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 王思瑶 山丽杰
摘要
当前,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消费普遍持担忧态度。相对于多主体监管的城市而言,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既突出又复杂,农村食品安全消费风险的区域差异性,以及农村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消费担忧度的异质性,使得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缺乏必要的地区针对性,有些政策甚至在部分农村食品安全消费监管中无所适从,从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现有研究大都是以整体的宏观数据为研究对象,并未将空间微观因素考虑在内,弱化了区域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同时也忽略了地区间的相互传导。本文基于我国20个省份500个自然村的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实证调研数据,在引入空间地理分析概念的基础上,采用空间相关性检验的全局MoranI指数与局部MoranI自相关指数,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各省市农村食品安全态度差异性分析提供有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整体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并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现象,主要的热点省份为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安徽五省,说明在治理食品安全的问题上存在着地区紧迫性和针对性,应有重点的针对相关热点城市进行与当地社会、文化、经济状况相适宜的治理措施。接下来,基于实证结果分析造成各区域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各区域不同现实情况,文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政府必须正视自己的责任,实施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必须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必须切实落实“因地制宜”政策,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等。
关键词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空间自相关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08-0156-11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8.021
食品安全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社会的稳定和公共安全。作为一个乡村居住人口占50.32%的农业大国,我国农村地区的食品消费情况始终扮演着国家食品安全的试金石[1]。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普遍落后、贫富差距较大、居民文化素质偏低、食品安全意识薄弱、食品消费方式差异大等特点,使得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点多面广,样多类杂,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监管难度巨大[2]。再加上政府对城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增大,一些在城市已没有存在空间的不安全食品源源不断侵入农村,从而也加剧了农村食品安全风险[3-5]。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既突出又复杂,农村食品安全隐患多,食品安全监管在部分农村中处于空白或名存实亡状态[6]。政府相关治理措施并未达到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实际效果。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措施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的消费态度,农村居民的现实消费行为也直观反映出政府监管措施的实施效果。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地区居民较为关心食品安全消费问题,对相关规章制度、政策法规、社会机制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而部分地区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消费的态度相对冷淡,对政府推行的相关食品安全行政法规响应程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差异性进行研究,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的现实态度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对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村食品安全消费问题,促进农村食品消费健康发展,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文献梳理与评述
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对于食品安全消费的态度不尽相同。Bauer[7]提出,并非是风险本身决定了消费者的行为,而是取决于消费者对风险的主观认知,消费者一旦感知到购买风险,其消费行为就会相应改变。近些年,风险认知研究开始从市场营销领域向食物对身体健康可能造成的有害影响方面发生转变,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方面的研究逐渐兴起[8]。Slovic[9]等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分离出了决定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三个公共因素,即风险的熟悉程度(familiarity)、恐惧感(dread) 和风险暴露程度(exposure)。Sparks[8]等的研究也基本证实了恐惧感和风险熟悉程度是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即恐惧感越强烈,食品安全风险暴露程度越高,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的担忧程度越高。此后的诸多研究学者的理论研究,例如,Knight 和Warland[10]、Yeung和Morris[11]的研究,基本上证实了这三个公共因素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Sandman[12]将影响风险认知的各种因素归结为一个单一的因素,即愤怒表现,愤怒反映消费者在没有得到补偿或者没有经过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暴露于不确定的安全风险下而产生的不满意程度。
