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召国
从2015年山东高考语文题目来看,高考改革的信号已经指向了文言文。文言考查改变了历史传记和散文的传统,改为先秦典籍《六韬》中的文章。有专家认为,“传统文化成为高考的又一创新考点指日可待,但考什么、怎么考又是一个重大课题”。若传统文化进入高考,最大的问题是很多高中生阅读典籍的数量少,并且不能微观把握篇章思想内涵,但作为选拔性考试,具备语言的相关基础知识储备和素养,依然还是考查重点。
今年山东高考的断句,似乎颇有新意,实际上也不新,因为在会考题中这是常规考题类型,难度适中。但即便如此,仍有学生得分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没有找到好的快捷的方法。因此,不应该强调做过多的文言文试题,而是应该研究历年高考真题,以高考真题为蓝本,把握高考,一招取胜。
一、立足课本,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精心挑选文言文经典篇目,如,出自《史记》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韩愈的《师说》《马说》、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这些规范而又容易理解的名篇佳作,是学好文言文的基本篇目。让学生熟读成诵,语感就有了,断句就会不成问题,文言知识点也能迎刃而解。高考题考查的依然是学生对课本的掌握程度,学生只要学会变通,立足课本,夯实基础,就一定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例如,【2014山东卷】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舍县之大家。舍:寄居。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夺:改变。C.时吴氏家延师儒。延:迎接。D.属鼎治,鼎论如法。属:交付。出处:A.“舍” 寄居。人教版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舍相如广成传舍”;人教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中有“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B.“夺”:改变。人教版必修二《陈情表》中有“行年四岁,舅夺母志”;C.“延”:迎接。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中有“秦人开关延敌的延”;D.属:交付。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中有“以兵属蒙恬”,另外《琵琶行》《腾王阁序》中皆有拓展。
对于文言翻译题,也是如此:
例如,(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分析:翻译(2)难度不大,就是要翻译好“好、乐、审、明”这几个重点实词,其中,“审”字是个重点也是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曾多次强化与复习。课本中: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就是审悉之意。在平时练习中,也遇到过以下句子:出自《类篇》的“审,知也”,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的“审矣,何足怪乎”,出自《史记?礼书》的“君子审礼”,出自《三国演义》的“陛下连降三诏,召臣回朝,未审圣意为何”,等等,都为“审悉(详细了解)”之意。
因此,立足教材,夯实基础,永远是文言得分的王道。
二、教点小窍门,从容应对高考
古文选文一直在变,题型也稍有变化,但不管全国卷还是各省市的语文试卷,都有一道文言文试题是不变的,就是“文意理解”。抓住这一点,教师在训练学生做题技巧方面,可以弄点小技巧,从最后一个选择题开始做,先阅读此题,可以宏观把握整篇文言文,然后再去阅读原文,这样有助于对整个篇章的把握,甚至个别特意设置的冷僻实虚词,也可轻易突破。
如,【经典高考题例】【2014山东卷】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深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署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本题是在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试题中D项表述内容,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在涉及到河南行省郎中这一职务时对应的为“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选项与原文对照后便可明确詹鼎未曾担任河南行省郎中一职。只是一个职位的变化,不妨碍文意的表达,这样,学生先看内容表述题,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全语段了。
当然,具体做内容表述题的时候,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注意设题陷阱。如,时序颠倒、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在此基础上,文言文训练不妨以“断句”和“翻译”作为获得高分的突破点。当然,结合2015年全国课标卷的第五题,还应强化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