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综述

2016-06-22 08:26:16董祥宾
党政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目的论界定本质

□董祥宾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综述

□董祥宾

学科本质是一门学科“成其为本身而区别于其它”的根本性问题,是明晰学科属性、确定学科边界的基础,对学科的自身认同、特色彰显、建设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问题,更是本学科界定与认同的根本性问题,对该问题的研究是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从根本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其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日益走向成熟,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本质问题的探讨逐渐提上了日程,人们热切追问、探讨着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是什么,其本质规定性又是什么等问题,进而形成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热潮。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热潮

笔者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正式成立为节点,在中国知网上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主题(“并含”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以1984年4月13日至2015 年12月31日为时间段,进行高级精确检索,能检测到的论文(含硕士、博士论文)记录共有651条。检索显示,从1999年到2003 年,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主题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为1篇、3篇、2篇、6篇、1篇,2004—2012年论文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2年、2013年、2014年是几个高峰年,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主题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为84篇、75篇、99篇,2015年下降到了57篇。笔者又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篇名(“并含”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以1984年4月13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为时间段, 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高级精确检索,能检测到的论文(含硕士、博士论文)记录有89条。检索显示,2001年出现了第一篇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篇名的论文,2001—2006年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篇名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为1篇、2篇、0篇、1篇、2篇、4篇,2007—2012年论文数量整体呈递增趋势,2012年、2013年、2014年也是几个高峰年,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篇名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为15篇、14篇、14篇,2015年下降到了7篇。从2010年起学术界开始普遍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近几年该问题更是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尤其是2012、2013、2014这几年,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与研究更是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但同时,从另一侧面也说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至今尚未达成一致共识,仍处于一个探讨、争论的阶段。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五种观点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众学者各抒己见,从不同视角出发提出了诸多有见地的观点。有的学者从属性角度进行抽象,有的学者从目的角度进行概括,还有的学者从内容、方式等角度进行解释,等等,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总的来看,根据学者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角度和侧重点,可将这些观点概括为“五论”,即“目的论”“属性论”“内容论”“方式论”和“综合论”。

(一)“目的论”

持“目的论”的学者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什么”这一角度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什么”的不同,即目的内容的不同,“目的论”内部又可具体划分为:“人学目的论”“社会目的论”“综合目的论”三种情况。

1.“人学目的论”。“人学目的论”是“人学范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产物,其主要基于实践与发展的应然视角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要为教育对象的发展服务,其本质就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有的学者从人的全面发展与精神关怀角度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根本任务,将自身固有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以精神关怀为出发点”,并认为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回归。还有学者从人本角度来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将其归结为“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提升”以及“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

“人学目的论”立足于当下实践和未来发展,认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指向、提出了新要求。但这种观点很容易割裂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得出狭隘化、特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其一,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所共有的活动和现象,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有,但这些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肯定不会是为了人,其本质更不会是对人的精神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批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服务、为资产阶级统治辩护的,如果我们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界定为对人的精神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是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这既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我们对国外其它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其二,实现全人类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无产阶级奋斗与追求的目标,如果我们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联系,必然会使人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共产党所特有的活动。总之,这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目的论”,只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仅从应然的角度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与存在形态的多样性以及其实然表现,最终只能得出理想化、特殊化、狭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根本不能解释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现象。

2.“社会目的论”。“社会目的论”者主要是从实现社会或思想政治教育发动者的目的、要求这一角度出发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有论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武装、提高以及动员群众来影响和推动社会实践进而实现一定阶级或集团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思想掌握群众。”还有论者认为,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使社会成员逐步实现社会要求的过程。“社会目的论”者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动者服务的一面。可以说,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角度,更甚是未来发展角度,实现社会要求与目的、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动者服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以及稳定性特点,它深刻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最具普遍性的特征。但怎样处理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3.“综合目的论”。“综合目的论”主要是从人与社会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将“为人”的目的与“为社会”的目的有机统一起来,从个人与社会两个角度共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来调节个人与社会思想政治关系的,是“促进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实践活动。”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满足国家、社会以及个人需要的辩证统一。还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分析和把握社会要求与个人思想品德之间的差距为前提和基础,其本质是“通过不断完善社会要求和个人品德,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综合目的论”将个人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了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冲突,这为我们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和现实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很长时期内是忽视“为人”这一目的的,这种界定是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事实与客观实践的。因此在综合“为社会”和“为人”两大目的的同时,还得考虑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忽视这一客观现象。

(二)“属性论”

“属性论”者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属性角度出发来界定其本质,根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时学者所探讨的属性数量,属性论又可以具体划分为“一元属性论”和“多元属性论”。

