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研究

2016-06-18 07:52王淑霞史宝君王巧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王淑霞 史宝君 王巧玲

【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计算机教育存在理论教学偏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出现的原因,讨论要构建适合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应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等方面展开研究,并且分析了本次培养方案与以往培养的不同点,重视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突出了对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目标 应用技术型 课程体系

【课题项目】2014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GH14397 《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36-01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于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导致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而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还停留在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在课堂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确,甚至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只有明确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适应社会需求。

2.地方普通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目标

2.1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定位要合理

通过分析计算机专业岗位的社会需求,概括为三种:即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其中社会需求量最大的是应用型人才。按照学校制定的“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体是“实践性应用型”人才为主体,两翼分别是学生考研和出国留学,遵循学校确定的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型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从而确立了计算机专业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专业办学思路,强调实践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加强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实教学内容,整合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构建课程体系。

2.2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

围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专业定位,从应用技术型角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主要依托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及国内IT行业的资源优势,采取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创业训练,校企联合等模式,立足长白山区域,面向吉林,辐射全国,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理论知识及信息素养,掌握MIS系统和网络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团队精神、创新理念、德才兼备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使本专业毕业生能在政府机关、中高职院校、软件公司等单位从事各类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应用、维护及计算机教育方面的工作。

3.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

近几年,不断探索和完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需求、岗位知识、能力、毕业生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经过多次论证分析,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整合知识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既适应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需求,又要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3.1 根据学科特点,拓宽专业方向,服务地方经济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实行拓宽专业领域,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确定计算机专业的建设方向。在2013级的培养方案中设置多方向的课程,最终确定了将本专业学生分三个方向培养:教师教育方向、网络工程与数字艺术方向、软件工程方向。

3.2改革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

根据用人市场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的要求,全面改革原有的只重视理论研究,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国家统一要求的公共课程外,还应以突出技术应用的知识领域,包括数据库应用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linux系统与应用、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JAVA开发技术、oracle数据库应用等。本课程体系是在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构建的,重点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本次课程体系突出两个方向的应用 ,一方面是数据库应用,由于数据库应用是计算机专业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也是做软件开发必不可少的部分,于是构建数据库学习不断线,组织老师在2014年成功申报数据库应用技术学科方向。另一方面是Java方向,随着市场人才需求变更,从2011级开始实施以Java课程为主的课程模块体系。2010级至2012级学生分别利用第五学期和第八学期到大连安博、长春达内、北京渥瑞达、长春东软、中软等公司参加专业实习与企业实训。从2013级开始,实行“3+1”人才培养方案,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毕业实习与企业实训,可以让学生在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通过3+1模式的实施,既可以有效地保障了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可以积累至少一年的企业工作经验。

3.3 2013级培养方案与以往培养方案相比有如下特点:

在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本专业基本的修业年限为4年,学生在校要完成公共基础必修课17门,学科基础必修课15门,专业必修课11门,专业选修课学分达到40学分,共修满194学分(其中实践环节59学分),方可毕业。

①压缩了理论学时。由原1865理论学时压缩至现在的1710理论学时,减少了155理论学时。

②加强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总学分由原方案中的43学分提升至59学分。

③专业选修课程前移,增加第7学期企业实训环节。为了让学生尽早地接触企业实际项目开发环境及开发过程,方案中将专业选修课程前移,专业实习已由第5学期后移至第7学期,实现了学生到企业参加项目实训及实习这一目标。

4.结束语

传统课程体系下的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弱,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导致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计算机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学生实践能力弱等问题,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社会需求结合,切实为地方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葛金辉.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性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理性思考.现代教育管理[J].2013.7

[2]李文敬.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1(10)

[3]李春杰.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4]王延松.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1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面向模具行业需求的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