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萌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育人往往存在合作层次浅、持续难等问题。文章分析了合作育人和协同育人模式下的动力机制,以中电熊猫企业大学为例,提出以校企共建企业大学为载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校企双动力合作育人模式,为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等常见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关键词:企业大学;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人才培养;校企共建企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6-0191-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16.094
1 概述
高等职业教育体现了以实践教育为核心,为实践教育服务的理论教育为辅助的,有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典型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这种鲜明特点决定了其培养出的人才比本科生及研究生更实用、更“接地气”,比中职生具有更多被“二次挖掘”的潜力、更具备“第二岗位”迁移的能力,这种特点也决定了高职院校比其他类型的学校更加注重打造学校和企业之间互动、联动的关系。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主要有订单式人才培养、“三位一体”校企合作、“2+1”式人才培养等模式。采用这些合作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合作领域窄、合作层次浅、合作持续难等问题,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探索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双重动力、协同育人”为思路,与南京中电熊猫液晶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中电熊猫企业大学,建立校企纽带关系,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有效解决企业动力不足而造成校企合作难以持续的根本问题。
2 校企共建企业大学建立纽带关系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强国对校企合作有成熟的理论和完善的体系,英国学者Hilary Steedman将欧洲的校企合作模式分为需求引导型和供给引导型,加拿大生活水平研究中心(CSLS)将欧美及澳大利亚的校企合作分为北欧系统和盎格鲁撒克逊系统。其中需求引导型和北欧系统的特点是国家拥有强有力的职业培训系统,立法完善,企业责任感强且自我培训强大;供给引导型和盎格鲁撒克逊系统的特点则是职业教育地位较低,国家没有完善的法律框架,企业参与培训的义务感弱。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立法现状,再结合我院对大量企业的调研结果,我院与企业的合作只能采用供给引导型模式。
供给引导型模式下,没有外在约束机制将企业和学校进行强行捆绑,造成学校在校企合作关系处于弱势地位。学校本位是育人,企业本位是培训,与企业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唯一选择,与学校合作却不是企业发展的唯一选项。所以需要在实体机构和内在需求两个方面都建立起校企间的纽带关系。校企共建企业大学的组织机构就是联系双方的实际纽带,人才培养和培训需求则是联系双方的隐藏纽带。
2.1 体现双元特色的组织机构
我院与中电熊猫公司共建熊猫光电学院,成为具备“育人+培训”双重功能的企业大学。中电熊猫企业大学在学院和中电熊猫各设分部。中电熊猫企业大学成为我院与中电熊猫公司协同育人的平台,基于此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混编师资团队建设、员工培训等业务。以中电熊猫企业大学为载体,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为校企持续性合作提供了保障平台。
2.2 校企共建平台整合优势资源
以中电熊猫企业大学为平台,将平板显示技术行业的新要求、新技术、新设备、新发展融入学校学历教育中,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将学校的丰富教育资源用于企业员工培训,提升培训质量,降低培训成本,满足企业专业人才素质提升要求以及企业战略发展需求。校企双方通过企业大学建立起来的利益纽带维系了双方的持久合作关系。
3 校企合作的动力系统模型分析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过程,根据合作的动力来源,可以将校企合作分为双方不分主次的“合作育人”模式和一方主导下的“协同育人”模式。
3.1 “合作育人”动力分析
合作育人的特点是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不分主次、地位平等,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合作育人由合作项目带动,没有项目则合作关系立即解除,因此现在大量的合作育人模式实质是学校为主的协同育人。有研究者针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虽然能够认识到校企合作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出于安全管理、技术保密、风险降低等方面的考虑,其参与职业教育的人、财、物都不会投入过大,企业在校企合作的各个方面动力都远低于学校。我院在对大量企业进行调研后了解到,企业认为学校在合作关系中的获益,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都显著大于企业。在缺乏完善的国家法律框架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之间持久性的合作主动权和决定权掌握在企业手中,企业却由于获益甚微而不愿承担动力源身份,因此校企合作长期呈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校企持久性合作难以实现。因此需要探寻有企业动力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
3.2 “协同育人”动力分析
协同育人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协同双方中的一方主导工作的推进,另一方根据主导方的实际需求从旁进行辅助。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由学校主导的协同育人模式无法实现校企的良性互动,无法保障校企的持久合作。企业或行业主导、学校协助的协同育人,以德国的“双元制”为典型,展现了强大动力源泉推动下有生命力的校企合作体系,但是这种模式目前在我国难以复制。因此我们以中电熊猫企业大学为载体,探索由企业和学校在合作项目的不同阶段轮流驱动项目实施的双动力协同育人模式。
4 以中电熊猫企业大学为载体的协同育人平台
4.1 双动力模型分析
协同育人的双动力体现了不同阶段动力源主体唯一的特点,而非在合作的所有阶段都由双方共同主导,这样明确了合作中不同阶段的主体,分工明确。经过实际调研我们了解到,企业视质量为生命,秉持高质量产品出自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理念。因此,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就是激励企业进入校企合作的原动力。签订完就业协议的人员首先是企业的员工,企业为了给自己培养高质量人才,势必大力推动与学校的协同育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是动力源;学校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企业参与混编师资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以上一系列工作的推进,最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了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真正实现双赢。
4.2 基于协同育人平台的双动力协同育人模式
我们以校企共建的中电熊猫企业大学为载体,发挥校企双重动力作为平台运转的内在动力,建立体现长效合作特性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电熊猫企业大学成为我院与中电熊猫公司的协同育人平台,平台建设双方各自的需求成为激发校企利益共同体生命力的内部激励源,推动着校企合作进入持续的良性循环。
5 结语
以校企共建企业大学为载体,构建了校企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平台,该平台作为一个具备内部动力源的系统,体现了持久的生命力。系统的内部动力来源于企业对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水平的提升需求。在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动力源和企业动力源轮流工作,在校企合作的不同阶段各自发挥优势,减轻了单独由一方驱动带来的压力和负担,降低了由一方驱动可能出现的风险,显示了这种协同育人模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缺乏外部捆绑机制的背景下,这种以企业大学为纽带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解决校企合作的长效性问题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2] 秦建华,曹雨平.构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12).
[3] 于桉,韩大伟,等.“2+1”式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4] 霍丽娟,刘新起,李虎斌,贾树生,赵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以河北省企业为例
[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