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宴下需另辟蹊径

2016-06-23 15:38
经济 2016年17期
关键词:韩国机器人

在国内各方共享机器人产业盛宴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到,补贴不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唯一问题。

技术、人才双缺失

有些媒体已经在预测机器人的爆发之年,面对这一话题,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教授栾楠并未表现出太多信心。他停顿片刻说道:“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样的景象称得上是一个行业的爆发”。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例,它们的爆发是全社会都能感觉到的。在互联网之前,计算机的普及率大幅提高,中央处理器(CPU)的技术革新快到人们来不及反应。一段时间里,市面上不断有计算机软件、硬件更新,新产品层出不穷。随后,这些东西都开始停顿下来。“如今我们间隔一两年再更换计算机设备,不会看到实质上的变化,产品性能基本换汤不换药,改变更多发生在外形上。可以说,停顿之前的时期,便是计算机的爆发时代。”

之后,互联网开始崛起,“几乎世界上所有聪明人都走到这个行业”,而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也已出现,整个行业格局分布完成,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互联网的爆发。

因此栾楠认为,当一个行业真正爆发,那种氛围是每个人都能看到、感觉到的,它触及生活方方面面,而不单纯是企业数量、质量的改变,就像计算机和互联网。国内机器人产业距上述场景太过遥远,仅人才投入一项就不充分。

他指出,国内高校人才和企业对接发生困难。大学生在学校里研究机器人和就业后的研究不是一回事,往往是前者为了完成项目目标做的研究缺乏后者所需要的实际功能。“为什么美国的机器人发展迅速?一方面,它吸引全世界的青少年都到这个国家留学、生活,它最大程度笼络世界级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和企业对接良好,美国的科研无论在学校还是企业都更加贴近实际”。

缺少人才自然缺乏技术。沈阳新松销售总经理杨潍恺告诉《经济》记者,国内机器人产业链不健全,最核心技术环节存在缺失,在制造技术上的软肋主要表现在电机技术与加工工艺两个领域。

按照他的分析,国内机器人的核心零件——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等长期依赖进口,导致成本高居不下,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行业标准、检测认证体系等尚不健全。其中,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已经成为制约该行业甚至其他相关行业发展的瓶颈,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与国外存在巨大差距。更不用说高精度的冷挤压液压机、伺服压力机、高速冲床等,这些技术在国内均尚处于发展初期,而模具加工在线测量和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在10年以上。

“这些技术问题,都不是靠钱、靠合资就能够解决的。也正是因为技术层面的问题太多,即便解决一个还有其他很多,让国内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话题显得沉重”,杨潍恺这样说。

在最高点观望全局

21世纪初,以谷歌、微软、IBM、Facebook为代表的美国互联网公司开始连续进军机器人领域,致力于融合虚拟网络能力和现实运用能力,推动机器人的智能化。德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相当于法国的两倍多、英国的四倍多,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韩国和日本。至于韩国,其机器人市场普及率已经成为全球最高,政府对于机器人产业发展更是从未放松。拥有多个机器人世界知名品牌的日本,在全球机器人市场占据销售总量的“半壁江山”,该国在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创新亦不断令国际社会惊讶。

在这场机器人全球盛宴中,刚刚入场的中国,又该如何提升自身实力?

“我们需要摆脱传统的招商模式,避免以往行业发展路径的简单复制”,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这样回答《经济》记者的疑惑。

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采用传统招商引资模式,吸引国外机器人企业到国内投资建厂。罗军表示,这种模式原本无可厚非,可是,中国在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传统制造业占据国内实体经济比例已经很高了。中国通过制造业实现原始积累,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超过20%,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创造了高额GDP增长。而眼下,我们最需要的已不是传统制造业的继续增长。

“如果承接传统模式,沿海经济区从一开始就会停留在生产制造环节,甘于充当外资企业的生产车间与工厂,我们的机器人产业起点就太低了。尽管不少城市已经出现一窝蜂抱外资大腿的情况,这种情况却绝不该发生在国内一线城市。这些城市应该站在机器人和3D打印这样的高度上思考并布局。我们最不需要的是在千辛万苦淘汰一批落后产业后,又引进一批在5年、10年后再次需要转型升级的企业,我们也不需要从一开始就站在这个产业的最低端仰视别人”。

因此,罗军指出,我们需要和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合作,做新兴产业全球的研发基地、人才基地,将生产制造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三大都市圈,特别是广州-东莞-深圳、上海-苏州-无锡-南京、北京-天津几个区域性城市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人才基础和国际化基础,要率先建成名副其实的高科技创新带。

除了高瞻远瞩,还需脚踏实地。杨潍恺表示,在沈阳新松的长期就业让他了解,机器人及相关技术、应用已经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制高点,想要突破技术牢笼,就要做一个“纯粹的公司”,将自主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新一代机器人关键技术的开发作为企业发展重心。而这,也是当前许多机器人企业需要秉持的态度。

韩国的机器人发展策略

尽管韩国并不像日本拥有众多机器人知名品牌,但是韩国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培育和扶持一刻也没有放松。韩国机器人产业的崛起,主要在于其国内市场的拉动及政府的扶持。

韩国民族性非常强,几乎所有韩国政府、企业在国内外的机构都自觉购买韩国品牌。工业机器人在韩国汽车、金属加工、冶金、电子、交通、造纸、化工、食品、饮料、物流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保有量位居世界第三。

韩国科学技术院自2002年开始实施智能机器人开发计划,先后推出了KHR-1和KHR-2两代智能机器人。2003年韩国将机器人选定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关键技术之一和十大带动经济增长产业之一。2008年韩国将服务机器人列为未来战略性产业,并制定了《智能机器人促进法》,在人才培育、质量品牌和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同时,韩国也非常注重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2009年发布了《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提出成为世界三大机器人强国之一的发展目标。2009年4月,韩国政府根据《智能机器人开发与普及促进法》发布了第一个智能机器人总体规划。

韩国知识经济部在2012年10月17日发布了一项为期10年的中长期战略《机器人未来战略2022》,计划投资3500亿韩元(1美元约1162.19韩元),将目前2万亿韩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扩展10倍,计划到2022年实现25万亿韩元的规模。该部门还在2013年制定了《第2次智能机器人行动计划(2014—2018年)》,明确要求2018年韩国机器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万亿韩元,出口70亿美元,占据全球20%的市场份额。

前述一系列计划令韩国机器人技术发展速度惊人。该国政府对机器人的重视甚至体现在娱乐设施上。该国政府已确定将在今年斥资7.35亿美元打造一个机器人主题乐园——RobotLand,不仅具备娱乐设施,还设置研发实验室。

猜你喜欢
韩国机器人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韩国进入共享出行时代
机器人,让未来走近你
在韩国走马观花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