1.“一元属性论”以哲学上对本质的界定为依据,认为本质是一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只有一个。有的学者将政治性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主要在于它的意识形态性,还有的学者则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只应是阶级性”。“一元属性论”主要围绕着阶级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等展开,虽然在其内部也存在着一定争议,但正如陈秉公指出的那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意识形态性,而这也可以进一步将其解释为阶级性和政治性。也就是说,他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看法其实是一致的,都是从意识形态这一角度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一元属性论”由于以哲学理论为依据,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揭示也颇具深刻性、概括性、普遍性,已然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2.“多元属性论”者则从多个属性角度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多种属性的统一。有的学者认为应从政治维度、伦理维度、社会维度以及个体维度等四个方面来综合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因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工具性、启蒙性、服务性等本质属性。还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概括为“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多重属性论”者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多样性,这对全面而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与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属性本身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本质的反映,并且有些属性非常接近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但仅从属性角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甚至是将几种属性叠加起来直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都是不妥的,容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其本质属性相混淆。

(三)“方式论”

持“方式论”观点的学者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方式角度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灌输论”和“互动论”。有的学者认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都是一定意识形态的教化与灌输,进而将“灌输”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还有学者指出思想互动是各种思想政治工作所共有的属性,进而认为“群众性思想互动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灌输”“思想互动”的确是各种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所共有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这只是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其内容和目的所采用的方式,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来的形式。况且,这些方式也并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灌输”“思想互动”也存在于其他教育活动中。如果仅从方式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界定,直接将“灌输”“思想互动”等方式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欠妥的。

(四)“内容论”

“内容论”侧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上来界定其本质。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界定为价值观教育。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为指向的,其本质是“政治价值观再生产”。还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指向政治教育。“内容论”主要围绕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与价值观再生产等教育内容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它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内容。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局限于此,还包括很多其他内容,而且政治观、价值观等内容也会融入到其他教育和活动中去,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所独有的方面。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终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不同性质、不同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同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其为本身的最根本的东西,仅从教育内容角度出发无法深刻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五)“综合论”

持“综合论”的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目的、内容、方式等几个方面来综合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的学者从目的、内容等角度来综合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为人类以满足自身和社会需求为目的,以价值审视、价值选择为内容,以构建理想价值为目标的精神生产活动。”也有学者主要从目的和属性角度来界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将其作为“一种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具有超越性的独立实践活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以及超越性、实践性等属性。还有学者从目的和方式角度来综合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主体间的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的传承,是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文化互动过程,是创新主体协同建构的实践活动。”“综合论”者主要是从多种不同视角来全面、综合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为我们全面而深刻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提供了新思路。但是到底从哪几个大角度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更为合理,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前瞻

总的来看,学术界已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形成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这为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当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也存在一些视角性和思路性问题,比如忽视客观历史,从应然角度界定本质,从表象层面界定本质等。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从宏大客观历史事实出发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当前,有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观点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与存在形态的多样性,仅从应然角度狭隘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所共有的活动和现象,具有普遍性、多样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应该是历史上各式各样各种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共有的,而不应是某一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界定应具有极大的普适性、广泛的解释力,能涵盖和解释各种形式和样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能仅局限于当下,只设想于未来,更不能只看到个性而忽视共性。即便说从狭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隶属于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理应属于并反映广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如果说狭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广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甚至是两个相悖的东西,那么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这种界定会使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释陷入逻辑矛盾。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界定应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从应然与实然双向视角出发来综合考虑,既要有历史视野与客观求实态度,能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历史与实然表现,又要关照其未来发展,进行应然探索,还要概括与比较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现象。

其二,从根源层面出发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有些观点仅从现象层面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将属性、内容、发挥作用的方式等直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虽然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但如果我们仅将视野停留在表象上,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所表现出来的外象进行简单而直接的叠加并将其视为本质,这种做法未免太过于简单,根本就不能深刻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其三,从实然视角出发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界定应从实然而不是应然视角出发。当前有些观点仅从应然,即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怎样”的视角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颠倒了思维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实践活动和现象,其既可能会带来好的结果也可能会造成坏的影响。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界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客观而全面地立足于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不能只是为了理论需要而美化它;应从事实到理论、从客观到主观,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符合、相统一的原则,而不应颠倒思维路径,将我们凭空抽象出来的应然理论强加在客观事实上并将其说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然后再从历史中寻找依据。比如,精神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些美好词汇与思想都只是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只是用来指导它正确发展的,不具有普遍性,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固有的,更不是其本质本身。既然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所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与活动,那么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的这些客观事实角度出发全面而客观地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本文系“湖北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四级一体化体系设计”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敏)

猜你喜欢
目的论界定本质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高血压界定范围
金色年代(2016年4期)2016-10-20 17:40:14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05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