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阅读的一点思考

2016-06-18 19:09苟永辉
考试周刊 2016年43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阅读初中语文

苟永辉

摘 要: 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文章认为,语文阅读应该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 教学思考

长时间教初中语文,经常听课、学习,在反观自己、借鉴别人时,渐渐悟出了一些有关语文阅读教学的门径,现将它写出来,与各位同仁交流交流。

一、教学的基本任务或思路

对阅读而言,不论是怎样的文章,其基本的教学任务或思路不外乎两个层面:一个是“写了什么”,一个是“怎样写的”。前者涉及文章的内容、主旨,后者涉及文章的写法和语言特色。每一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必然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就这两个层面本身而言,自然是前者为后者奠基的。上述虽然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识,但看一些老师的授课,其教学任务或思路似乎并不清楚,甚至错乱,或者表面很“花”,而实际上其教学环节的设置很不得当。

二、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每一节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而且,根据学生的实际,目标的确立应难易适中,并且要精而又精,至少应分清主标和次标。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相对比较集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比较强。这一点对语文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就阅读教学来说,几乎每一篇课文都属于“综合科”,每一篇课文值得学、值得教的地方都特别多,所以在众多知识点、能力点中,到底选择哪些点,又以哪些为重点,就很费脑筋。如果取舍不当,则事倍公半。这一方面,对初教语文的老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可能是语文教学很难入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老师教案上的“教学目标”写了好多条,可观其教学,则既不见“纲”,又不见“目”,既不见“主干”又不见“枝”,显得凌乱而芜杂。因此,如果不认真钻研,不努力跟进,即便教几十年的语文,也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门外汉”。

三、导课

我不止一次发现,授课者在一段富有激情的导入语之后,竟然转入“预习检查”这一“冷冰冰”的教学环节;或者是学生已经做了预习,而老师的导入语竟仿佛是面对还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的学生。试想,这样的导入语会有什么效果。在一些老师那里,教学环节之间的脱节或者不关联竟至于这样的程度。如果教学是为了过程的过程,那么这样的过程还有什么意义?我想,导语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其实质却不会有太大变化。简单一点,它至少应有开启新课、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作用;复杂一点,和许多教学环节一样,它也应该用拥有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好必要的铺垫的作用。再者,作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导语与其他教学环节一样,应共同服务于教学中心。导语并非多余,更非摆设。倘若把一堂很成功的阅读课比做一篇很出色的文章,那么,导语就是这篇文章的开头。

四、多媒体

使用多媒体课堂容量大。但我认为,容量大不一定效果佳。而且多媒体更给我一种工业生产的感觉。那种一味追求效率的机械化生产模式,被套用到教育教学上,真不知道那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损害。对语文教学而言,多媒体在资料、图片、训练题目(含答案)的出示及复习课中的确有优势,可谓“省时高效”。然而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量、频繁地使用,则未免有点“滥”。还有人一味强调多媒体的“直观性”。对一些复杂、抽象的事物,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的确益处多多。但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这样的情况很少,这样的必要也很少。如果过多地借助直观理解文字,就真正失去了语文阅读的意义。因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实际上便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的演练(当然,这其中也有抽象思维的成分)。如果将他们都“直观”了,那么思维的训练从何谈起。而且,多媒体的加入,替代的同时也弱化了和语文学习有关的能力、情趣、习惯的培养。处理不好其中的矛盾关系,恐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其弊大于其利。

五、背景介绍

在听课中,看到不少年轻的同事在导读课文前,必然要向学生介绍有关作者作品的相关常识或资料,甚至是很冗长的介绍,好像语文课少不了“背景介绍”,如若少了便不是语文课似得。且不说冗长的介绍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单就其必要性而言,就很值得商榷。在这些背景材料中,有一些属于文学、文化常识,很有必要了解或掌握,它能够提高学生对该位作家及其作品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或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有一些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其作用和意义不超乎“参考”二字。从以上两点出发,背景材料如若要放在课堂介绍,则孰取孰舍,不待详明。刚教语文的老师之所以在背景介绍这一块缺乏合理的选择,与他们不明白背景之于阅的作用有关,也与他们对教材本身吃得不透有关。还有一个问题,课堂的背景介绍,必须在导读之前进行吗?既然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那就要与下一个环节有密切的联系,以服务于“全局”,可我看到的是,一些老师背景介绍一环和下一步关系松散,甚至可以说没有关联。到了真有关联的时候,他急于向学生进行“提示”,要学生“回头望”,要他们注意联系背景思考。既然如此,何不在此时出示相关资料,岂不更好?把一个教学环节独立于上下环节之中,晾在那儿很长时间,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我认为背景介绍如有必要的话,不一定要将其单列于导读之前,而是应根据需要,选择更合适的时机,最好与导读的过程自然而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六、语文积累

凡语文老师,都知道积累的重要。但大多数老师好像都把工作做在了表面。他们要求学生多遍地读、背、抄、练,可就是不理解学生为什么在积累方面显得十分贫弱。我认为,要真正记得牢记得多,莫如将积累和运用结合起来。运用的途径有二;一是勤练笔,可长可短,日记、心得、信件、倡议书都行,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进行表达,以多种形式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二是广阅读,读课文、读名著、读报刊、读电视广告、读产品说明书,等等,随时读,不拘形式地读。其实,语文积累本来就是为读写说打基础的,如果不能使二者有机联系,则积累的东西就得不到最有力的巩固,积累的行为就会受挫,学生的热情和动力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979.

[2]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1942.

[3]吕叔湘.语文常谈.2006.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阅读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