胡卫中等经调查指出,影响我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最主要因素为失去控制,其次是严重后果和政府失职,当食品安全事件造成严重后果,政府没有履行应尽职责时,会造成社会大众对于食品安全现状的恐慌情绪[13]。张静[14]等认为,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情况和个人食品安全意识成为食品安全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良好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状况以及个人食品安全意识,会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王志刚[15]研究发现性别、年龄、收入、学历和家庭住址等因素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质量的关注程度。Wikocketal[16]研究表明人口统计特征和经济社会地位等是影响着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水平和态度的重要因素。杨柳[17]等提出,农户性别、年龄等个体特征显著地影响农户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担忧程度。因此,要将农户的个体特征作为重要变量纳入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对食品安全风险更为敏感的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家有儿童的女性农户应该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钟甫宁等认为,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应当与收入水平成正相关[18]。赵鑫[19]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消费者个人因素、消费者对食品链参与者及其监管部门的信任、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执行现状的信任等因素对消费者食品安全评价具有显著的影响。
另外,着眼于我国现阶段农村食品安全消费状况,对于如何加强和完善政府监管,我国学者已作出大量研究。张涛[20]从食品不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符合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性质等角度,提出食品安全保障需要国家运用经济法;林摘、曲英[21]在对中美食品安全规制体制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食品安全体系尚在法律标准、组织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差距;杨万江、李怀[22]等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规制存在的制度缺陷,主要包括缺乏专业的规制部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制度缺乏创新激励、食品消费者只具有有限理性、食品生产者机会主义特征明显、制度执行不力等。邓淑芬[23]在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以系统思维观研究政府食品安全管理调控策略,提出了建立食品安全信用评估体系,定期对食品生产商强制实行安全信用等级评估策略,实现食品安全的规范化管理。索珊珊[24]分析了政府在食品安全危机预警及危机应对过程中的角色扮演问题,指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信任的信息平台。
罗杰[25]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现状分析后认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方面都存在突出问题。喻玲[26]从管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得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是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的“多头性”,改进监管效果的最优手段是利用和整合现有监管资源。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可知,无论是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的研究,还是对政府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消费监管的措施研究,大都是以整体的宏观数据为研究单元,并未将空间微观因素考虑在内,弱化了区域间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割裂了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文风俗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忽略了地区间的相互传导。因此,本文引入空间地理分析的概念,以省市农村为研究单元,建立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我国农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的相关程度,并使用全局MoranI与局部MoranI自相关指数识别我国农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的高低聚集性特征,为各省市农村食品安全态度差异性分析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为政府就食品安全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2 研究设计与基本特征分析
2.1 样本选取
受制于当前的研究条件,调查难以对全国各个省份的全部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满意度进行普查,故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典型省份的部分农村地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统计描述、分析比较的方法研究局部地区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满意度的评价,以近似地反映各省的整体状况,再将各省份的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调查数据来源于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数据库,调查对象覆盖了全国20个省市的500个自然村。由于调查对象仅限于农村居民,而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农村居民群体数量有限,因此不在调查范围以内。调查过程中总计发放问卷4 000份,收集有效问卷3 885份,问卷有效率达97.1%。
2.2 问卷设计及样本基本特征
调查内容涵盖个人基本情况、个人对食品安全的评价与认知、食品购买与消费行为及相关的食品安全消费权益保护、需求等四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农村食品安全表示担忧的人数为3 163,占调查总人数的81.42%。样本的一些基本特征见表1。
2.3 基本描述性分析
通常情况下,当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获得市场商品的满足时,会形成消费者满意的结果。基于此,为对我国农村 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进行差异性分析,可从自身需求及市场商品两个方面进行分解。现选取农村居民食品质量安全关注度这一指标测度居民对于安全食品的需求迫切程度;选取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不满意程度这一指标测度现有食品市场的安全状况,两者之间差异程度的大小即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的差异性表现。
据表2第4列数据,绘制我国农村居民食品质量安全关注程度的4分位分布地图(见图3),以展示各省份农村居民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图例颜色越深,表明关注程度越高。
从图1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我国农村居民整体上来说普遍对于食品安全消费具有一定的关注度;不
