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跃纲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四个全面战略,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高度来看,问题就是存在,问题就是矛盾,问题就是实践,就是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问题导向的思维模式要求人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中推进发展。
关键词: 问题导向; 哲学意义; 世界观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2.0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反复强调了问题导向的思维要求,认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抓住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各种具体的现实问题,在不断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推进发展。问题导向的思维特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
一、问题就是存在
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存在。凡存在的就是问题,所有的存在都是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视角来看,物质世界就是问题世界。
自然界是问题。自然界中所有的实体存在与实体间的相互作用,实体与作用的发展变化,无不是问题。康德用十二对范畴来表达这些问题,黑格尔用三段论表达世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自然界的根本问题就是相互作用,表现为复杂而无限的因果链条。科学研究的任务和使命就是明白清楚地发现和解释这些因果联系,把一切事物存在变化的真实原因与条件,把这些问题的系统联系揭示出来。物质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体系,其中各种问题又互为问题,互为因果,交互影响,不断发生相互作用,以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一直进展到今天,发展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未来,宇宙学正在研究的黑洞、暗物质等等无不是复杂的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问题系列。所以,认识自然界就是认识问题。
人类社会是问题。用马克思的历史观叫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生产与消费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叫做善与恶的问题。善恶问题,集体主义、家族主义、利他主义为善,个人主义、小集团主义、利己主义为恶。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始终贯穿的问题是个体与个体的关系。历史发展说明,以个人的利害为利害则损害社会的进步,以社会的利害为利害则有利于社会发展。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核心是个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实行依法治国,在正常的法律规范下,适度的个人竞争能够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在承认和保障个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通过合法的市场竞争,集体主义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推进社会的发展。
认识是问题。人的认识活动,以追求真理为宗旨,在认识发展的一切阶段,始终存在着真理与谬误的问题,真伪问题一直存在与认识活动的始终,引导并决定着认识的发展。为了追求真理,人类的实践从未停歇,思维的探索永恒不止,无数人和人群的努力,使人对外部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视界不断拓展,冲破各种遮蔽人心的假象与偏见,把真理从无数无尽的困惑和疑难中发现和解救出来。
问题是客观的存在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绝非人为的自寻烦恼。问题绝不简单是纯主观认识领域各种因素的纠葛与碰撞,不只是人的痛苦烦闷无聊与尴尬。问题本身就是世界,就是存在,一切的存在都是问题,但具体是什么性质、什么范围、什么影响的问题,则必须具体研究。这就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问题观。
二、问题就是矛盾
一切存在的问题都表现为矛盾,都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揭示的对立与统一的形式存在着、变化着、发展着。“时代的问题就是时代的矛盾。”(陈晏清,人民日报) 因而我们可以知道,问题就是矛盾。
自然界中的问题是因果矛盾,是相互作用的矛盾。原因决定结果,制约结果,但原因并不是结果,并不等于结果,由原因到结果还需要特定的条件,特定的背景、过程,特定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独特的机遇。结果由原因延伸发展而来,由诸多原因相互作用而成。但结果也不等同于原因,而是对原因的超越、升华、选择和扬弃。因果联系有线性的、立体的、交互的,有直接的、间接的、立刻的、延缓的,有简单的、复杂的、巨型的等等。因果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而构成了整个自然界无处不在的复杂矛盾奇观和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观。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出事物复杂的因果联系,给人们描述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真实图景和内在的必然秘密。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贯穿始终的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为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服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体现和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以一定的影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间体现出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辩证的矛盾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是社会存在,都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和发展变化,构成生产关系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但生产关系并不直接是生产力,并不等同生产力,二者形成形式与内容的内在联系,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也自然需要一定的条件,一定的背景、环境与机遇,还要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人的具体活动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也需要具体的条件。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表现出人们的价值体认,表现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社会阶级群体的是非善恶价值分野。
