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信念驱动下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利他特征研究

2016-06-27 08:08苏志强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利他行为公正信念

苏志强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公正信念驱动下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利他特征研究

苏志强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为了探索公正信念驱动下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利他特征,以大学生为被试,分别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利他倾向量表测量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和外显利他倾向,同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被试的内隐利他倾向。结果表明:无论公正世界信念的高低,大学生都具有内隐利他倾向;高、低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在内隐利他反应时上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且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内隐利他倾向之间的相关不显著;高、低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在外显利他倾向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公正世界信念和外显利他倾向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

公正世界信念;外显利他倾向;内隐利他倾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观察或体验到一些不公正的事件,此时人们或尽己所能去纠正这种不公正,或在认知上扭曲这种社会现实,认为遭受不公正对待的人是“罪有应得”、“自作自受”。对于这种现象,美国心理学家勒纳(Lerner)于上个世纪提出的公正世界信念假设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解释之一。公正世界信念指人们需要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人人得其所应得的世界中。[1]它不同于人们对于事物的公正感知和判断,但研究表明公正世界信念的强弱会影响个体对于事物是否公正的感知。[2]利他行为指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行为。[3]现有理论多从以下两个角度对公正世界信念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一是认为公正世界信念对个体而言有着重要的适应功能[4],当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利他的方式来弥补无辜受害者所受到的不公正[5],以此来重建自己的世界信念。二是从公正世界信念的功能出发,公正世界信念强的个体认为一个人的美好未来是作为其行为和品质的回报。[6]因而公正世界信念强的个体所表现的利他和宽恕等行为,除为维护自己的公正世界信念外,还可能是出于为了换取一个美好的未来。

对于公正世界信念与利他行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早在1975年,楚克曼(Zuckeman)等人的研究表明,在需要的情况下,公正世界信念强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表现利他行为,以期望自己的友善行为可以帮助自己在学业测试中取得好成绩。[7]米勒(Miller)随后的研究则表明,施助者对自身利他行为有效性的认识会影响公正世界信念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8]利普库斯(Lipkus)等人将公正世界信念进一步区分为对于自己的公正世界信念(BJWS)和对于他人的公正世界信念(BJWO)。[9]贝格(Bègue)等人采用现场试验的方式发现,对于自己的公正世界信念与利他行为之间有着积极的相关。[5]国内现有的研究也表明,公正世界信念强的大学生具有更高水平的利他倾向。[10]近年相关的研究也表明,公正世界信念强的个体会更多地对他人表现出人际信任[11]、互惠[12]和宽恕[13-14]。

但现有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问卷法很难避免社会赞许性效应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二是现场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态效度,但对变量控制不够严格,所得结果易受其他无关变量的影响。格林沃尔德(Greenwald)等人的研究就表明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之间存在分离现象。[15]蒋达等人的研究证实内隐利他倾向和外显利他行为之间不存在相关,并认为利他行为具有内隐性。[16]因而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方式,考察公正信念驱动下大学生的内隐利他和外显利他倾向特征。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在西南某高校随机发放问卷400份课题组所修订的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回收有效问卷386份,回收率为96.5%。计算每名大学生在量表上的得分,并以此为依据筛选被试。采用极端分组的方法,选取27%的高分端为高分组,其分数段在58~78分之间,同理选择27%的低分端为低分组,其分数段在19~46分之间。在高分组和低分组分数段中随机筛选出65名大学生参与本次实验。其中高分组被试33人,低分组被试32人。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平均年龄为20.53±1.50。

(二)工具

(1)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Belief in justworld)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由课题组修订[17],共13道题,采用李克特6点计分方式,分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两个维度,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越高,则说明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

(2)利他倾向量表

利他倾向量表选用北师大寇彧等人编制的亲社会倾向量表的利他维度所包含题项,共4道题,采用5级评分方式,从“非常不像我”到“非常像我”。分值越高代表利他倾向越高。[20]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6。

