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慈航
在世界海洋文明史上,如果说15、16世纪是西班牙葡萄牙的世纪,而18世纪到二战前夕是英国的时代的话,17世纪就其总体而言,可以说是荷兰的世纪。即使在三次英荷战争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荷兰的海上力量仍然是霸主级别的,直到十八世纪初,才被英国最终完全超越。作为一个面积狭小的海岸低地国际,荷兰的能够取得海洋霸权,并且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在奇迹的背后,经过对历史的梳理和分析,也不难发现,荷兰的海洋霸权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一、荷兰海洋战略的特点
(一)以商业为主导的海洋战略
马克思曾引用居利希的话评价道:荷兰“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以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国家。这个共和国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
荷兰的强盛推动它执行更加狂妄的霸权政策它曾宣称:要把挪威变成它的森林,把莱茵河岸河加龙河岸变成它的葡萄园,把德意志、西班牙和爱尔兰变成它的羊圈,把普鲁士和波兰变成它的谷仓,把印度和阿拉伯变成它的果园。
与早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和后期的英国不同,荷兰的海洋霸权不是建立在广大的殖民地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商业贸易,具体而言就是欧洲沿海转口贸易的基础之上的。
(二)被动的海洋战略
虽然在17世纪中期,荷兰的海上实力空前强大。船舶总数占整个世界的三分之二,海上实力无与伦比,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而且在三次英荷战争的海上较量中,荷兰海军的表现也一度非常的强势。但是荷兰的海上霸权,从一开始就是非常的被动的。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其脆弱性。
随着英国的逐步崛起,荷兰海上战略的消极被动性才逐步的体现出来,首先表现出来的事海洋战略的单一性。荷兰的海洋战略非常的单一,就是一海上转口贸易为核心的海洋商贸战略,海上贸易可以说是荷兰经济社会的唯一命脉。这就决定了,荷兰海洋战略的单一性。而在十七世纪,海上竞争日益的加剧的国际形势下,单一性也就不可避免的决定了其具有脆弱性。
因此,荷兰建立空前强大的船队和护航舰队,其目的就是保证国民经济命脉的有序运运转。无论是与北欧海盗的海上甚至直接的暴力掠夺相比,还是与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者的殖民掠夺相比,荷兰的海上活动特别是军事活动很少有主动攻击的实例。
在决定荷兰国运的三次英荷战争中,荷兰在战略取向上来看也是消极被动的。从战争的过程来看,虽然荷兰有德·格兰特的卓越的军事指挥,荷兰在战争中一度占据很大的主动。分别在“四日海战”等海战中大胜英国海军。1667年6月,格兰特甚至率领荷兰海军深入泰晤士河烧毁了大量的英国战船,俘获了大量战利品。迫使英荷于1667年7月21日。日签订了《布雷达条约》。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的工具”。三次英荷战争明显是在荷兰遭受英国的进一步排挤下被迫做出的反击。
(三)缺乏陆地支撑的海洋战略
关于海权与陆权的关系,美国著名海洋战略学家马汉有过非常经典的论述。马汉认为,海权国家在地理上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即海洋。“海洋是海权国家的家园和领地,就其字面意义而言,也没有任何其他来自陆地的方法以制衡这种排他性的控制。”①然而,海上交通的存在时一回事,对其使用则是另一回事。后者取决于实力,这一实力表现为两种形式,即在海洋上的纯粹海军实力,以及在海洋接触或插入陆地之处的海军和陆军实力的相互结合——或也可能是相冲突。在海洋与陆地相接处的地方,军事实力(政治权力的基础)的冲突当然就成为了重点,因此也必须建立起平衡。②在海洋和陆地相接触的地方,陆地会给海洋造成极大的影响,海权在这里就不仅仅意味着海上优势,还需要控制沿岸,这种情况尤其见诸于海港入口,可通航河流的入海口、岛屿、海岸线、以及人工水路。③
马汉还认为,在海权与陆权的较量中,“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是截然区分的因素,每一方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和利用另一因素的援助;也就是说,陆权国家会试图到达海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海权国家则必须获得陆地的支持,只要其动机与陆地居住者密切相关”④
二、荷兰海洋战略呈现如此特征的原因
(一)国小地狭,人口稀少,缺乏足够的国内市场
荷兰的国土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低地国家,自然资源嫉妒匮乏。国内人口稀少,市场狭窄,国内有超过三分之一从事海洋相关的行业。正是在国内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的情况下, 荷兰走上了海上的贸易之路。在这样的条件下,荷兰的经济发展,缺乏真正的内在动力,商业胜过工业,国际贸易超过国内贸易,而国际贸易更多的带有转口贸易的性质。17世纪荷兰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国际商业垄断权的基础之上。正如马克思所说:“现在,工业上的霸权带来商业上的霸权。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却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⑤
荷兰经济发展的特点,也成为了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弱点。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被迫接受英国“航海条例”的限制和约束,从而削弱了“海上马车夫”的作用。直到17世纪末,荷兰的经济地位很快被拥有强大工场手工业的英国所代替。到18世纪初,荷兰便失去了海上优势和贸易垄断权,从一个商业大国变成一个依附于英国的二等国家。