同地区农村居民整体食品安全消费态度不尽相同,关注程度较高的省份有:新疆、河北、山西、河南、安徽、重庆、湖南;从图2中的整体反映来看,我国农村居民对于当前情势下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满意;从全国范围来看,中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现状的不满意程度较高;除新疆省份外,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现状的不满意程度相对较低;将中东部地区细分到省级单位进行分析,农村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现状的不满意程度较高的省份主要有:内蒙古、河南、安徽、湖北、江西、重庆、贵州;从图3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我国农村居民整体上来说普遍对于食品质量安全具有一定的关注度;从全国范围来看,东南部地区农村居民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较高,其余地区相对较低;农村居民对于食品质量安全关注程度较高的省份主要有: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重庆、湖北、湖南;此外,从以上各图可直观看出,上述各经济指标均表现出空间自相关性,即各指标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相邻省份表现特征较为相似。
3 理论依据与模型选择
3.1 理论依据
首先,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出现市场失灵的原因,是现实的市场并不存在假定的一些最优状态下条件。政府监管是对市场失灵的积极的应对,若政府不能有效对失灵市场进行监管治理,将会出现市场分配不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诸多严峻问题。市场失灵理论强调政府应介入市场的管理,来调节市场失灵。陈彦丽[27]指出食品市场具有外部性及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导致食品市场不能仅靠市场机制来自发调节,市场失灵是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客观原因。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的现实情况,正是市场失灵的真实表现。不同地区食品市场失灵的方式、程度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尽相同,形成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区域性聚集的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各地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也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
其次,信息不对称概念提出,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在获取、掌握、解读信息的能力上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那些对信息的掌握和解读比较全面的人,在市场的竞争中往往存在优势。对于食品市场而言该理论同样适用。食品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是在供给者的主导之下进行的,消费者对于食品的质量是无法预先得知,只有在真正使用过之后才能对其质量所有了解,即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消费的担忧主要是食品消费市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需要发挥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逐渐扭转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得市场的运转机制能够恢复正常。吴林海[28]等认为,食品安全风险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应由传统的直接监管逐渐转向直接监管、安全信息交流与管制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的信息传递机制。
由于食品的自身属性和食品行业的特殊性,在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着政府、生产者、消费者、市场等多主体错综复杂的关系。维护公共利益,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是政府监管的目的,但其部门利益导致的现实结果却不甚理想。同时,加强市场信息公开透明的发布也是政府监管必要的职能,但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费者利益的维护方面的作用仍有提升的空间。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严峻形势下,政府监管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现阶段,我国农村食品安全消费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为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理效果,必须将空间因素列入考虑范围,对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进行分析,力求找出产生异质性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政府治理措施。由于空间现象之间存在不同方向、不同距离成分等的相互作用,使得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无法很好地解决空间样本点的关系,故本文采用空间统计的分析方法对上述的空间数据进行自相关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假设研究区中所有的值都是非独立的,相互之间存在相关性,在空间范畴,这种相关性被称为自相关。空间自相关通过检测一个位置上的变异是否依赖于邻近位置的变异来判断;当某一观测样本点属性值高,其相邻点同一属性值也高时,称为空间正相关,反之为空间负相关。空间自相关按其功能大致分为两类: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全局自相关仅使用一个单一的值来反映一定范围的自相关,不能充分描述和研究区域内所有单元之间的空间联系模式。因此,有必要对数据进行局部自相关分析。
3.2 模型选择
3.2.1 全域莫兰指数(Morans I)模型
Moran指数反映空间邻接或空间邻近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对于位置的观测值,该变量的全局 Moran 指数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上式中I为Moran指数,Xi为区域i的观测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
空间权重矩阵通常定义为一个二元对称空间权重矩阵,其中各数Wij表示区域i与j的邻近关系,可以通过邻接标准或距离标准来度量。常用的有邻接、距离、K最近点三种方法确定权重矩阵规则。具体如下:
(1)二进制邻近(contiguity):规则具有Rook(东南西北四个区位四个邻居)和Queen(除了东南西北四个区位还包括角落邻接区域总共八个邻居)两种标准。Rook标准通常适合于所有具有共同边界的邻接区域之间,而Queen标准则适用于具有共同边界和共同邻接点的区域之间。前者对一些没有共同边界的所谓角落邻接区域(cornerneighbors)会产生丢失现象,而后者则不会产生此类问题。Queen标准对邻接单元的定义是只要区域间有共同的连接点,包括共同边界或共同的邻接角落,就可以把这些地区看作邻居。
(2)K近邻(Knearest neighbors):即规定离某点距离最近的K个点为该点的邻居,空间权值为1,否则为0。
(3)距离阈值(distancethreshold):确定量区域间的空间距离,通过质心坐标来计算。设两个区域的质心坐标分别为(x1,y1)和(x2,y2),最简单的距离计算公式为:
当d小于设定的距离阈值(阈值本身是个经验数据,有时要测试),两者之间的空间影响较大,则权数为1,否则为0。
Morans I统计量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当I<0时表示空间负相关,值距离-1越近,空间差异越大;当I>0时表示空间正相关,值越大,聚集效应越显著;I=0时表明该指标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具体到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的空间依赖性问题上,当目标区域数据在空间区位具有相似的属性值时,就显示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而当在空间上邻接区域数据具有不相似的属性值时,就呈现为负的空间自相关性。
