵人指点,成尚荣、王一军、潘小福、黄爱华、庄惠芬、徐斌、王冬娟等专家都曾亲临我的课堂、给予专业指导,让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解更为深刻。我有幸与优秀者同行,在教育局的支持下成立了王岚名教师工作室,系列研究数学课程统整,组织成员共同编写了与苏教版教材内容配套的12册数学童话。我有幸与研究者携手,成为常州市武进区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向专职教研员学管理、学指导、学研究。我有幸与管理者相伴,与《中小学管理》名校长工作坊的成员共同聚焦课程整合,在全国多次介绍 《用课程重新定义学校》的经验。我有幸与追梦者同道,作为江苏省名师送培专家,在连云港、镇江、泰州等地专题送培,在宁夏、新疆、西藏等地义务支教,传承教育文化、传递教育激情、传播教育理念。

人生有梦才幸福,教育有梦更精彩。斗转星移,岁月更迭,时代变化了,环境变化了,但我永远记得自己孩童时代那最宝贵的承诺——做一位优秀的老师。最初的梦想,也是最高的梦想。漫漫旅途,不忘初心,圆梦行动,仍在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统整梦想数学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梦想
梦想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