(二)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外交策略上的失误
荷兰的国际环境是非常复杂的,17世纪的欧洲国际环境非常的恶劣。1618年至1648年,欧洲进行了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涉及面广,战争进行的时间长。但是随之而来的并不是和平。法国西班牙等大国内战不断,欧洲大陆的小规模战争也在不断发生。欧洲大陆强国林立,而荷兰虽然军事实力较强,但是国土面积狭小,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导致很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进攻。荷兰的周边面临着法国、普鲁士、丹麦以及其宿敌西班牙等强国的环绕。处境非常危险。而且当时的欧洲,国际关系非常复杂,各国之间为了利益,崇尚军事实力和战争,没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因此荷兰面临这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
同时,荷兰的外交策略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方面,荷兰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和自己的宿敌英国发展关系。其中比较著名的便是婚姻外交。虽然这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与英国的关系不可调和之际,仍然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之后与英国、瑞典结盟,共同对付法国,引起法国不满,最终与法国的同盟关系彻底瓦解,反目成仇,导致法荷战争的惨败。这些都是荷兰外交策略的失误之处。
(三)荷兰的自然地理具有先天劣势
毫无疑问,在海权中作为核心内容的海上力量和海上交通都是以与地理因素有关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海洋地理条件的优劣对一国海权的发展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优越的地理条件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战略势能。影响国家海权发展的地理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海陆位置,根据马汉的海权学说,海权地理位置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即该国是岛屿国家还是大陆国家;是否面临陆上威胁或陆上扩展的诱惑;⑥2、海岸条件:海岸条件是指一个国家的濒海程度、海岸线的长度、海岸线的曲折度、海岸线的利用率以及海湾和港口的多寡与优略;3、出海通道:在进出大洋的通达性上,一国的海上力量的投送和运输需要拥有多条宽敞、便捷、安全的通道以供进出大洋。在战争期间,出海通道关乎海军的机动性和国家战略资源的获取,是打击对手、维系国家战争能力的关键因素。而出海通道的重要性在和平年代更多体现在它作为物流通道的价值上。如果一个国家的出海通道受到外国限制,通达性不畅,会对该国的海权发展极为不利,因为这样会导致对手的封锁更为容易。
很显然,在这三点基本的海洋地理条件上,荷兰都有非常明显的先天劣势,这样就决定了荷兰的海上战略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制约因素,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海洋竞争,保持其海上霸主的地位。
三、 荷兰海上霸权兴衰给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启示
(一)坚持经济与安全并举的海洋战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战略更加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关乎民族兴衰命运。马汉曾经说过:“海上力量的发展,是建立在贸易的基础上的。”从荷兰从一个面积狭小,人口稀少的小国,变成世界的海上霸主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海洋经济对于海洋战略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而我国要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鼓励海上贸易。
为了推动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我国应该促进沿海省份对外经贸的发展。促进我国海底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促进海洋矿业、海洋化工等海洋技术的发展,提升我国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建设的产业化规模。大力扶植海洋渔业和养殖业,促进海洋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调整能源资源战略,对于沿海地区包括争议海区的油气资源进行有序开发,同事对沿海海区环境进行有效监控和治理。最后,要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与海洋强国在海洋科技和经济方面的交流与合作。⑦
海洋一个方面是对外经济交流与贸易的窗口,同时也是国防的重要边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安全地位。荷兰作为17世纪的海上霸主,其海上安全一直受到非常重要的威胁,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其广泛的海上贸易很难有效的实施安全防卫,而且,荷兰缺乏海上安全所必须的地理环境,导致荷兰维护期海上安全的难度远远大于其在欧洲的对手。
我国同样作为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海上安全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结合荷兰的经验教训,为了维护我国海洋国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应对来自海上的威胁,我们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海军。同时,要加强我国的海防纵深建设,切实保障我国的海上权益与安全。