3.2.2 局域莫兰指数(Morans I)模型
Local Morans I本质上是将全局的Morans I指数分解到各个区域单元,是全局指数的具体化和细致化。局部空间指数将空间关联模式分为四种情况,属性值高于均值的空间单元被属性值高于均值的邻域所包围(高高关联),属性值低于均值的空间单位被属性值低于均值的邻域所包围(低低关联),属性值高于均值的空间单元被属性值低于均值的领域所包围(高低关联)及属性值低于均值的空间单元被属性值高于均值的领域所包围(低高关联)。
4 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空间相关性实证分析
4.1 全局自相关分析
利用上述公式(1)使用Geoda软件计算各指标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结果如表3所示。
0.230 577,均为正值,显示了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说明各省市农村居民对于食品的整体担忧状态、政府监管的满意度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存在互相间的影响。这意味着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政府监管的满意度、食品质量安全关注态度在空间上呈现为一种集聚现象。
4.2 局域自相关分析
为揭
示各省市与周边地区的局部空间关联程度,深入地揭示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满意度、我国农村居民食品质量安全关注态度的集聚状况及空间差异格局,本文采用空间统计的局域Moarn指数法,测算和检验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在空间上的相关性。拟使用Geoda计算并给出局域Maorn指数的散点图(见图2) 及局域空间相关分析Moarn聚类地图(见图3)。
4.2.1 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的局域自相关分析
由图4及其所示莫兰指数显示,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大致上呈现为正的空间相关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第一、三象限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集群局部的HH和LL分化(见图4)及Moarn聚类地图(见图7)显示了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上存在着依赖性和异质性。
图10可对上述分析结论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图10显示,新疆、安徽在0.0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甘肃、湖北、河南、江西、湖北五省在0.0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4.2.2 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的局域自相关分析
由图5及其所示莫兰指数显示,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不满意态度大致上呈现为正的空间相关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第一、三象限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不满意态度集群局部的HH和LL分化(参见图5)及Moarn聚类地图(参见图8)显示了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不满意态度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上存在着依赖性和异质性。
具体分析如下:①山东、湖北、安徽为高高聚集,这些省市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不满意程度较高,且与其相邻的区域比例同样呈高水平,即为正自相关性;②新疆为高低聚集;③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关注的热点城
市主要集中于山东、湖北、安徽三省。
继续使用Geoda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图11。
图11可对上述分析结论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图11显示,新疆在0.0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山东、湖北、安徽三省在0.0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4.2.3 我国农村居民食品质量安全关注态度的局域自相关分析
由图6及其所示莫兰指数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大致上呈现为正的空间相关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第一、三象限我国农村居民食品质量安全关注度集群局部的HH和LL分化(参见图6)及Moarn聚类地图(参见图9)显示了我国农村居民食品质量安全关注态度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上存在着依赖性和异质性。
具体分析如下:①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安徽为高高聚集,这些省市农村居民食品质量安全关注态度较高,且与其相邻的区域比例同样呈高水平,即为正自相关性;②新疆、四川为高低聚集;③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关注的热点城市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五省市。
接下来使用Geoda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图12。
图12可对上述分析结论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图12显示,新疆、四川、山东、河南、安徽五省在0.0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湖北、江西在0.0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4.3 局域自相关分析结果讨论
通过对于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农村居民食品质量安全关注态度进行上述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对食品质量安全拥有普遍的认知能力,对安全食品存在着普遍需求。然而,当前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农村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消费很大比例上持担忧态度,对政府实行的基于食品安全的治理措施不尽满意。
(2)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食品安全政府 监管满意度、食品质量安全关注态度在空间上存在聚集效应,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安徽五省,尤其是对食品安全消费态度与食品质量安全关注态度进行比较分析,可发现两者热点省份完全重合,说明在治理食品安全的问题上存在着地区紧迫性和针对性,应有重点的针对相关热点城市进行与当地社会、文化、经济状况相适宜的治理措施。
(3)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热点省份为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安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热点省份为山东、湖北、安徽,食品质量安全关注态度热点省份为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安徽。三者之间的空间重合率相当高,对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可推测得出:较高的食品质量安全关注度导致对于食品安全的高要求,与高层次的食品安全要求不匹配的当地政府监管治理措施会造成消费者不满情绪,两者之间的落差会引发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消费的担忧心理。