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现出真理与谬误的矛盾。真伪矛盾的产生、发展、化解并提升,在人类实践与认识的复杂矛盾运动中逐步实现。真理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太阳,不时被阴云阻挡,谬误、假象和传统偏见不时会遮蔽人的意识,这些与真理相矛盾的因素,有的源于对象本身,有的源于人自身的已有传统、习惯或褊狭的利欲,原始的本能,有的源于人群的呼应。真理从实践中走来,从传统中走来,从人们习惯中的谬误走过来,需要特定的条件和机遇,需要经历一定的“法、术、势”,需要经过一定的曲折复杂的斗争过程。真假矛盾决定并贯穿与人类认识的全过程,有许多的时候,往往真假难辨,以假乱真,以假换真,以假充真。科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的时候,真理被谬误侵吞,哥白尼、布鲁诺的灾难,柏拉图被处死,希特勒被选举等等的实例告诉人们,认识领域的矛盾复杂而辩证,必须具体分析,科学研究,决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庸俗化。
所谓问题,不管是自然界中的本然存在,还是人们意识对这些存在的反应,都表现为各种形式多样、形态各异具有无尽特色的矛盾。设想没有矛盾的问题或某种问题不包含矛盾的状况,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主观幻想。
三、问题就是实践
哲学讨论的主题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是实践关系,人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发生对世界的具体的历史性关系。从这一意义上看,问题就是实践。
首先,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人类实践到哪里,问题就到哪里。人的实践还没有到达的地方,正是人们还没有认识的地方,也就是还没有任何问题的地方。凡人足所到之处,就是问题所到之处。自然界的问题,人类社会的问题以及人的认识中的问题,无不建立在人的实践基础上,都是在人改造世界,具体处理自己本身与外在环境关系的实践中发生的,在实践中被人们发现的。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作用于自然对象,具体感受和发觉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形成对自然界问题的系统认识,逐步形成自然科学的理论。人们在管理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发现社会生产力的真实作用,进而以此为基础形成各种善恶价值评价和是非真理性理论,不断积累不断思考,逐步建立起来关于社会发展的系统思想和观点的理论。人们在各个具体时代进行的各种科学研究、科学实验,使人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推进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文明的发展,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其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问题。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但这些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性质,什么样的状态,什么范围,对其他问题有哪些影响,这些问题的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又将如何?这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人们对任何问题由不认识到认识,由认识不清到逐步认识得比较清楚,都是在实践中逐步推进的。弄清问题来龙去脉,了解问题的产生发展,认识问题的变化规律,理解问题的具体特征,形成关于问题的因果联系理论,把问题认识明白,把问题的逻辑关系搞得清楚,只能通过实践,别无他法。
再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决问题。问题出现,矛盾形成,如何化解,如何扬弃并超越,怎样才能找到问题解决的妥当办法和途径,答案只能是实践。在实践中,事物之间各种真实的联系,人与对象之间各种可能的选择及其不同结果才能真实呈现,进而对人们解决问题提供最有利最为恰当的巧妙的办法与途径。解决问题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两种形式,首先是在理论上、思想上解决问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人们对某一具体对象,某一特殊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反复研究,终于找到了缓解问题的有效方法,达到了对问题的理论解决。其次是在现实中,通过具体的实践解决问题,把困扰人们的艰难化解了,既使人们在思想上豁然开朗,又使人们在现实中化难为易,在感受上化苦为乐。只有在探索和化解各种矛盾的具体性历史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激发和弘扬人类思维的无尽智慧和伟大创新,促进人类文明不断上升到新的高度。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出妙法。
毛泽东反复讲,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三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民群众在这三项实践活动中自然会表现出巨大的革命创造力,表现出异常伟大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出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无限智慧。即使是天才人物,不去实践,离开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也是不会有所为。当然,在今天信息社会的新时代,人们社会实践的形式与方法日益丰富,实践的性质、途径、手段与范围也会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显示出越来越甚的多样性,尤其是虚拟实践的深度广度日益加剧,实体实践也会日益丰富多样,永远都不能把实践局限在狭隘的范围,限制在简单的形式里面,要有宽阔的思维视野,多维的思绪思路,多样化的立体思考,把问题群、问题体系放到更加广阔的逻辑框架之中,科学考量,辩证思考,反复论证,具体实验探索,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高效率方法途径。