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科生学业导师的角色认知和角色定位的思考

2016-06-18 17:57崔利刚
考试周刊 2016年43期
关键词:认知角色定位

崔利刚

摘 要: 本文针对高校在本科生学业导师角色认知和角色定位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和对学业导师管理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剖析这些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最后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 高校本科生 学业导师 认知 角色定位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对教师职业定位的精准而概括的诠释。传统教育模式对本科生的培养内容包括两部分,即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而专业类教师则负责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和科研指导工作[2]。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交叉甚少,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学生的相关素质教育效果。为了让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许多高校对本科生实行了学业导师制。所以,有老师认为,学业导师制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制度,所设导师对学生负有教学和辅导责任[1]。但正是这种双(多)重身份的出现,使学业导师的认知和定位存在诸多问题。

1.本科生学业导师的角色角色冲突与困惑

本科生学业导师既不同于专业知识的授课老师和生活思想管理的辅导员,又区别于研究生教育的导师,但是对相关工作内容又有涉及,导致本科生学业导师的角色冲突。

1.1学业导师职责定位不清或重视程度低。学业导师设置的目的是让专业教师利用其自身在教学工作、学习研究中的认识和积累,引导在校大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涯。但是,在实践中广泛存在学生对学业导师与辅导员诉求的混乱,使得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经常性“越界”,给学生和老师都造成一定困惑。双方为协作机制和协调方式上的困难付出了比较多的沟通成本,使得一方面影响辅导员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制约学业导师的育人作用。

1.2学业导师资源供给与学生需求脱节。学业导师的来源选择和学业导师的职责植根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有些高校要求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些高校规定学业导师可由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老师担任,也有的高校认为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熟悉教学的管理人员甚至是在校研究生都可以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甚至有部分学校采用由老师自主申请的方式担任学业导师[3]。在学业导师选聘方式上,几乎没有学校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在学业导师选择上,学生的声音往往被忽略,使学生的创新需求和专业素质提升长期处于抑制状态。

1.3管理及评价标准的缺失导致困惑。学业导师的工作润滑着学生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的工作。很多情况下,学业导师的工作内容和量化标准缺失,如简单地以每个月或者每周辅导次数规定标准,导致学业导师很多工作内容不被现有评价体系认可和接受,而辅导对象多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以辅导的学业和学术成绩为标准的考核指标,也不甚合理,结果导致学业导师在工作上积极性不高。而学生对学业定位、就业升学、职业发展的疑惑和诉求等,由于学业导师自身素质和精力能力差异和合理激励评价制度的缺失,学生的正常发展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2.原因剖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互联网普及及移动通信工具便利性冲击着传统知识获取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获得了极大解放。而传统辅导员+学业导师的学生辅导方式既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更是很难在现有评价体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从根本上说原因有以下两点。

2.1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化培养体系缺失。长期以来,学生在大学阶段之前以灌输式学习模式为主导;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多数学生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以自主模式应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结果导致一方面学生自身不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不能建立基于自主学习的未来规划,另一方面高校未建立以学生职业化发展为中心的培养体系,导致对学生生活管理、思想教育和学习管理长期力不从心,抓不到点子上。

2.2国内高校教学体系和教辅体系割裂。国内高校培养学生时强调以学生知识学习为中心,而对学生的生活、思想教育放置于次要地位。学业导师本应定位于知识教育的专业教师和思想教育的辅导员之间,起到纽带作用。但国内高校教学体系和教辅体系长期割裂,学业导师定位不清,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很难完整地呈现给老师,造成学业导师抓思想、辅导员搞活动、专业老师搞纪律怪的现象。而学校对这种扭曲的现状视而不见,造成学业导师制度空洞化。

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应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传统辅导员+学业导师的教育方式应适时做出改变和调整。

3.对策建议

针对上文学业导师制度的现象描述及深层次原因分析,现给出对应的改善建议。

3.1深入分析、科学定位学业导师职责。明确学业导师的职责和定位是完善学业导师制度的基础。必须坚持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化发展为中心,建立以学校和学院教育教学主要领导负责的、以各相关职能部门广泛参与的学业导师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和加强对学业导师的管理制度。

3.2因地制宜、合理设置岗位选拔标准。根据学业导师的职责和定位,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定学业导师的选拔标准。学业导师的选拔原则以专业能力为基础,要求专业视野广阔、学术能力强,同时要求学业导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学生工作经验,并且注重学业导师的更新淘汰。

3.3系统规划、完善学业导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导师评价体系是学业导师制度高效运行的保证。对学业导师的评价制度要求引入学校管理机构、同行和学生评价信息。同时,要重视结合专业教师、辅导员对学业导师的客观反馈。重视对学业导师过程的监督和结果的评价,最终形成对学业导师完整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哈书菊.高等院校学业导师制的建立与完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7):69-71.

[2]姜宇,刘群东.浅谈本科生辅导员与学业导师有效协作机制的建立[J].学周刊:c,2011(11):206.

[3]瞿启发.本科生学业导师教育管理模式探讨[J].求知导刊,2015(16):95-96.

猜你喜欢
认知角色定位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浅析《南方周末》网络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