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分析人士的话至少在本报道中难以深究,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原本不便就道德轻易展开讨论,而普陀机器人产业园也只是众多享受机器人补贴案例中的一个。
“双刃剑”的好与坏
不少地方政府为机器人行业的未来描绘出美好蓝图,而补贴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笔。
《经济》记者整理发现,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地区是国内机器人产业园聚集区域。北方城市中,哈尔滨和青岛都将建设目标设为“北方最大的机器人基地”,而抚顺则提出2030年建成国内最大机器人产业基地的长远计划。南方城市中,江苏昆山、南京、常州和徐州都有在建机器人产业园,深圳、东莞、广州和中山亦不甘落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共有36个城市提出将机器人作为当地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简单计算就能知道,近千家机器人企业平均分给36个城市,每个城市还不足3家,也难怪遍地开花的产业园和补贴政策会招来“不靠谱”的企业。
诚然,补贴有其促进产业发展的一面。“国家补贴属于政府多项产业扶持政策中最直接的一种,而回顾国内机器人行业发展,也一直离不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王鹏飞这样说。
作为机器人技术大国,日本同样受益于战后中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鼓励。二战后,日本劳动力极度匮乏,不得不从美国大量进口机器,尝到技术引进的好处后开始自主投资研发。王鹏飞认为,补贴就是行业发展的助燃剂,关键在于是否用对了地方、是否能让整个行业受益。
对此,欧勇盛表示赞同。他指出,补贴之所以称得上“正确选择”,在于国内机器人技术的确因此产生了长足进步。
“你看电动汽车,国家也补贴了很多,而且购买不限号,可是大家不买账,为什么?因为国内电动汽车的电池只用一两年就需要更换,一组电池十几万,足够买一辆新车。电池的技术不能解决,补贴再多也没用。可机器人不一样,它涉及的科技太多,而在补贴的帮助下,一些曾经的难题已经得到突破。”
与此同时,他也承认补贴为行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指出“经是好经,没念对”。
不少补贴通过公关方式得到。有些企业根本无心专注科研,一心套取补贴经费,而那些专注科研的企业就被挤开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当这种现象多起来以后,监管机构和社会容易对行业失去信心。欧勇盛提醒《经济》记者,当初光伏太阳能产业就存在企业被补贴支撑的情况,结果政府态度一经转变,大量企业瞬间破产。
让人更难以释怀的是,冲着补贴来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混迹在低端市场,没有专属技术,导致同质化竞争过于严重。这一点,从前述市场占有率分析中也可得到证实,结果,资源被大量浪费,效率也高不起来。
调整补贴方式
可见补贴真是令人左右为难:少不了却还管不好。面对该问题,机器人产业专家、有20多年从业经验的北京拓博尔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博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有责任对补贴模式进行改进。
“大学期间就和同学关注机器人研究,毕业后成立公司,发展至今,我们一直踏踏实实做事情,有自己的核心科技,可我们从没得到过补贴,在这一点上,国家是失职的”,刘博的话透露出不满。
他告诉记者,初创公司基本没有资金实力发展研究,但是国家当时几乎没有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回想创业当初,赚得每一分钱又都重新投入到研究中,“每一步都很艰难”。如今,企业虽然发展不错,“我不觉得和国家有任何关系”。
刘博认为,国内机器人补贴政策凸显国家和各地政府“懒惰的一面”。他指出,国内监管部门一直把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分得特别清楚”,国有企业需要投资的时候,申请到几个亿都很容易,因为国有资产投资给国有大型企业更容易管理。而政府为了方便做事,也懒得将资金拆成多份分给中小企业。
“国企的负责人只是管理人员,‘看摊子的,没有创新动力,这里做不好还可以换地方,拿到补贴又能有多少真正用在研发上。小企业不一样,不努力就没活路。”按照他的观点,如果政府和监管部门能在驱逐冒牌机器人企业上做出更多努力,为真正做事的中小机器人企业提供更多帮助,情况会好一些。
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教授栾楠则认为,当前的补贴模式可以调整为“事后补贴”。他告诉《经济》记者,不少补贴都是进了门槛就能拿到,或者企业边做边拿钱。但补贴属于行政手段而非市场行为,本身竞争属性就不明显,如果能够先放任机器人企业在市场中自由竞争,尔后再对那些做出成绩、具备核心竞争技术的企业给予补贴,滥竽充数者自然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