(三)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共30个词汇。分为目标概念词和属性概念词2类。其中,目标概念词的筛选参照以往IAT内隐联想范式中所用的目标概念词[18],共包括“自我”与“他人”词汇各5个。自我词包括自己、自我、我们、我的、咱们;他人词包括他们、别人、外人、他人、人家。属性概念词的筛选参照以往研究中与利他有关的词汇制定出利他和非利他词汇评定量表[19],共包括利他词汇24个,非利他词汇24个。然后由20名与实验无关的人员对所选词汇进行评级。指导语要求评分者对所选词汇进行7点评分,共两项评分内容,一是所选词汇与利他和非利他的相关程度,评分为7点评分:0-毫无关联,1-无关,2-不太相关,3-说不清,4-有点关系,5-有关,6-非常相关。二是所选词汇所表达内容的情感色彩强烈程度,评分为7点评分:0-非常强烈,1-强烈,2-有点强烈,3-一般,4-有点虚弱,5-虚弱,6-非常虚弱。根据评分结果,在控制相关和情感强度的情况下,筛选出利他类和非利他类词汇各10个。利他类词汇包括:关爱、支持、奉献、帮助、保护、抚慰、合作、分享、谦让、同情;非利他类词汇包括:冷漠、拒绝、攻击、蔑视、辱骂、欺骗、排斥、指责、孤立、欺辱。

(四)实验设计

本研究以实验方式进行,实验设计为2×2的混合设计。其中自变量1指公正世界信念不同的大学生被试,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两个水平,为被试间变量。变量2为不同的实验条件,一是“目标-属性”相容条件;二是“目标-属性”不相容条件,此变量为被试内变量。

(五)实验程序

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在正式施测前对主试进行严格培训,对计算机程序的操作标准进行统一。

实验程序采用格林沃尔德(Greenwald)七步范式。被试首先阅读计算机屏幕上的指导语,明白实验要求后点击“开始”。每个步骤开始前都有对本阶段任务的描述和指导语,且在每一部分的实验中,屏幕的左上方和右上方都会出现类别标签。IAT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顺序如下表1所示:

表1 IAT内隐联想测验实验顺序

被试完成IAT内隐联想测验后,要求被试填写外显《利他倾向》问卷,整个实验结束。

二、结果

(一)IAT实验数据的预处理

参照格林沃尔德的方法对反应时数据进行预处理,对于300MS以下和3000MS以上的反应时,分别以300MS和3000MS计算,将错误率超过20%的数据去掉,并对剩余的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后进行统计分析。[21]筛选后共得到60份有效数据,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各30份,其中,高分组被试30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22人;低分组被试30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14人。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二)高、低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的内隐利他倾向

对高、低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在相容和非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进行对比,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高、低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相容和非相容条件下反应时对数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无论高公正世界信念组还是低公正世界信念组大学生,非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都要高于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t检验的结果表明,无论是高分组还是低分组被试,在相容和非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因而无论公正世界信念的高低,大学生都具有内隐的利他倾向。

(三)高、低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内隐和外显亲社会倾向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高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而言,内隐和外显亲社会倾向之间的相关为0.06(P=0.76>0.05);对于低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而言,内隐和外显亲社会倾向之间的相关也仅为-0.08(P=0.66>0.05)。因而可以得出结论:无论公正世界信念的高低,大学生被试的内隐亲社会倾向和外显亲社会倾向之间无显著的相关。

(四)高、低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在内隐和外显利他倾向上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分别比较了高、低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在内隐和外显利他倾向上差异,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高、低公正世界信念组被试在内隐和外显利他倾向上的差异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出,高、低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在内隐利他反应上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在计算公正世界信念和内隐利他倾向相关时,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4(P=0.75>0.05)。但在外显利他倾向上,高、低公正世界信念组大学生在外显利他倾向上的得分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且公正世界信念和外显利他倾向之间的相关为0.36(P=0.005<0.01),达到显著性水平。

