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郑海亮
(1.福建省辐射环境监督站,福州 350012;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 100038;3.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49)
辐射防护在核医学科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实践分析
王春梅1,郑海亮2,3
(1.福建省辐射环境监督站,福州350012;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100038;3.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49)
摘要:结合某医院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对非密封放射性工作场所评价时常出现的核素操作方式、工作场所布局、放射性废水衰变池及辐射安全与防护等方面展开讨论与分析,提出相关建议:1)在核医学科建立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核素使用安全的重要手段;2)比较开放源工作场所分级评价方法的利弊及场所布局对辐射防护的影响;3)指出放射性废水衰变池在设计使用中的缺陷和不足,建议采用槽式排放,降低排放风险;4)强化工作人员辐射防护与安全意识。
关键词:辐射防护;放射性;核医学科;环境影响评价
当前,辐射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日益凸显[1],包括国际组织ICRP近些年来对辐射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在不断改进中。而辐射环境保护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防护,同时辐射防护也可以被认为是源头控制手段。本文结合核医学科环境影响评价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根据现阶段医院开展核医学诊疗工作中常见的工作方式、环保处理设施以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医院放射性核素的管理等相关内容,对核医学科辐射防护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以下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1放射性核素的使用
本次讨论的医院核医学科使用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99mTc、131I、125I、89Sr、153Sm、18F、14C、32P,常用放射性核素的性质见表1,医院核医学科放射性药品的使用流程及产生废物环节见表2。医院对放射性核素的分装、淋洗等均在高活性室内。一般情况下,高活性室的防护措施如墙体厚度、放射性药品操作的通风橱等均达到辐射防护的要求,而核素的操作是相对不稳定的过程。放射性核素依种类不同,各有严格的使用流程。但是根据实际评价工作经验,有些医院个别操作会有小的差别。例如使用99mTc药品进行ECT多种脏器显像,有条件的医院会根据需求和药品供应商约定,药品供应商在需要使用药品的当天,根据医院给出的需求将分装好的定量药品注入有铅防护的针剂中,然后送到医院供病人直接使用,而不需要进行分装等操作。这样就降低了操作人员的附加剂量和误操作的风险,同时造成放射性药品污染的可能性也大大地降低。同样,在使用131I放射性药品时,有些医院使用胶囊状的药品也会降低放射性污染的风险。
表1 放射性核素性质
在核医学科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医院的放射性药品的使用方式和进药方式直接影响到放射性药品的操作流程、操作风险及高活性室的辐射防护要求等。对于放射性药品的使用操作流程及其操作方式,评价时必须细致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要求。特别值得重点关注的是,随着医院的发展和就医人数的变化,医院经常会对放射性药品的使用方式进行调整。在评价中必须指出:任何与放射性药品操作有关的变动都要上报该医院设立的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并对这种变动进行评估批准后方可实施。这样的要求也是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3]的规定,任何增加放射性药品使用风险的操作都是不可接受的,除非采取了相应的降低风险的措施。这些要求也是辐射防护最优化在实践中的体现。
有资料显示[2],在核医学科建立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核素使用安全较为有效的控制手段。科室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有效整合后,形成一个总的质量控制体系文件。对核医学科的所有活动均有规范文件控制,使得所有的操作、治疗、污染、去污等都有据可查,即可溯源。在质量控制体系的控制下污染的控制和辐射防护都可得到有效控制。
表2 放射性药品使用流程及产生废物环节
2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布局和分级
2.1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分级
GB 18871—2002规定,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等级划分标准见表3。
根据GB 18871—2002工作场所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计算方法,以及所评价医院核医学科提供的数据,计算出该核医学科核素的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列于表4。由表4可见,该核医学科放射性工作场所的最高级别是乙级,因此确定,该医院属于乙级工作场所。
表3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
该医院核医学科用房的地面、墙面光滑、平整,具备易于清洗的装修,高活性室等有通风橱,配备了清洗及去污设备。对照《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6)[4]中关于“按不同级别工作场所室内表面和装备的要求”,该院的核医学科用房基本能够满足乙级工作场所的要求。
表4 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分级
2.2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布局
结合实际,现阶段医院的核医学科主要是改扩建项目,且多数项目受到用地紧张等条件的限制。改造时,在有限的使用面积条件下,多数的核医学科存在布局不合理、功能用房缺失等问题[5- 6]。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核医学科在医院的位置和内部结构布局,直接影响到辐射防护效果。
现阶段环评文件中对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等级划分,福建省多是采用上文中的评价方法。但是在评价的交流过程中,各个地区对工作场所的分级有不同的做法。有些环评单位在确定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等级时,是将所有放射性核素的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均加和起来,用加和后的值来判断该工作场所的等级。例如:在上述的评价中,把99mTc、18F、131I、89Sr、153Sm、14C这些核素计算出来的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相加为:4.09×108Bq,用该值来确定该工作场所的级别。从本次评价中可以看到,加和后的4.09×108Bq仍然在非密封源工作场所乙级的分级范围(2×107~4×109Bq)内。即使有些开展甲癌治疗(可达到平均每个病人100 mCi,即3.7×109Bq。一般情况会同时有2~3个病人)的医院,放射性药品的使用量较大。采用以上提到的两种评价方法都不会改变放射性药品工作场所的级别。因此,两种方法在评价开放使用放射源工作场所的级别时不会有不同结果。但是从辐射防护的角度来看,第二种方法是一种过保守的计算方法,也不符合辐射防护最优化提出的初衷。
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都会对医院辐射工作人员的个人附加剂量进行评价,也会对相关公众(一般指病人家属)进行剂量的评估。但是医院是人流量大、不确定因素多且复杂的地方,因此核医学科的选址和布局直接影响到辐射防护集体剂量的最优化。如果只注重个人剂量而不考虑集体剂量,这是不符合辐射防护三原则的。
