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变化分析

2016-06-27 07:57李寅波胡江玲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

李寅波,胡江玲

(1.新疆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变化分析

李寅波1,2,胡江玲2

(1.新疆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以新疆地区14个地州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变异系数等指标对2004—2014年间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使用空间分析方法来探讨农牧民收入总体格局及集聚演变态势。研究表明:2004—2014年新疆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缩小—扩大—缩小”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域分异特征呈现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向四周降低、南疆三地州最低的趋势;各地州市农牧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正相关效应不断加强,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另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H-H类型区不断向周围地区增加,L-H类型区在空间上随机分布,不存在集聚现象。

关键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时空分异;空间自相关

新疆是农业占有一定比重的区域经济体,农牧民的收入问题不仅关系着新疆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关系着我国边疆社会的和谐稳定。大部分研究依据人均GDP数据定量分析新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特征[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志,对其研究更有助于理解新疆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本文以新疆14个地州市为分析单元,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利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2004—2014 年间新疆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区域差异状况[2],以探讨其差异变化的时序态势和空间格局特征。

一、研究区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部,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5 600公里,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全区辖有14个地州市,其中包括5个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6个地区(吐鲁番地区、塔城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哈密地区、阿勒泰地区)和3个地级市(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吐鲁番)(吐鲁番市2015年建立使用原吐鲁番地区数据)。截至2014年底,新疆总人口2 298.4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 240万人,占总人口的53.95%,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 744.01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农业产值1 955.11亿元,增长7.2%,畜牧业产值651.20亿元,增长5.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8 724元。但由于受到各个地州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等因素制约,导致各地州市农牧民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利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4],时间上为了衡量区域各属性值的差异程度或离散程度,选用变异系数作为分析收入差异的一个统计指标;空间上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引入全局空间自相关Global Moran’s I和局部空间自相关Local Moran’s I指标分析全局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集聚特性和不同空间位置上属性间的相似性或相关性[5-7]。

(二)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05—2015),选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分析指标,包括14个地州市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数据。

三、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变化

(一)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时间变化特征

通过表1对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分析可知,首先,新疆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自2004年以来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由2004年的3 232.43元/人增长到2014年的11 094元/人,年均增长率为13.22%,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增加了17 401元、1 176元。其次,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异逐年增加,其中极差值由2004年的3 536元增加到2014年的12 628元,增长257.12%,年均增长率13.93%,标准差也在不断扩大,从2004年的1 152.22扩大到2014年的3 508.21。再次,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对差异出现起伏状态,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2004—2006年极值比、变异系数分别从4.007、0.357降至3.977、0.350,这说明新疆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对差异有略微的减小趋势。2007—2010年极值比、变异系数分别从4.180、0.345逐渐增加至5.413、0.365。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这些年份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促使新疆北部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新疆北部地区农牧民收入的增加,而南部地区仍以种植业为主,农牧民收入水平变化不大,导致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差距拉大。2010年以来,政府加大对南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提供有利于南部地区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南部地区农牧民增收,使得南北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导致极值比和变异系数出现小幅下降,分别下降至3.646、0.316。同时,与2004—2006年相比,极值比和变异系数都有明显的下降。这种变化表明在过去11年中新疆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对差异呈现下降趋势。

表1 2004—2014年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变化

注: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各地州市统计年鉴(2005—2015)整理计算。

通过以上对新疆2004—201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全区均值、极差、极值比、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的分析,得出在新疆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过去11年一直在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得益于新疆地区惠农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南疆地区,新疆地区各地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对差异呈现减小趋势。

(二)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变化特征

为了反映新疆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按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率(地州市农牧民纯收入与全区农牧民纯收入之比)将各地州市划分为较高收入区、中等收入区、较低收入区3种类型,并根据农民收入相对差异的阶段性变化,选择2004年、2010年、2014年三个时间截面对新疆各地州市农牧民收入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见图1)[6]。从图 1可以看出,新疆地区各地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地域差异大致呈现如下特征。

图1 2004年、2010年、2014年新疆农牧民收入空间变化

1.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从核心向边缘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

2004—2014年新疆各地州农牧民收入两极分化明显,呈现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中心向周围递减至西南收入最低的空间布局。较高收入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塔城地区、昌吉州,这些地区是建立在2000年以来自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了天山北坡经济带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为基础的[8];中等收入主要在哈密地区、巴州、伊犁州等,这些地区距离省会城市相对较近,交通上的不断更新,在都市经济圈的带动下,农牧民收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较低收入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地区的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州,并在在空间上表现为连片集中分布,这些大多处于偏远的荒漠边缘,受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矿产资源相对贫乏,交通条件差,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型在空间上表现为连片集中分布[9]。

2.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等级数量变化

2004年新疆不同收入水平的地州市从低到高的等级数量分别是3、7、4。随着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不断深入,新疆经济快速发展,较高收入的地州变化较显著,且数量有所增加。2004年中高收入地州市主要是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塔城地区、昌吉州,到2010年巴州地区则成为中高收入的地区,这是由于塔里木石油开发使自治州经济全面提速, 经济总量跃居全疆前列。截至2014年,新疆地区中高收入地州市变为5个。而对于新疆南部三地州,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区域分布分散、医疗落后等条件的限制,虽然受惠于政府的脱贫、援助新疆等政策,农牧民人均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低收入地区从2004年到2014年仍保持在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州。到2014年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等级数量分别转变为3、6、5。

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相关性较显著,且具有阶段性特征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空间上基本呈连片集中分布,说明邻近地州农牧民纯收入可能存在空间关联,因此基于邻接的Queen规则,得到新疆2004—201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Global Moran’s I值(见图2)[10]。