三、讨论

t检验的结果表明,无论公正世界信念的高低,大学生均表现出明显的内隐利他倾向。即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较低,并不代表大学生具有较低的内隐利他态度。内隐利他倾向是一种内隐态度,格林沃尔德和巴纳吉(Banaji)认为内隐态度是个体无法内省识别的,或者无法精确识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这种痕迹调节着个体对社会对象的喜欢或不喜欢[15]。现有研究也表明个体的内隐态度具有无意识性、不可控性等特征[22-23]。据此,本研究认为,在静态的研究状态下,以大学生意识性评价的公正世界信念得分为分组依据,并没有在利他倾向的内隐联想测验中产生分组效应。因而可得出,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内隐利他倾向并不受个体公正世界信念高低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公正世界信念的高低,内隐和外显的亲社会倾向的相关不显著,即IEC(Implicit-ExplicitCorrespondence)系数很低。据此,我们认为:内隐亲社会倾向和外显亲社会倾向可能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结构,该研究结论与金戈[18]的研究结果类似。而该研究结果支持内隐和外显态度间的分离论。分离论认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不同的,外显态度是我们思维意识性的产物和自我反省的结果,而内隐态度是无意识的产物[22],两者的差异反映在数据上就表现出内隐和外显的相关较低。因而本研究认为内隐和外显亲社会倾向有着不同的心理结构,具有不同的心理加工机制,且内隐和外显亲社会倾向的分离不受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高低的影响。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公正世界信念在内隐利他倾向上的分组效应不显著,但在外显利他倾向上的分组效应显著。换言之,大学生均具有内隐的利他倾向,且这种倾向不受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但是个体行为的内隐利他倾向在向外显利他倾向转变的过程中,会受到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高低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于公正世界信念强的大学生而言,其内隐利他和外显利他倾向具有一致性;而对于公正世界信念低的大学生而言,其内隐利他和外显利他倾向不具有一致性。这表明低公正世界信念的大学生虽然也具有内隐利他倾向,但是却表现出较少的外显利他倾向。许多研究证实,个体利他行为的表现要受施助者、受助者和具体情境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对于施助者而言,公正世界信念的高低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和以往的研究是相一致的。[5,8,24]

根据勒纳(Lerner)的理论,高公正世界信念使得个体认为一个人的美好未来是作为其行为和个人品质的回报,且自己现在的投入会在将来得到应得的回报。因而可以推测,在内隐的利他倾向向外显利他行为转变的过程中,高公正世界信念使得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利他行为会在将来得到“好报”,因而现在所表现的利他倾向是为了未来的“好报”而进行的投入。而低公正世界信念的大学生,即使具有内隐的利他倾向,却对这种“回报”缺乏信心,所以就较少地表现外显利他倾向。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许多道德方面的社会问题,如“扶老人现象”,即当个体去扶助跌倒的老人时,有的非但没有得到感谢,反而被诬陷为肇事者,这对于施助者而言,明显是不公正的。本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所经历的这种负性事件可能影响个体现有的公正世界信念,并导致再次出现这种情况时,个体可能会因为自身公正世界信念水平的降低,而影响个体利他行为的出现。因而在进行道德宣传时,让受众者体验到助人过程前后的公平感,即其付出会有所获(无论物质或精神),也许更能促进人们的利他倾向。

当然,本研究在实验设计及实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对于公正世界信念进行纵向的追踪研究,并考察随着公正世界信念的变化,个体的亲社会倾向是否会受到影响。其次,在实验被试的选取上,相对来说学生群体所面临的校园环境较为单一,因而未来研究中对于被试的选取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且在实验室实验中要控制好额外变量对于研究结果的影响,尽量减少随机误差对实验结果的污染。再次,依据一般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对大学生做进一步的分组,单独考察一般或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与内隐亲社会之间的关系。此外,基于现代社会暴力事件的不断频发,个体自身对于公正的感知可能会对暴力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在着眼考察公正世界信念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同时,也要放眼于公正世界信念与个体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最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强调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未来的研究中可将问卷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相互结合,也可采用脑成像等手段来揭示所要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结论

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考察了公正世界信念驱动下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利他特征,所得结果显示:(1)无论公正世界信念的高低,大学生均表现出明显的内隐利他倾向。(2)公正世界信念在内隐利他倾向上的分组效应不显著,但在外显利他倾向上的分组效应显著。

[1]LernerM J.The justicemotive,Some hypothesesas to itsoriginsand forms[J].Journalof Personality,1977 (45):1-52.

