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骏
有关微课程课堂教学的专著不外乎三类。第一,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侧重于对课本或教材微观知识、技巧和策略的介绍;第二,从课程内容教学的知识系统出发,以更宏观的视角介绍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侧重于理论;第三,从教师研习微课程教学的角度出发,在讨论课堂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介绍教师在研究和实践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并尽可能将这些知识融合在一起来解释微课程教学,侧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以上三类中第三类著作较少,但对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教师似乎更为需要。由金陵编者的《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一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所讨论的就属于第三类,课堂互动性交流视角是这本著作写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该类学术研究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是一本通过介绍翻转课堂及其对中国教学的启示来分析和讨论微课程教学的学术专著。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从教师理解与研究微课程教学的需要出发,讨论翻转课堂的内涵、理解关键因素及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等一系列与微课程教学相关的问题。作者试图用新的方式使其教学理论同教师的课堂实践不同层面融合在一起。该著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创新:第一,课堂教学活动不但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策略和智慧,还折射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环境,因此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了解教学并通过反思来改进教学过程的基本途径。第二,在课堂真实的交流环境中,翻转课堂里的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着一种特定的课堂文化,反之翻转课堂同时也是这种文化的产物。教师首先要了解翻转课堂的典型做法、提升学习绩效的依据和实际操作过程,对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具体实况进行深入调查,并进一步对翻转课堂影响教育改革发展的程度、高等教育翻转课堂实践的兴起及其对“掌握/精熟学习”的深刻作用进行细致挖掘。第三,作者基于实践和术语产生的逻辑关系,对翻转课堂教学实质进行深入思考,获得了此教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以整体把握和细节剖析为特征的任务驱动及问题导向模式,是一种采用自然主义的方式观察和研究课堂的新方式,既可以从宏观视野去了解微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又可以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课堂片段进行操作层面教学实践的微观调查及其成效探究,从而抽丝剥茧,发现教学过程中决策间的细微差异,或诊断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四,通过中美翻转课堂的对比和微课程教学法的改进,促使研究者对两国课堂结构、教学方式、教育技术、理念和综合因素的相互比较,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课堂操纵能力。作者指出,为了教学实践,教师还需掌握一套元语言来掌控与描述自己的课堂,促使自身专业发展,该话语既是教师进行教学思维和表达的工具,还具有社会参照作用,是教师团队成员之间进行教学交流的工具。
微课程教学法的崛起为中国学校课堂教育带来一缕如沐清风般的崭新气息。该著强调,微课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导学一体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灵活多元化的任务和活动环节,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知识,强化概念和原理的记忆,培养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不再以讲授的方式主导课堂,但学生学习的整个步骤都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中,教师有很大空间来展现自己的教学创意,体现对学生认知规律的了解和把握。这也许是教师第一次真正把在备课中或做研究时获取的教育学理论常识、平时积累的教学技能和自己的教学体会,有机融合在微课程设计之中。在教学创新中,教师找回了为人师的骄傲与尊严,学生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和充足的成就感,这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法能够深入人心的魅力所在。
基于对我国当前微课程教学法原理和实务的论述,《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下篇着重介绍了有关微课程概念的界定、内容与结构、理念与方法策略、教学模型和教学法等方面的相关主题。作者通过对新资源观、新教学观、新教师发展观以及这几个观念应用于实践的初步成效,强调并让教师思考了微课程教学法的实践意义,指出微课程教学应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基本前提,因为只有在创造意义的过程中学生才可能产生学习的热情。作者主要介绍了如何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方式方法,也对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原因和基本方法做了详细描述,由此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课堂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激发学生创造灵感方面的影响及作用,并使他们在获得评价教学策略的同时,了解积极的课堂环境是怎样通过师生互动及整个课堂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创造出来的。
总之,《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从教师学习和研究微课程教学的角度,全面展示了翻转课堂教学课程不同层面的基本内容,旨在为一线从事微课程研究的教师们提供一种崭新视角下教学分析的方法和思路。著作中同时介绍了不少教学案例,有助于读者在理解和分享本书介绍的教学案例及其所反馈出的结论的同时,在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中建构起自己对微课教学的理解,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实用教学法精品教程。
(作者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