(二)积极实施海洋战略,注重外交策略的施展
荷兰虽然海上实力足够强大,但是由于荷兰在海上殖民的过程中,以及在其转口贸易的过程中触动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因而在欧洲的盟友较少。唯一潜在的盟友法国也最终和英国结盟,并合力对荷兰的霸权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荷兰逐步丧失了欧洲一流强国的地位,沦为欧洲二流国家。虽然这与欧洲的国际环境过于复杂有关,但是荷兰的外交失误,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⑧
历史学家们总结英国之所以能够保持数百年的海上霸权,其倚仗的便是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加均势外交,其中均势外交作为历史上的经典外交策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⑨正是由于英国在外交上的成功,使得其能在欧洲残酷的竞争中能够长盛不衰,连横扫欧洲的拿破仑都只能望洋兴叹。这些很大程度上都应该归功于英国的外交政策。包括查理二世用纵横捭阖的手段离间了荷兰与法国之间的关系。⑩
英国著名学者杰里米·帕克斯曼曾精炼的概括到:“大海把你和最邻近的国家隔开,又把你跟最遥远的国家连接起来……与世隔绝的位置也提供了有选择地参加战争,结成联盟和参与阴谋活动的机会。”B11这些都表明英国的地理环境对于其外交政策提供的便利,同时也体现出英国在外交政策的选择上的手段非常丰富。
我国现在建设海洋强国,面临着非常的复杂的局面。我国目前与周边国家,特别是南海和东海地区存在着海域的海洋领土和权益的争端。这样的形势,对我国的外交策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坚持领土主权不被侵犯的条件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建设海洋强国而努力,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
(三)因地制宜制定海权与陆权并重的海洋发展战略
海权是指国家军事上控制海洋和经济上利用的海洋的能力……最终体现在海洋空间和濒临地区的强制能力。B12关于海权的诸多要素,马汉认为,共有六个基本条件影响各国海权: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和政府性质。B13其中地理位置、自然机构、领土范围可视为海权中的地理因素。“地理因素不会改变,但他们对外交政策的意义却会改变。”
大陆国家的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陆上邻国的强弱和对外政策,主要强调陆军对国家中心地区和边境的保护,而岛屿国家的地缘关系则简单很多,它与邻国隔海相望,地理连通性较差,因此受到邻国的安全威胁较弱。
来自陆上的战略压力是发展海权的制约因素,地缘政治特征的单一性带来了决策的简易性和政策的稳定性。而相较于岛屿国家,既濒临海洋又背靠大陆的国家“通常面临战略选择上两难”、“双重易受攻击性”和“国家资源的分散化”等问题B14。这样的国家被有些学者 称为“陆海复合型国家”即“指濒临开放海岸且背靠较少自然障碍陆地的国家”B15。
对于我国的自然禀赋而言,很显然在海洋发展战略的制定中,要结合我国陆海复合的地理特点和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路上强国而非海上强国这样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因素。坚持陆海结合,陆权支撑海权,海权反哺陆权,这样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才能建立在一个比较稳固的基础之上。(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
注解:
① [美]马汉,《亚洲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第8页。
② 同上,第29页。
③ 同上,第23页。
④ 同上,第35页。
⑤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第822页.
⑥ 同③,第38页。
⑦ 朱向东. 国家海洋战略::经济与安全[J]. 开放导报, 2013,(1): 32-34
⑧ 参见参见黄丽媛、陈晓律:《对1670年英法<多佛尔条约>的重新解读》. 英国研究, 2010,(00): 197-212
⑨ 参见陈文艺. 十七世纪后半期三次英荷战争的背景与后果[J]. 历史教学, 1984,(1): 38-40
⑩ 同上
B11 [英]杰里米·帕克斯曼著,严维明译:《英国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转引自2. 郑义炜, 张建宏. 论陆海复合型国家发展海权的两难困境[J]. 太平洋学报, 2013, 21(3): 59-67
B12 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第60页。
B13 [美]马汉著,安常荣、成忠勤等译:《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第34—114页 。
B14 邵永灵、时弘殷:“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第50页。
B15 同上,第48页。
参考文献:
[1]郑义炜, 张建宏. 论陆海复合型国家发展海权的两难困境[J]. 太平洋学报, 2013, 21(3): 59-67
[2]陈文艺. 十七世纪后半期三次英荷战争的背景与后果[J]. 历史教学, 1984,(1): 38-40
[3]黄丽媛, 陈晓律. 对1670年英法《多佛尔条约》的重新解读[J]. 英国研究, 2010,(00): 197-212
[4]邵永灵、时弘殷:“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第50页。
[5]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54-62
[6]王帅. 论地理因素对海权的影响[J]. 太平洋学报, 2014, 22(7): 79-88