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丽萍
语文课堂瞬息万变,教师的再多再全的预设,学生也能有意无意逃出这“五指山”。课堂有意外不是意外,老师对于这些意外的错误进行机智地处理,或是进行未卜先知般预设,将已发生的错误或潜在的错误化为一种教学资源,才是课堂上让人最意外的惊喜。
一位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玲玲的画》时,有这样一个生字教学环节。指导读象声词“叭”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都读作了“pā”。听课的老师都认为教师该直接正音了。但这位老师处理方式非比寻常,让人记忆深刻。她不紧不慢地拿起手里的钢笔,对孩子们说:“孩子们,竖起耳朵听,你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老师捏着手里的钢笔,一松手,“叭”地一声,钢笔掉到了木桌上。孩子们听到沉闷的声音,顿时明白了应该作“bā”。老师相机引导:像这样表示声音的词语还有很多,你能想到哪些?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课堂上响起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一次有声有色的词语教学精彩呈现。
对于学生的错误,直接指正是传道授业者的基本职责,但从错误中挖掘出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那是为师者的一种智慧。上面老师对于“叭”读音,课前必然已经摸清学生学情,早就预料到课堂此处定会有蹊跷,便早早地准备好教学策略,效果便事半功倍。这就是对潜在错误资源的一种最大化挖掘。错误不仅出现在学生身上,有时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在老师身上,那么又该如何面对呢?
我在执教三年级选读课文《不懂就要问》时,原文有这样一句话,“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我在课件中不小心写成了“这样稀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课堂上,细心的孩子毫不客气地就指出了我的错误。我一阵汗颜,狼狈地承认自己不够细心,并向孩子们表示抱歉。课罢,我细细反思,这么明显的错误怎么能在公开课上出现呢?很明显是因为这两个词语几只有一字之差,不仅看起来差不多,听起来也无多大区别。那么这样的错误,会不会在学生生上也出现?是否可以把此处当作一种教学资源呢?
第二次执教,我没有把课件完全改正过来,而把这个错误设计成了一个词语教学环节。课堂上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果然又有眼睛雪亮的孩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课件中的错误。这正中我的下怀,我不紧不慢地说:“同学们想想,我为什么把课文中的词语写错了?”孩子们马上就帮我分析起原因来:“因为它们是近义词;因为它们只相差一个字,它们读起来也很像,不仔细听是听不出来的……”我见时机成熟便引导:“是的,这两个词长得像,意思也一样,是一对近义词,所以我糊里糊涂地写成了‘稀里糊涂。同学们可不要和我一样,稀里糊涂地读错了!来,我们把这句话读准了。”随即在课件中出示正确的句子,指导正确的朗读。这一环节看似老师的错误,实际为独具匠心。老师运用幽默自嘲让学生掌握了近义词,也习得了做事应一丝不苟的道理。因此,此处成了本堂课的一大亮点。
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如何处置,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挑战。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曾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面对“错误”,老师应该多一份思索,合理利用教学中出现的“错误”资源,让“错误”为教学服务。更应在备课时,主动出击,充分预设课堂上的错误资源,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语文周报·教研版2016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