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真正主体,人民群众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只有在人民群众之中,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够比较客观地、及时地发现问题、比较正确地分析研究问题和比较有效地解决问题。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要切实达到事物的真理,就必须同人民群众一起,深入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在这样的具体实践中,练就一身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和化解问题的慧眼,提升正确认识问题、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智慧。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大胆使用人民群众中的能人,善于充分挖掘和大力激发关键少数人才的作用,努力培养积极造就人民群众中的骨干领军团队。在这些优秀杰出人才的组织引领下,在这些优秀人才以及他们所发现的突出现实问题的导向下,在科学理论的正确引领下,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化解解决问题的历史进程就会得到应有的促进和积极有效的推动。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万变的问题世界面前得心应手,自觉自信,取得发展。
四、运用辩证法强化问题思维
总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问题导向,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原则的充分体现。从哲学的高度来看,问题就是存在,问题就是矛盾,问题就是实践。只有站在存在、矛盾、实践紧密统一的高度,才能对问题形成世界观层面的共识,形成方法论高度的探索。问题本身就是系统,就是过程,就是人们的实践认识活动。具体现实地认识和解决问题,才是人类社会的真实生活,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真样态。因而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才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的和第一的观点。
贯彻落实问题导向、问题思维,必须首先强化问题意识。在许多经验思维的人们眼中,几乎很难发现问题,一切都不是问题,日出日落,亘古未变,代代相传,生死如一。一些经验主义者,盲目乐观主义者,总以为车到山前必有路,到了哪里哪里歇;有的人总认为有党在,有领导在,有社会主义制度在,一切都不是问题。当今世界已经进入改革创新的时代,信息革命的时代,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事物层出不穷,如果老是看不到这些新的变化,新的发展,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现实的问题就永远不会被发现,更不会得到解决,社会的进步发展只能是幻想。也有人害怕问题,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问题绕着走,看到困难推三阻四,担心天塌下来压着自己,总希望在安逸平缓条件下生存。毛泽东称这些人为懒汉,称这些人的思维为懒汉意识。有的人只看到自己的问题,看不到他人的问题、集体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一心只谋求自己问题的解决,一切与自己无关的都不去管它,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管我屁事!”尤其在年轻一代,许多的人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主要的精力甚至是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上,一切对自己有利的,能给自己挣来钱的就干,反之就不干。美其名曰相信别人能解决自己的问题,相信党、相信社会,我们不要杞人忧天,不要干扰别人的事。凡是这样的问题观,大都与马克思主义问题观相去甚远。
强化问题思维,要求始终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区分清楚客观存在的问题与人们主观认识领域的问题,清楚理清这两类问题的特征、性质、范围与作用程度。正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要把客观条件方面的变化与人们力图克服这些客观变化的主观思想方面的变化区别开来。在这里,总是客观条件方面的变化在先,由此引起了人们主观思想的变化,决定这人们主观思想的变化,人们主观思想方面的变化也总是在努力克服这种客观方面的变化,力图解决客观条件方面变化的问题。这正是一种唯物而且辩证的相互作用。客观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任何人认识和实践的起点,是基本的出发点,任何人的思维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的存在,服从客观的发展规律,否则,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在客观存在一定的前提下,人们的主观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主观领域的问题直接决定人的实践活动的成败。所以,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解决好人们精神领域的问题,充分地提高人的素质,极大地提升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在人的主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的前提下,才能够努力促进客观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问题是活的有生命的发展变化着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问题看成是死的毫无生命的绝对物。在所有问题体系的发展变化进程中,体现出问题本身的强大生命力,问题本身维持生存、扩展生命、不断发展的强大力量。任何问题都不会自生自灭,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消逝,任何问题都与周围其他问题密切地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在相互的作用过程中逐步展示出自身的内在本性和逻辑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强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意义,强化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的要求,在哲学上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始终把国家、社会与个人紧密地统一起来,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环境密切地协调起来,从而体现出一种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的问题思维。唯物辩证法研究问题,切忌把统一的问题孤立起来,把统一的整体分割开来,把持续的过程静止地看待。有人遇事总是只考虑自己,只考虑个人或小集团,而不考虑国家,不考虑社会,不理会他人。这样的人境界很低,思路很狭窄,前途很短暂。这样的人心目中永远只会有小的问题,狭隘的问题,或者是虚假的问题,不会有真正的大问题,不会有对社会发展、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真理性认识和热切的关注、积极的作为。