图2 2004—2015年新疆Geoda Moran’s I变化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2004—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Moran’s I值呈现“快速下降—快速上升—缓慢下降”的趋势,由2004年的0.435下降到2010年的0.321,表明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集聚格局有所下降,源于新疆各地州市得到了发达城市的援助建设,促使资源丰富的新疆北坡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农牧民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改善,而南部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发展缓慢,农户增收较困难,使得空间趋异效应出现,整体农民收入的集聚程度下降。2010年后Moran’s I值不断上下波动,到2014年为0.297,表明新疆各地州市农牧民收入的集聚分布格局不明显。主要是因为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新疆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并依据地域特色,发展瓜果、干果、红枣等特色农业,促进南部地区农户增收,导致整体空间差异缩小,人均纯收入比较接近的地区在空间上越来越集中,趋同性增强。

同时,为了反映新疆农牧民收入的部分特征,我们利用GeoDa软件绘制新疆地州、市农牧民人均收入的LISA集聚图(见图3)。可以看出,新疆14个地州市中有三个地区在2004—2014年间有明显的特征变化:

图3 新疆农牧民收入的LISA集聚图

(1)昌吉州

新疆在乌昌一体化的战略能源资源开发的带动下,北部农牧民收入的空间集聚程度下降,2004年昌吉州为H—H类型区,说明其与周围区农牧民纯收入水平相似,但在2010年消失,表明北部地区依托能源资源优势,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农民收入差距较大,未能呈现集聚分布的状态。

(2)伊犁州

L—H类型区域在2004年主要集中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010年以后成为H—H类型,是因为自2010年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以来,亚欧大陆桥政府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现代畜牧业和劳务经济等产业,使得农业产业保持良好的态势。对口支援新疆的数亿资金对新疆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变化。

(3)阿勒泰地区

2004年和2010年阿尔泰地区为L—H类型,这是因为在政府的带领下,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支持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起点地抓好饲草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使之形成经营机制新、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同时,把发展草畜产业与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2014年阿勒泰地区转变LISA集聚结果不显著。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2004—2014年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差异的时间变化和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新疆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异逐年增加,极差值和标准差分别从2004年的3 970、1 211.18扩大到2014年的12 628、3 611.97。相对差异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第二,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呈现出西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布局,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向四周降低、南疆三地州最低的趋势。较高收入集中在能源资源丰富的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塔城地区等6个地区,低收入区主要分布在以农业为主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州三个地区。从整体结构变化来说,人均纯收入由低到高的等级数量由2004年的3、7、4变为2014年的3、6、5。

第三,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Moran’s I值呈现“下降—上升—缓慢下降”的趋势,表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集聚程度减弱。同时,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格局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H—H类型区从有到无,L—H类型区在南部地区集聚[11]。

第四,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分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自然条件、经济地理区位和经济结构、区域发展政策三个方面,其中自然条件中资源禀赋差异是根本原因,经济地理区位和产业结构是主要原因,区域发展政策是重要驱动因素。

参考文献:

[1] 胡蒙蒙,张军民,彭丽媛,等.基于GeoDA 的新疆人均GDP空间关联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1):42-48.

[2] 刘世微,张平宇.1989—2010年新疆经济发展差异的区域分析[J].经济地理,2012, 32(9):26-31.

[3] 吴福环.郭泰山等新疆通览[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5.

[4] 陈彦光.基于Moran统计量的空间自相关理论发展和方法改进[J].地理研究,2009,28(6):1054-1061.

[5] 廖桂蓉,盛伟. 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空间分布差异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5(4):60-63.

[6] 侯进宇.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村域经济研究——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D].郑州:河南大学,2012:29-31.

[7] 吴欣颖.基于县域单元的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分析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8(5):485-491.

[8] 张凌云. 我国旅游业地域非均衡性增长研究初论[J].南开经济研究,1998(2):69-72.

[9] 陆林,余凤龙.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 25(3):406-410.

[10] 熊友云.县域尺度下农村居民收入构成时空演变差异——以湖南省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16-17.

[11] 文琦,丁金梅,纳静涛.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进格局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4,37(3):596-600.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s in Xinjiang

LI Yinbo1,2, HU Jiangling2

(1.School of Geographic Science and Tourism,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2.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of Xinjiang,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

Abstract:By using variable coefficient and some other indexes and taking 14 prefectures of Xinjiang as research unit,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ers in Xinjiang from 2004 and 2014, and meanwhile analyzes the overall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income of the people and the concentration tendency with the method of spati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bsolute difference of per capital net income is widening and relative difference takes on a tendency of “reducing—widening—reducing” periodic variation;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per capita net incom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trend reducing from the center (Urumqi ) outward with the three prefectures in Southern Xinjiang having the lowest values; net income of the people shows a significant spatial correlation, the effect of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increasing continuously, and the regions on the same income level are agglomerating; the number of the H-H type regions are increasing in the remote areas of all directions in Xinjiang and the L-H type regions distribute randomly.

Key words:per capital net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ers;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收稿日期:2016-04-07

作者简介:李寅波(1990-),女,甘肃兰州人,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硕士生。 胡江玲(1977-),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 (2016)03-0011-05

猜你喜欢
空间自相关
基于ESDA—GWR的四川省耕地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异质性及监管路径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中国国民体质综合指数研究
我国省域经济空间收敛性研究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人均耕地面积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中国人口生育率空间差异研究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与趋同性
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化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收敛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北京人口分布格局与多中心性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