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昶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浅析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和声技法
周 昶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奏鸣曲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在贝多芬的手里达到了巅峰,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却没有作曲家能够接过贝多芬的旗帜,直到勃拉姆斯的出现。勃拉姆斯在他的创作早期就一下创作了三首钢琴奏鸣曲,本文所要分析的正是他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本文将从和声技法入手进行具体分析,以探究和声在音乐发展、曲式结构调性转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勃拉姆斯;《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奏鸣曲式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在历史上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为3B。他的创作颇具有自己的个性,早年的学习中以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大家为师,在继承这些大家的基础上又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本文所要分析的奏鸣曲,和声语言丰富多彩,具有浪漫主义时期许多典型的特点,主题特点鲜明,能够感受到作曲家的意气风发,各种和声语汇和技法的运用使该曲处处充满了变化,使音乐一直处于发展的过程中,该曲主调为C大调,4/4拍子,结构为奏鸣曲式,以下是该曲的曲式图示:
本文将从和声技法入手,对这首奏鸣曲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探究和声在这首作品的音乐发展、曲式结构、调性转移以及主题对比中的作用。
谱例1 呈示部主部(第1小节——第5小节):
一、呈示部主部为两句体的平行乐段,和声技法上多次运用了离调、转调,使主部不稳定,预示着整首作品充满变化。主题的性格洋溢着战斗的气息,大三和弦强有力的推动着主题的进行,极容易让人联想到贝多芬斗争的性格。主部主题所采用的和弦几乎都是主功能和下属功能组的和弦,只有在每一句的结尾会采用属功能组的和弦,形成属主的终止式,和声语汇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典型特点。主题包含了同和弦转换、和弦级进上行的因素,在节奏上包含了四分附点等节奏型,这些构成主题的要素在连接部、副部的材料中都可以找到,使整个作品能够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主部在属七到主的进行中形成一个收拢型的结构,但是其内在的发展却没有随着终止式而停滞。
二、连接部的连接特征非常明显,所运用的材料来源于主部主题级进上行的动机,多次运用了模进和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调性先是在主调中停留了4小节,之后跟随着音型的模进从C大调级进上行,经过d小调到达e小调,至此,连接部的进行相对单一,所采用的和声语汇多为属到主的进行,调性转移的方向也非常明确,但是从25小节开始音乐的语言却不再这么简明。
谱例2连接部(第29小节——31小节):
连接部25小节的调性是在e小调中,从谱例2中可以看出,在29小节中却升高了e小调主和弦的三音,使原本的小三和弦变成了大三和弦,也就是变成了e小调的同主音大调——E大调的主和弦,并且在29小节第三拍到30小节的前两拍运用了属到主的进行巩固了大调的感觉,让人感受到大调明亮的色彩,与之前小调的和声进行形成对比。30小节的第三拍到31小节所运用的和弦加入了和声大调降VI级音,此处和声大调的运用无疑是在大调的进行中渗透了小调的因素,使得同主音大小调相互交替渗透,同时因为降VI的引入使得和弦的连接增加了声部之间的半音进行,赋予了音乐疑问的语气,仿佛在思考该如何过渡到副部主题。“在音乐中,不同调式的相互交替是促成调离心倾向的又一种表现形式。不过调式交替所带来的并不是由减七和弦产生的那种朦胧的的效应,而是鲜明的色彩变换。尤其是同主音不同调式的交替,会给音乐渲染出闪闪发光的效果。”[1]p23浪漫主义时期许多作曲家都运用这种技法为自己的作品增光添彩,勃拉姆斯也不例外,运用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使连接部的色彩对比明显,音乐一直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
谱例3副部主题(第39小节——42小节):
三、副部的调性是C大调的关系小调——a小调,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在音乐情绪上有很大差别,变得优美柔和,与主部主题的气势磅礴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体会到了勃拉姆斯的柔情的一面。副部主题多采用了二分音符和四分附点音符的级进上行,旋律悠长,同时又让人体会到与主部主题内在的联系。副部主题的情绪虽然是柔美的,但却不是稳定的,在中段调性转向的C大调,和声的色彩变得明媚,在副部最后的两小节才转回了a小调,并最终结束到了重属七和弦上,形成一个开放的结构,让人期待着下一个部分的进行。