[2]Dalbert C,Stoeber J.The belief in a justworld and distressat school[J].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005(8):123–135.

[3]刘晓敏.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J].心理学探新,2000(75):59-63.

[4]Furnham A.beliefin ajust world:researchprogressoverthe pastdecad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34):795-817.

[5]Bègue L,Charmolillaux M,Cochet J,et al.Altruistic behavior and the bidimensional just world belief[J].American Journalof Psychology,2008(1):47-56.

[6]Dalbert C.belief in a justworld.In,Leary M R,Hoyle R H.Handbook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Behavior[M].New York,Guilford Publications,2009:288–297.

[7]Zuckerman M.Belief in a justworld and altruistic behavior[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5(5): 972-976.

[8]M iller D T.Altruism and threat to a belief in a just world[J].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77(2): 113-124.

[9]Lipkus IM,DalbertC,Siegler IC.The importance of distinguishing the belief in a justworld for self versus forothers: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icalwell-being[J].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bulletin,1996 (7):666-677.

[10]苏志强,张大均,王鑫强,等.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和亲社会倾向的关系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5):433-435.

[11]Bègue L.Beliefsin justice and faith in people,justworld,religiosity and interpersonal trust[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Differences,2002(32):375–382.

[12]Edlund JE,Sagarin BJ,Johnson BS.Reciprocity and the belief in a justworld[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Differences,2007(43):589–596.

[13]Strelan P.The prosocial,adaptive qualitiesof justworld beliefs,Implication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forgivenes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Differences,2007(43):881–890.

[14]LucasT,Young JD,Zhdanova Letal.Selfand other justice beliefs,impulsivity,rum ination,and forgiveness,Justice beliefs can both prevent and promote forgivenes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0(49):851–856.

[15]Greenwald A G,BanajiM R.Implict social cognition,Attitudes,self-estee,and stereotypes[J].PsychologicalReview,1995(102):4-27.

[16]将达,王歆睿,傅丽,等.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8(1):79-82.

[17]苏志强,张大均,王鑫强.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的修订及在大学生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6):561-563.

[18]金戈.内隐利他与外显利他和道德判断的关系[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9]苏永玲.师范生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0]寇彧,洪慧芳,谭晨,等.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112-117

[21]Greenwald AG,Farnham SD.Using the implicitassociation test tomeasure self-esteem and self-concept [J].Journal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2000(1):101-126.

[22]吴明证.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3]董妍,俞国良.内隐联想测验(IAT)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4): 432-434.

[24]BierhoffHW.Justworld,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helping behavior.In,M iller D T,Ross J.The justmotive in everyday life[M].Cambride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189-203.

Belief in justice-Driven the Characteristicsof college Student’s Im p licitand Exp licit A ltruistic

SU ZHi-qiang
(College of Teachers,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106,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of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and explicitaltruistic driven by the belief in justice.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research subjects in this study,the scale of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altruistic tendencywere being used tomeasure the belief in justworld and explicitaltruistic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while using the implicitassociation test tomeasure the subject’s implicitaltruistic tendency.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1)Whether the levelofbelief in justworld,studentshave the implicitaltruistic tendency.(2)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ief in a justworld and implicit altruistic tendency,the grouping effectofbelief in a justworld wasnotsignificanton implicitaltruistic tendency.(3)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existed between belief in a justworld and explicitaltruistic tendency,and the grouping effectofbelief in a justworld wassignificanton explicitaltruistic tendency.

Belief in a JustWorld;ExplicitAltruistic Tendency;ImplicitAltruistic Tendency

B84

A

2096-0239(2016)06-0100-06

(责编:谭本龙 责校:明茂修)

2016-09-20

苏志强(1987-),男,河南新乡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学前和学龄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成人的利他行为。

猜你喜欢
利他行为公正信念
组织中利他行为的可持续性及其前因机制:基于主动性动机视角*
为了信念
迟到的公正
发光的信念
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编制
信念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研究
公正赔偿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