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网络参与政治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

2016-06-17 15:13丁雅玲杨双
2016年15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互联网

丁雅玲+杨双

摘要: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了公众与政府间的联系,公民网络问政、网络参与等“线上”民主政治参与形式对我国现实生活中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类的政治参与方式。本文根据互联网信息广泛性、主体多元性、传播快速性和参与匿名性等特点,分析了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公众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方式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时探讨了消除消极影响的方案措施,为公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打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政策;网络参与

一、引言

从农耕时代发展到工业时代再进步到信息化时代,技术力量已经成为了人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不竭动力。自8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互联网、90年代正式启动互联网工程项目以来,互联网在我国一直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互联网激发了广大群众在虚拟世界中发表自己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问题看法的积极性,紧密了公众与政府间的联系。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网络参与成为了公民参与政治的一种新形式,同时也是影响政府管理者进行决策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公众的网络参与不再只是局限于大的政治事件,其中也包括一些较小的公共事件,网民就某一个热点发表意见,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这种网民与政府间的互动促成了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出台,公众通过互联网影响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或完善的行为成为了一种引人瞩目的现象。公众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方式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努力消除消极影响为公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打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将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

二、公众网络参与政治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保障了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民主性

网络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们聚集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通过问题的提出、思考、讨论,并将达成一致的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这样的意见和建议会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网络的开放性降低了大众进入网络的门槛,在网络上没有阶层、地位、财富之分,互联网逐渐成为了大众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例如,正是借助网友随手拍乞讨儿童照片并发布到网络上的行为,不仅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拐卖”事件,而且也让被拐儿童的父母从中看到了找回孩子的希望。

2、降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成本

传统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未能有效降低政策制定成本,而公众通过网络途径可以自由浏览各级政府在政府网站、权威论坛等网站上定期发布的关于某项公共政策的相关信息,然后通过留言板、信箱等方式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政策制定者通过收集各方意见,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可以总结出有益于公共政策改善的意见或建议,这种做法不仅大大降低了通过开展座谈等方式征集民意带来的花销,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政策制定的效率。

3、提高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不仅政府网站中增添了许多便民、利民的模块,而且网络课堂、电子课件的不断涌现都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各种学习的机会。公众强烈的参政意识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的社会关系,当人们对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问题有看法时,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意见表达,例如上传一张官员奢侈手表的照片或一张机关单位高额的消费发票,会引起其他网友的热烈讨论,进而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对涉及官员进行严格审查,然后及时在网上公布审查结果,这种做法一方面肯定了网友的参政行为,另一方面缓解了官民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

(二)消极影响

1、信息的海量性增加了政府辨别真伪的难度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公众通过网络途径就自身关心的各种话题在各大论坛、聊天群中展开讨论,由于网民的受教育程度、价值观念、关注焦点的不同,这些海量的网络信息给政府辨别信息的可信度、真实性等带来了巨大难度,尤其是现在各种满天飞的小道信息使得政府部门不能够有效地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议题,降低了决策制定的效率。

2、言论表达的非理性误导了政府的工作方向

互联网环境的显著特征就是虚拟性,但在虚拟的环境里发表言论要遵循一个“度”,一旦越过了这个度,以一种不负责任地态度通过匿名形式传播各种虚假言论,那么这种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非理性言论就会干扰其他网民的视线、扰乱他人的理智思维,大大削弱民意的真实可靠性,这种民意不具有一致性和绝对的代表性,这些社会问题更多的是个体问题而非群体问题,所以这种不健全的信息往往会误导政府决策的工作方向,甚至会背离真正的民意。

3、言论结果的放大性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海量的信息被大量的网民阅读、讨论和传播后,其中的一些信息会被渲染,一些言论结果会被发酵甚至扭曲,特别是公众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时,一些政府决策会被网民拿来讨论,由于每个人对公共政策的关注点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声音,一旦一项政策不符合某一群体的利益,他们的言论就会过于偏激而来攻击这项政策,这种行为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因为政府所制定的每一项政策都是惠及所有大众的,不能因为政策不符合一部分人的利益就否定政策的可行性,这也是不道德的行为。

三、完善公众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措施

(一)提高政府辨别信息的能力

网络中一些思想偏激的人会发布一些子虚乌有的虚假信息,而一些思维敏捷、判断力强的人会发布一些真实可靠的信息,公众通过互联网传播出的信息真假混杂、虚实皆有,这就考验了政府官员的信息辨别能力。虚心听取网络民意是好事,但也不能被所有网络民意所束缚,在以包容心态对待网络舆论的基础上,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者要通过走访调查、深入群众等途径,明晰网络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焦点事件形成的大众舆论要进行多次的调查取证,不断提高自身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二)健全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受法律约束监督的网络言论会反噬整个网络系统,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创造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就一定要有健全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任何出现在网络中的污蔑、损害他人或国家声誉的言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所以,为了保障网络舆论的可靠性,结合当前网络舆论的发展形势,明确涉及网络安全、国家秘密或者公众个人隐私等领域的网络舆论必须加以规范,坚决抵制任何形式不法言论的出现,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体系。

(三)提高公众网络参政的素质

网络的发展为公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网络中公众可以利用虚拟的身份进行政治意愿的表达,为了减少偏激言论的传播,公众需要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扩大网民公共视野,因为具有公共视野的网民才能够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来;保障网络能够真实反映民意,不断提升网民的道德责任感。所以,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公众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约翰·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和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6.

[2]张淑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和权力的对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38.

[3]王金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中国行政管理,2011(5):74-77.

[4]胡宗仁,网络参与下的政府行为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10(1):68-70.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互联网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
浅谈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