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当前高职动漫教育复杂性进行了分析,提出构建分级制“互联网+工作室”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工学结合,真正让学生与市场无缝对接。
【关键词】动漫专业 分级制 互联网+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67-02
一、“互联网+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高职动漫人才培养的复杂性
动漫专业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涉及科目多,从手绘基础训练到动画制作各种软件,专业门类横跨传媒类专业到计算机类专业,学习周期大大加长,哪怕是通过参加美术高考进校的学生,有很好的手绘能力,也要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学习。最关键的是这些知识应用于动漫商业作品时,是融合在一块的,比如人设物设岗、三维动画建模岗、后期特效岗等,不仅要求从业者会操作计算机软件,更要求有很好的美术功底,因此公司无法向流水线的工厂学习,大规模招收学生到公司进行顶岗。公司无法在合作期间快速实现收益,公司方多是不愿意也无法进行校企合作。
其次,多数高职学校还处于生存(扩规模)阶段,生源类型多。目前广西就有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中职“2+3”中高职连读生、没有参加普通高考只是参加了高职单独招生考试的学生等,这些学生入学基础不同、起跑线不一样,在校期间所受的教育知识体系也有很大差别,部分学校动漫专业是文、理、艺混招,生源起点不一,整体素质差别较大。学生对专业认知、职业工作岗位的认知多是一知半解或是错误的,部分学校的课程体系沿袭本科,让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对于很多动漫类公司而言,受资金等因素影响,只是制作方,不是出品方,因此项目工期并不是由公司自己决定,就形成了“铁打的公司流水的兵”现象。动漫制作是有工期的,工期性决定了动漫公司不可能招个新手进来自己培养,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只能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另外,我国很多地方动漫产业链并没有形成,项目源头无法保障,动漫公司明知自己人力资源短缺,却又没办法与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
(二)“互联网+”时代生态环境十分适合数字化动漫设计
互联网提速,4G应用与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普及,使得动漫行业中以工作室为单位的从业者可以打破地域、工作方式的限制。动漫设计的内容是生成数字化静态或动态的产品,绝大多数的小型动漫项目都可以实现网络远程化生产,从而实现了从业者以更灵活的时间、更远的距离,通过互联网完成“收件、沟通、设计、发货”生产流程,客户在任何地方利用互联网比稿、审稿,降低成本,服务质量却没变。在校生在工作室通过网络承接项目,沟通项目进度与要求,再通过网络交付给客户,实现了项目生产、产品交付并获取报酬。因此,“互联网+”时代生态环境十分适合数字化的动漫设计,这为动漫类专业在校生以互联网为平台,依托工作室参与动漫项目,实现“互联网+工作室”工学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能。
(三)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需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要求学生首先要有创新的态度,这个态度包括决策力、领导力、承担风险与非常规思维;二是具备基础技能与学术;三是正确的伦理观;四是掌握包括沟通能力、期望与激情的社会基本技能。高职培养的人才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就必须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现有的课堂大部分是按学科、知识点来进行教学,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互联网+工作室”培养模式
(一)分级制的“互联网+工作室”结构
为了有效地解决高职动漫人才培养的复杂性问题,可以采取分级制“互联网+工作室”工学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市场为导、优差兼顾、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培养职业心智”,贯穿一至三年级。
所谓分级,即按动漫工作的需求分级组建工作室,其中一级工作室属基础性的,有数字摄影工作室、插(漫)画工作室、数字三维模型工作室;二级工作室属应用型、综合性强的,有二维动画工作室、三维动画工作室、影视制作工作室等,工作室全部由“双师型”教师指导。这样,既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二级工作室培养技术出色的学生“产品级”技艺,又有一级工作室引领没有基础的大部分学生迈入行业的大门。
一级工作室的核心任务是专业素养养成,以学习动漫典型工作任务基础技能为主,出发点在于让学生迅速清楚将来的工作是什么,有什么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职业心智迅速成熟,让学生的爱好与专业结合,发挥其特长,如让学生学会构图、色彩搭配、数字绘画以及图像处理等专业知识。因此选拔本级工作室人员时优先考虑学生的专业特长,对专业技术兴趣度高,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考试成绩仅作参考,不作标准,以面试、通识能力、专业知识面考察为主。以工作室为单位建立“开放式”团队,学生可以在进校后或是半年后选择进入,不分年级、不分班级,每个工作室团队均由学生自行选出一名合适的成员作为团队负责人。
学生在一级工作室出色完成一定的项目后,可以进入与之关联的二级工作室。二级工作室的核心是以市场标准为要求,商业运作为抓手,实践典型商业工作任务,让学生学习更有方向,培养学生动漫项目策划、剧作、设计、制作、输出等相关岗位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沟通能力、商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因此指导教师必须是“双师型”,具备一线工作经历,特别是要有近年参加过相关商业项目工作经验,同时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技术指导能力和创新创业指导能力。指导教师通过“带徒弟”的形式来开展工作,学生在工作室中完成学生到从业者、创业者的蜕变,不仅收获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获得了团队工作能力、个人管理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与商业能力等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从而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的培养。
工作室属于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它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矛盾,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工作室项目,如遇工期较长的项目,可以合理调整课堂教学或是以学分置换。
(二)工作室项目来源
工作室必须有项目,项目来源多是面向客户承接、承接外包。在校生的工作室又有它的特殊性,目前真实项目来源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学校、老师从传统市场承接的动漫类项目。二是借助互联网,利用微信、QQ等社交平台或是58同城等服务类平台,学生可以直接承接网友的项目,也可以参加类似猪八戒网等威客平台项目投标,这是目前最可行最主要的方式。三是开发动漫原创。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时要对身份进行转换,具有公司员工的素质,自觉严格遵守动漫制作公司的工作流程和规范。
三、工作室管理与学生考核
工作室成员采取面试、通识通力考核的方式录用,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负责培养学生动漫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原创动漫项目。工作室是一间小型准动漫公司,因此需要制订适合工作室特点的各种制度,制度上墙,强化工作室成员的纪律意识、服务意识。
对工作室团队的考核分两层,一是考核工作成果(职业技能),以成员在最终完成的动漫产品或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为标准,二是考察成员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作风等。
分级制工作室模式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让学生因兴趣而学,避免学生沉溺游戏,学有所成,在校时就有较成熟的职业心智,避免一入职场就茫然。可以避免一些学校因“双师型”教师、硬件设施的不足引起的多种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个性,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回归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最终培养出“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鑫,李志强,严斌. 基于工作室项目的独立学院艺术设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界,2015(5)
[2]李晓静,郭飞燕.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动漫专业实训基地建设[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作者简介】覃海川(1976— ),男,广西贵港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三维动画及影视后期。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