根据以上实证相关数据结果显示,根据前述空间自相关模型得出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山东、河南、湖
北、江西、安徽五省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地区。究其原因,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安徽五省是我国社会经济较发达地区,较之于西部偏远地区,人们收入、受教育程度较高,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能力较强,也就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予更高关注,但较之于东南沿海等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却又存在着社会治理尚不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化程度尚低、政策执行尚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这些因素均
导致该区域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消费担忧程度较高。
西部偏远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食品数量、种类多元化等基础问题,对于食品质量关注度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状况与配套基础设施、政策法规适应度较高,食品安全事件可控性较强;模型分析得出的山东、河南、湖北等热点地区,社会经济与食品安全治理匹配度尚低,并且在空间上呈集聚状况,是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
5 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整体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并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现
象,主要的热点省份为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安徽五省,政府部门应有重点的针对相关热点城市采取适宜当地现
实状况的治理措施。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具体如下:
(1)由描述性分析可知,我国农村居民整体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就普遍性而言,居民普遍对于食品安全消费存在担忧态度,这增强了食品安全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府必须正视自己的责任,实施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保护人民的切身利益;就差异性而言,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整体食品安全态度不尽相同,这要求政府必须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有着重点的进行食品安全治理,力求事半功倍。
(2)由空间相关性分析可知,整体上来看,我国各省市农村居民对食品的整体担忧状态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存在互相间的影响。着眼于具体省市,我国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聚集现象,聚集类型主要变现为高高聚集,这些省市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担忧比例都较高,且与其相邻的区域比例同样呈高水平。
(3)通过上述差异分析,政府应切实落实“因地制宜”政策,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应正视食品事件多发、影响范围广、程度深的热点地区在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的关键性地位,努力提高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化程度、建立健全政府行政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落实相关政策执行效果,将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化影响降到最低。
(编辑:刘呈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郭志清.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质量大堤”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26): 10814-10816.[GUO Zhiqing. The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and quality levee construction of rural food safety[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2013,41(26): 10814-10816.]
[2]杜楠雅.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原因探析[J].食品加工,2011(5):103-104.[DU Nanya. Analysis on the actualities and the reasons of rural areas food safety[J]. Food processing, 2011 (5):103-104.]
[3]穆宏强.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监管对策[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9(7):11.[MU Hongqiang. Rural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and supervision countermeasure[J]. China food drug administration, 2009 (7):11.]
[4]张笃峰,李志刚.我国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及预警系统的建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6):11.[ZHANG Dufeng, LI Zhigang. Establishment of rural food security and warning systems[J].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a, 2010(6):11.]
[5]潘芳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1(4):66.[PAN Fangfang. Safe and countermeasure of food stuffs in China. [J].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2011(4):66.]
[6]周光跃.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当议[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16-17. [ZHOU Guangyue. Rural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1):16-17.]
[7]YEUNG R M W, MORRIS J. Consumer perception of food risk in chicken meat [J]. Nutrition & food science, 2001, 31 (6): 270-8.