在副部之后往往是结束部,但是勃拉姆斯却在结束部的位置加入了第二副部,这一部分没有结束部的典型特征,旋律的进行与副部相似,级进居多,旋律悠长,并非片段化的旋律,同时音乐的情绪依旧是柔美的,大量属持续音的加入使音乐渲染了一种朦胧的氛围,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四、展开部的音乐发展更加复杂,离调、转调频繁发生,运用了大量的减七和弦,音响尖锐,更有模进等技法增加音乐的张力,深化了呈示部中主副部主题的冲突,符合展开部的典型特征。
谱例4展开部(第104小节——109小节):
中心展开部是斗争最为激烈的部分。谱例4是中心展开部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中运用模进的手法逐渐把音乐推向了高潮。“模进最适于应用在旋律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中,比如在‘承’阶段内或到‘转’阶段的过渡,犹如在高潮形成前做酝酿准备之用,而不宜应用于旋律初步陈述阶段……”【2】p102这一部分截取了第二副部的主题动机进行发展,高声部的旋律是不断上行,但是调性却级进下行的,从bE大调先到bD大调再到c小调,这与典型的转调模进是不太相同的,勃拉姆斯在其中进行了一些改变,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高声部和弦的旋律位置以及和弦的运用发生了改变,原型中是bE大调的属和弦根音旋律位置,第一次模进之后成了bD大调属和弦的三音旋律位置,第二次模进采用了c小调的导七和弦的三音旋律位置,因此虽然调性是下行级进,旋律却是上行的级进。这种进行导致了高声部与低声部的距离越来越宽,可以让人感受到音乐中所积蓄的力量,情绪越来越激昂,终于在第二次模进中达到高潮,能量迸发出来,伴随着分解和弦的下行飞流直下。
在展开部的结尾往往会有一个属准备的部分,通过属准备引导出再现部,属准备部分的调性有时并不建立在属和声的基础上,有时在下属或者重属和声上,这首奏鸣曲属准备部分的调性就是建立重属调性上。在属准备的最后两小节都是D大调降低7音的导七和弦,音响上不稳定,三连音充满动力的节奏加剧了紧迫感,让人迫切的期望主部主题的再现。再现部的调性没有回到主调C大调,而是转到了F调。这其中的调性转换非常的自然,经分析发现D大调降低7音的导七和弦与F大调降低7音的导七和弦为等音关系。减七和弦等音转调在此处的作用不仅仅是完成转调,更是在音响上为再现部主部主题的呈示做好了铺垫。
五、当熟悉的主题再次出现的时候,音乐中的紧张感得到了暂时的缓解,但再现部不是简单的再现,勃拉姆斯把发展的原则贯穿在了整个作品中,在再现的主部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离调、转调,其中还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模进等技法。
调性再现主部的第一句结尾回到了本曲的主调C大调,但是在之后的两个半小节中通过属和弦作为过渡转向了同主音小调c小调。181小节在c小调中开始了再现主部第二个乐句。这种调性的安排就造成了再现主部的两句在色彩上鲜明的明暗对比,这种色彩上的对比是呈示部主部所没有的,呈示部主部的两个乐句都是在大调中。这种调性安排也可以感受到对于典型奏鸣原则的改变,再现部的主部往往会在呈示部主调中进行,副部也会在调性上做出改变,与主部的调性统一起来,使主部“征服”副部,但勃拉姆斯没有遵循这种调性的安排,反而在再现部的主部中就渗透了副部小调的色彩,仿佛是使主部“屈服”于副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勃拉姆斯的这首奏鸣曲处处充满变化,其和声手法在每一部分中的作用可以概括成一下几点:1、呈示部中主部多次运用离调、转调,连接部运用同主音大小调交替使和声色彩丰富。 2、展开部中的不严格模进以及减七和弦等音转调则有力的推动了音乐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音乐的张力。3、再现部主部小调渗透则使人感到副部主题的因素,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丰富了再现主部的色彩。
这首作品创作于勃拉姆斯的早期,是勃拉姆斯第一首钢琴奏鸣曲,早期还创作另外两首钢琴奏鸣曲,浪漫主义时期很少有作曲家有胆量在创作早期一下尝试写作这么多首钢琴奏鸣曲,毕竟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珠玉在前。作曲家曾把他早期的作品向舒曼展示过,舒曼看后在《新音乐报》上热情称赞勃拉姆斯是属于未来的雄鹰。通过分析勃拉姆斯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可以使人感受到音符中所蕴含的力量以及作曲家创作的才华,正像舒曼所比喻的那样,雄鹰初露锋芒!本文分析的较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李贞华.音乐分析与创作基础教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周昶(1991—),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研究生,文学硕士,单位:山东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