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认真负责的精神,需要担当创新的意识,需要科学辨证的思维,一句话,需要高素质的人。而这种高素质的人(人才)正是解决我们面前的所有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所急需的,也是最缺乏的。我们今天也正是所谓“需要巨人的时代”,也是能够产生能够培养能够造就这样的巨人的时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化解问题需要高素质的人,需要人们的“慧眼”,也就是能够发现问题、能够化解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有了这样的慧眼,就能够在复杂变换的现实生活中,准确区分真问题与假问题,大问题与小问题,根本问题与枝节问题,本质问题还是非本质问题。问题思维首先是心中要有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马克思讲,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基辛格认为,凡是有影响的理论都在于紧紧抓住了关涉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今天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最大的问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实现中国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反复强调问题思维,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不断强化科学有效的问题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一心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牢牢抓住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现实问题,给我们树立了抓问题导向的典范。
中国的问题有中国的特点,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本身就是密切关联的有机系统,是许许多多复杂的特殊性、偶然性、变异性的综合统一整体,是各种不同系统、不同领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矛盾群复杂联结的变动持续过程,因而,决不能简单地、盲目地、片面地处置。各行业、各领域的问题有联系也有特点,其中既有关涉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有特定条件下的关键性特殊问题、重点问题。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解决主要问题,通过对重点问题的研究思考与化解,达到推进全面问题解决的效果,实现“四两拨千斤”的理想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群众路线,为了和依靠人民群众与紧紧抓住抓好关键的少数结合起来,通过各级党组织、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全面贯彻落实和推进改革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为了解决民族生存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现实问题而奋斗,坚持和运用问题导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和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根本要求。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一个最为复杂的客观矛盾体系,正确认识新常态,全面把握新常态,科学引领新常态,积极推进新常态,每一步都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紧盯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不放,切实以问题引领人们的思维和行动,用问题导向,探索新常态的发展规律,促进新常态的科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机遇和优势很多,问题和挑战不少,而且很严峻,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认识正确把握积极引领新常态,是相当一个时期我党全局工作根本要求,是统筹改革大局推进协调发展的大逻辑。运用唯物辩证法,就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好事关全局的“牛鼻子”,以点带面,推进全面发展。在处理各种复杂事务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抓住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团结最广大的力量,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努力形成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紧紧抓住问题,始终瞄准问题,科学探索问题,立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抓全局性普遍问题,又抓关键性重点问题,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四个全面的新战略和五大发展新理念也就是具体针对的四大普遍性问题和五个重点性问题。牢牢抓住和深入研究、具体推进四个全面和五大理念,具体探索这些问题解决的科学有效方法,应当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指导和理念引领,是问题导向、问题思维的充分体现。以这些问题的研究与化解,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充分表达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宏大理论视野和彻底的科学精神。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深化问题思维,引领全体人民共推问题实践,我们的事业必将走向更为美好的辉煌未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C]//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9.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的说明[N].光明日报,2014-10-29.
[3]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C]//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35.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