[8]YEUNG R M W, YEE W M S. Risk reduction: an insight from the UK poultry industry [J]. Nutrition & food science, 2003, 33 (5): 219-29.
[9]SLOVIC P, FISCHHOFF B, Lichtenstein S. Rating the risks [J]. Environment, 1979, 21 (3): 14-20, 36-9.
[10]KNIGHT A J, WARLAND R. Determinants of food safety risk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J]. Rural sociology, 2005, 70 (2): 253-75.
[11]SANDMAN P M. Risk communication: facing public outrage [J]. EPA journal, 1987, 13 (2): 21-22.
[12]SPARKS P, SHEPHERD R. Public perceptions of the potential hazards associated with food production and food consumption: an empirical study [J]. Risk analysis, 1994, 14 (5): 799-806.
[13]胡卫中,齐羽,华淑芳.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与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53-56.[HU Weizhong, QI Yu, HUA Shufang. A survey of food safety risk perceptions research and progress in western countries[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3):53-56.]
[14]张静,李宇阳,秦秋艳.某市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4(6):417-423.[ZHANG Jing, LI Yuyang, QIN Qiuyan.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public and the analysis of factor influence on some province of eastern China[J]. Hen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4(6):417-423.]
[15]王志刚.食品安全的认知和消费决定:关于天津市个体消费者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4):32-34.[WANG Zhigang. Food safety awareness and consumption decisions: 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dividual consumers in Tianjin[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3(4):32-34.]
[16]WIKOCK A,PUN M,KHANONA J, et al. Consumer attitude, knowledge and behaviour: a review of food safety issues[J].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04,15 (2):56-66.
[17]杨柳,邱力生.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河南的案例研究[J].经济经纬,2014(11):41-45.[YANG Liu, QIU Lisheng. Analysis of rural residents awareness of food safety and risk factors: case studies in Henan [J]. Economic survey, 2014(11):41-45.]
[18]钟甫宁,易小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与购买行为的差异分析:以南京市蔬菜市场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9-25.[ZHONG Funing, YI Xiaolan. The degree of concern and consumer buying behavior differences in food safety analysis: for example in Nanjing vegetable market[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10):19-25.]
[19]赵鑫.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评价研究:以长沙市为例[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ZHAO Xin. Evaluation of the consumers of food safety: for example in Changsha[D].Huna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2.]
[20]张涛.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5.[ZHANG Tao. Food safety legal regulations [D]. Chongqing: Southwest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2005.]
[21]林镝,曲英.中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26(3):154-158. [LIN Di, QU Ying. ChinaUS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comparative study [J]. Journal of Wuhan Automotiv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engineering edition), 2004,26(3):154-158.]
[22]李怀.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3-7.[LI Huai. Construction and study on food safety regulations mechanism in China [J].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 (6):3-7.]
[23]邓淑芬.食品安全管理的政府调控策略[J].食品工业科技,2005(4): 14-18.[DENG Shufen.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policy[J].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2005(4): 14-18.]
[24]索珊珊. 食品安全与政府“信息桥”角色的扮演: 政府对食品安全危机的处理模式[J]. 南京社会科学, 2004(11):81-87. [SUO Shanshan. Product safety and government, ‘information bridge roleplaying[J].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2004(11):81-87.]
[25]罗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缺陷与完善[J].食品科学,2006,27(7):250-253.[LUO Jie. Loopholes and improvement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system in China [J]. Food science, 2006, 27(7):250-253.]
[26]喻玲.试论对食品安全监管者的再监管[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2):91-95.[YU Ling. The reregulation of food safety regulators[J].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9 (2):91-95.]
[27]陈彦丽.市场失灵、监管懈怠与多元治理: 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9-64.[CHEN Yanli. Market failure, lax regulation and multiple governance: research on food safety problem in China[J].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3):59-64.]
[28]吴林海,刘晓琳,卜凡.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改革的思考:安全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116-121.[WU Linhai, LIU Xiaolin, BU Fan. The thinking of Chinas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mechanism: the perspective of asymmetric security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10):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