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松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100)
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观察
李 松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100)
目的 探究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8例,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瑞替普酶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CK(肌酸激酶)、cTnT(肌钙蛋白)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结果 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CK、cTnT和SOD的水平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大的意义。
瑞替普酶;还原型谷胱甘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指患者自身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在检查心电图时显示ST段升高的疾病,该病的易发群体是老年患者,近几年来,发病率呈逐渐增长趋势。现就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8例进行研究,其内容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男15例,女9例,年龄45~89岁,平均年龄(56.1±5.3)岁,病程0.6~4年,平均病程(2.3±0.5)年。治疗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46~88岁,平均年龄(57.2±6.2)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2±0.6)年。两者在年龄,病程,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瑞替普酶进行治疗,静脉推注:10 mU瑞替普酶+10 mL生理盐水混合溶液,间隔30 min,注射2次;治疗组采用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瑞替普酶的用法和剂量同对照组,静脉滴注:1.2 g还原型谷胱甘肽+250 mL生理盐水的混合溶液,间隔30 min,注射2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CK、cTnT和SOD的水平疗效分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逐渐减少,各项指标逐渐正常;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开始减少,各项指标开始改善;无效:患者病情无好转,且加重,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的疗效均有改善,治疗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CK、cTnT和SOD的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的CK、cTnT和SOD的水平均有改善,治疗组患者的CK、cTnT和SOD的水平改善情况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CK、cTnT和SOD的水平(±s)
表2 两组患者CK、cTnT和SOD的水平(±s)
组别 n CK cTnT SOD对照组 24 2089.3±753.4 1.34±0.06 129.4±19.7治疗组 24 1678.4±1014.7 0.73±0.02 183.6±36.41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因为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引发血栓导致,该病的发病与患者自身缺血有着密切的联系,最显著的临床表现是心肌坏死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较大的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上一般采用瑞替普酶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但是,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该药物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一般,因此需要对该病患者进行联合用药治疗[1]。
瑞替普酶是临床上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常用药物,结合血管阻塞部位的纤维蛋白和纤溶酶,促进纤溶酶原裂解,较好的降低患者体内凝血因子活性,保持梗死血管的通畅,该药物见效较快,溶栓作用较好。
综上所述,采用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大的意义,可较好的提高患者的疗效,改善患者的CK、cTnT和SOD的水平,为该病患者的治疗提供较我突出的临床依据,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采用。
[1] 张嘉宁.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21.
[2] 苑莉莉.还原型谷胱甘肽与瑞替普酶联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0):75-75,76.
[3] 苏 欣.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21(03):352-354.
本文编辑:刘欣悦
R542.22
B
ISSN.2095-6681.2016.20.0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