3放射性废水衰变池的设计使用
现阶段的放射性衰变池有三种:连续式衰变池、间歇式衰变池、带缓冲池的连续式衰变池[7]。连续式衰变池具有占地面积小、造价低、操作简单,不需或很少维护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设计单位多采用连续式衰变池。同时,医院的放射性废水经过放射性衰变达标后一般排入医院的废水处理中心,经过废水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因此,即使连续式衰变池的抗冲击能力差,但多数医院由于受到用地紧张等各种因素制约,多采用连续式衰变池。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在连续式衰变池的设计、使用过程中,医院一般没有考虑到使用过程中需要对放射性废水进行监测,判断废水是否达标排放。也不会对放射性衰变池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维护。例如,一般不会进行放射性废水是否达标的常规监测,而只是在医院核医学科环保验收时监测一次。之后,医院对核医学科运行后放射性废水几乎不会加以管理。这种衰变池的设计和使用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从辐射防护的角度出发,医院在核医学科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衰变池的运行管理。运行过程加强监管,对放射性废水定期采样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对放射性废水的监测应根据使用情况明确监测频次和监测内容。在放射性废水衰变池设计时应考虑到需对放射性废水进行监测的需要,设置方便可达的取水口,确保在正常和事故情况下对放射性废水的监测,对废水的放射性进行达标控制。
建议在放射性废水衰变池的设计中考虑槽式排放。即在正常设计的放射性废水衰变池后多增加一个衰变水池,当放射性废水达到排放标准时,直接从最后一级衰变池排出,若放射性废水未达到排放标准,则使放射性废水流入增加的衰变池,使其达标后排放。
4强化辐射防护与安全的意识和管理
医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经常被忽视。在辐射监测过程中就发现,由于核医学科给药人员没有及时取掉给药时戴的手套,导致开放使用的放射源污染了医院控制室内的桌面和病人的检查单,使低活性区工作人员也受到内照射的危害。这也是辐射防护意识弱化的表现。
企业在权衡盈利最大化与环保措施有效运行时势必会有矛盾。但是一些小型医院可能到出现事故才会暴露问题。放射性污染与一般的环境污染不同,出现污染的后果极其严重。特别是开放性放射源的污染事故发生后,可能会产生气态、液态和固态的放射性废物,从而发生内照射的危害。且所有被污染的介质都没有办法进行处理,只能是处置。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在核医学科要强化管理,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等事故的发生或者降低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的发生概率;加强工作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及应急处置能力;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加强辐射安全与防护的培训,不断强化辐射安全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潘自强. “辐射防护体系演进”中一些问题的探讨[J]. 辐射防护, 2003, 23(5): 274- 278.
[2]李少华, 王自正, 殷晓红, 等. 质量管理体系在核医学科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2, 19(6): 52- 53.
[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4]卫生部. GBZ 120—2006 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5]喻洁, 黄鹤, 马新兴, 等. 核医学科项目放射防护评价中平面布局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5, 24(1): 75- 76.
[6]宋培峰, 王晓涛, 陈栋梁, 等. 医院核医学科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应用注意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辐射防护通讯, 2011, 31(4): 16- 18.
[7]姚小明. 医院放射性废水衰变池的改进设计[J]. 工艺与装备, 2007, 30(9): 33- 36.
The Practice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WANG Chun-mei1, ZHENG Hai-liang2,3
(1.Fujian Environment Radiation Monitoring Station, Fuzhou 350012, China; 2.Beijing Shiji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8, China; 3.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Due to the serious hazard of internal radiation of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of a hospital, it is important to focus on the assessment on unsealed radioactive sources in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in the assessment, and then propose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They are: to establish suitabl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n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in the use of radionuclide; to compare the pros and cons of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method for open workplaces, and the impact of location layout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effect; in light of the flaw and insufficiency of radioactive waste decay pool in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to apply tank discharge to reduce the risk of emissions; and to strengthen personnel's awareness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safety.
Key words:radiation protection; radioactivity;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收稿日期:2016-0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05119)应用显微CT成像技术研究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模态NAPL的去处机理
作者简介:王春梅(1977—),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核安全和环境影响评价,E-mail:fushezhan780801@163.com
DOI:10.14068/j.ceia.2016.02.020
中图分类号:X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444(2016)02-0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